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民国时“金陵四大名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民国时在南京城里住着四位名医,医术高超,并驾齐驱,到如今已经鲜为人知了,今略作简述:分别是随翰英、杨伯雅、张栋梁、张简斋。

-------------------
 随翰英(1885~1950)字勤武,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医世家。幼年习儒;考中秀才,因废科举,遂从父随仲卿习医。由于勤奋好学,精通医典,得父真传,在清代金陵医试中获得良好成绩。
  随翰英年仅20多岁即在祖宅颜料坊悬牌行医,于1936年迁安品街继操医业,他医道精通,,擅长内儿科,精于儿科。对儿科时感、麻疹疳积、慢脾风等证诊治,有其独到之处,用药精练,针对儿童生理特点处方用药,疗效颇佳。小儿脾虚,消化功能失调,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内金、二芽之类,既可健脾又可消食。补而不滞,消而不伤脾。在麻疹闭症,分为痰热与痰浊两性。前者用紫雪丹,后者用玉枢丹,对重危病儿常能转危为安,深得病家赞扬。对慢痹风证,用逐寒镇惊为主方剂,收效亦著。在儿科治疗中,极为重视护理。认为儿童生病多为护理不当所致,治疗中尤为重要,对疗效及缩短病期乃是关键。临床至今仍是铭言。随氏行医,不分贫富一样看待,平易近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诊费低廉,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业务非常繁忙。对贫困病人,不但不收诊费,反而资助药资,直至病愈为止,病家莫不感激。随氏生活简朴,乐于助人,行医四十余载,将毕生精力用于中医事业。
  随翰英对中医事业非常重视和热心,1929年,国民政府全国卫生会议,通过“废除旧医案”时,他四处奔走呼吁,并担任南京中医中药界代表出席上海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被推选为“全国中医药联合会”副会长;组织代表团到南京游行请愿,迫使国民政府同意撤销此案。长期担任南京中医药公会理事长,先后任南京市第一届国医审查委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南京国医传习所常务董事兼教务主任、教授,常为学院讲课,颇受欢迎。还出资创办《南京国医公会杂志》,并带头撰写进行学术讨论,随翰英十分重视医案资料积累,数十年如一日,记载医案心得或整理成册,惜在抗战时期损失大部,十年动乱中已荡然无存。

   杨伯雅(1870~1940)江苏省扬州市人。自幼勤学苦练,誓志习医,投师于南京任秋甫之门,随师侍学中医,日则为师效劳,夜则挑灯苦读,为人忠厚深得教师喜爱,愿授其业,以励其成。卒业后,与南京慧园街开业行医。杨伯雅恃学精心,学识广泛,於内外杂症各种无不擅长。所宗内经、伤寒、金匾为基础,对温病条辩,温热经纬合于时令之热症颇为见长;对外科疽疮疡均有临证经验。杨氏诊视精审,处方简约,融合古今,不著痕迹,师古而不泥於古,平淡空灵,屡起沉菏,一时推为独步。其时,南京名医“三卿一石”,均已蜚声医坛,杨以后生之学,跻身医林,不数年间,几乎与之齐名。杨伯雅乐善好施,行医数十年,未曾计划,不染时医恶习,故求治者日常盈庭。对贫病者施诊,又施药。经其治愈患者,赠其匾额甚多。在抗战前,曾为革命前辈何香凝患病诊治,投方即愈。他还热心公益,数捐多金。同道之贫乏者,缓急往告,辄有周济,社会敬仰。先后任南京市国医公会副会长、中央国医馆理事、南京市第一届国医.审查员,首都中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南京国医传习所常务董事、教授。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参加南京医药界抗议国民政府”废弃旧医案”的游行请愿活动,结识了全国各地著名中医施今墨、陆仲安、谢利恒等,为发展中医事业,他捐资筹办《国医杂志》,举办中医学术讲座,聘邀南京名医助教。各地慕名前来投师者二三十人。自办图书室由学生管理,帮助青年中医学习提高,日寇侵华,南京沦陷,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杨怀爱国爱民之心,优郁致疾,于1940年夏逝世。其子杨绍伯继承父业、孙杨家齐也业医。

