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一论《经方杂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size=18pt]???????????????????????????? 一评《经方杂谈》
[size=18pt]??????????????????????????????????????? [size=11pt]镜湖水月[size=18pt]
[size=18pt]??? 近读沙丘沙版主所著《经方杂谈》一书,始粗略一读,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不禁再而三阅,