 张栋梁(1887~1937)号仲庵,江苏省江宁县人,世代行医,其祖父张一峰,曾为清乾隆黄帝派往阿富汗为王子治病,载誉回国,封太医院御医,他辞官隐居南京摄山,其父张少鸿长年在摄山行医,后因房屋毁于兵火,全家迁回祖籍江宁湖熟镇乡下。
  张栋梁少随其父习医,得父真传,父死后,进而发奋攻读医书,又拜湖熟潘岗头李开基老中医为师,潜心学业;由于医术日趋成熟,诊断用药得心应手,医名遂震乡里。民国初年,曾为江苏省长王湖诊治,病愈赠以金字大匾,书以“救  灾黎”四字。江苏督军李纯患痢疾,经他治愈。鼓楼医院院长马林称他“不愧是大名医”,他多次被邀至安庆、汉口、上海、北京等地区医病,备受赞誉,中国红十字会在天津召开会议,他应邀参加并捐赠巨款,被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和金质奖章。
  1927年,张栋梁迁至南京城南磨盘街行医,由于医术精湛,挽救沉菏痼疾不计其数,远近慕名前往就医者络绎不绝,以致门庭若市。1932年宁夏省主席马鸿奎病危,经他治疗1个月痊愈,赠酬金一千元,他不受此酬金,转送南京城北施诊所作基金。马氏还送“医中国手”银匾一座。经他治愈的名门望族所送金匾银盾,在他寓所里比比皆是。张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对贫苦无靠者常送诊送药,不取分文。对路远而经济拮据者,不收诊费,甚至出钱接济路费。
  张栋梁热心公益,极力维护和发展中医事业。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药界代表抗议国民政府“废弃旧医”案。由张简斋、张栋梁等10人分别与行政院秘书长曾仲鸣,理发委员焦易堂当面进行交涉,据理力争,迫使国民政府撤消“废止旧医案”1932年他被聘为南京市第一届国医襄校委员,后又被聘为中央国医馆附设国医特别研究班教师,南京市国医传习所教授,每次讲课时,听者挤满课堂,有时不得不移住礼堂。1937年,张栋梁病势南京,民失良医,闻者无不悲痛。中央国医馆所赠横匾曰:“国医泰斗”。在移柩湖熟潘岗头祖坟途中,路祭者为数甚多。湖熟地方人士还行隆重公祭,纪念他一生有益于人民之功德。

 张简斋〈1880~1950〉江苏省南京市人,原籍安徽省桐城县,生于南京,世局城南安   坊5号。父祖辈均从事医业,中医世家。幼年随父厚之庭训习医。悬壶伊始,时值南京  “三卿一石”名医前辈鼎盛之日,才华难展。二十年代后,张即崭露头角,至三、四十年盛极一时。他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外感内伤杂病,以及妇儿科的疑难杂症。他诊断准确,用药大胆。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对一些疑难病症,确能药到病除,医名大噪。日门诊一,二百人,有时一人双手脉诊,弟子抄方,从无差错,金陵传为佳话,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军政官商求诊者门庭若市,为南京中医界之冠。军政要员多来就诊,时人称之为“御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题“当代医宗”匾额致赠以示尊崇。张简斋热爱中医,积极为中医生存与国民政府抗争。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余云蛐等人提出“废止旧(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后,他竭力反对,奔走呼吁,坚决抵制此案。此案遭到全国中医界群起抗议。同年3月,在张简斋、随翰英等人带领下,南京中医药界游行抗议、请愿,迫使国民政府撤消“废止旧医案”。1932年,张简斋担任南京市第一届国医审查委员,后又参加筹建“中央国医馆”,并捐巨资兴办“南京国医传习所”,张先后办学培养青年中医百余人,带徒授业者二十余人,为中医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简斋迁居重庆石灰市寓所,继操医业。由于其医求精湛,誉满山城。张氏不仅应达官显贵之邀,亦应平民百姓之求。对平民应诊仍是热心服务,精细诊治,活人无数,遇有贫病者不收诊金,且送药周济。抗战胜利后,张氏回到南京,国民政府授以“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等职,他坚辞不受。在医药团体,曾历任中国中医学会理事长,南京国医公会、重庆国医公会理事长,全国医学学术研究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卫生部中医委员会委员,考试院高等中医考试典试委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南京国医传习所所长。1947年,南京爆发“五。二0”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他寄予同情,曾掩护中央大学学运负责人。他以治病救人与爱国爱人为心志,受到各界尊重,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数度登门访晤。1947年冬,周恩来从南京返延安之时,又曾到张的寓所话别。1948年12月,张迁居上海继续挂牌行医。1949年5月,携眷迁居香港,1950年病逝。
  张简斋一生行医四十余载,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上亦有创新。创立治疗“下虚受风”证和治病兼顾脾胃的独到经验和学术见解,临证治疗,每收奇效。张氏在学术思想上,根据“人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以及“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等经旨,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通和”指处方用药不使滞寒之忌),并说“不论何种疾病,皆不能使患者因服药而引起胃纳呆滞,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调补,更应注意及此”。在处方用药时也处处照顾到胃,常以二陈汤作衬方使用。门人王祖雄1947年编《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1962年《中医杂志》第11号载《张简斋先生治病经验简介》,可知梗概。

-------------------
好中医,敬仰之;

-------------------
很好

-------------------
但看气质就大不同

-------------------

-------------------
不错

-------------------
只看过张简斋先生的著作,不知其他几位先生的著作流传与否?

-------------------
大医致简,大医朴实无华

-------------------
只有张简斋还听过,其他三个未闻其名。

-------------------
为何北京四大名医至今名气甚大,而金陵四大名医却很少听闻。

-------------------
古求知:为何北京四大名医至今名气甚大,而金陵四大名医却很少听闻。?(2012-04-22 14:51)?700)this.width=700;" >

因为一个是京城,一个是省城,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神马也不是,空留30万同胞冤魂未散,潮打空城,故人何在?

为什么就北中医一所中医学校是211?

就凭张简斋一人,足以让当今许多国医大师汗颜!

-------------------
征集建国前和建国初金陵中医资料

2012-02-07 06:35:00 来源: 南京日报(南京) 

南京中医药学会为庆祝学会百年诞辰活动,受南京市卫生局委托拟编撰《百年金陵名医》一书,因年代久远,一些已故的金陵中医资料阙如,望知情者提供其生平、医案信息或相关图片资料为盼。酌致酬谢!

联系人:黄洁、赵小寅、蔡智

地址: 南京市金陵路一号(市中医院内)

邮编:210001

电话(传真):025-52276531

邮箱:njzyyxh@sina。com

附人员名单如下:

1.建国前的名医
朱子卿、随仲卿、武俊卿、王小石、徐近人、杨伯雅、隋翰英、赵子新、程调之、高锦堂、钱木斋、黄慎斋,万朗斋、孙也韩、张简斋、濮凤笙,汪绍笙,周柳亭、王翰臣、井振亚、赵渭川、杨绍伯、朱亦丹、戴润生、王亭东、刘少如、葛慰堂、毕正清、贾受权、荆金芳、韩永福、张栋梁、梁筱亭、丁辅廷、曹渭渔、邓鲁泉、程寿山、王励吾、张筱川、冯端生
2.建国初期的名医
徐绍如、胡乐之、温燕西、陶本铎、杨伯英、林镇斋、张友直、王祥孙、陈思可、沈济时、张幼诚、邓竞龙,鲁莪山、王井伯、杨超群、由 崑、徐来青、鲁少夫
南京市中医院:姚伯藩
鼓楼医院:马翰波、金友兰、严品清、韩世荫
南京二院:褚篷仙
门西医院:谌慕韩、朱卓甫、石筱轩、梁继亭
玄武区:徐绍培、谌达夫、金礼园
秦淮区:郭受天、戴洛卿、徐绍如

南京中医药学会

2012年2月7日

-------------------
德才兼备,敬仰之

-------------------
如果中医能自由挂牌行医,说不定我们也能成为“京城名医”。可如今,申请个体诊所难上加难!名医从何而出?

-------------------
谁有相关资料吗,愿共享

-------------------
只有张简斋的有些,其他三位都已经难以寻觅。

-------------------
蔡云:因为一个是京城,一个是省城,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神马也不是,空留30万同胞冤魂未散,潮打空城,故人何在?
为什么就北中医一所中医学校是211?
.......?(2012-04-22 17:00)?700)this.width=700;" >

为什么就北中医一所中医学校是211?

说得好!!!
相关文章
 本草明言十八反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关于烟草
 身体力行站桩日记(08-01-20)
 真正的 九制熟地是什么样的?
 咳嗽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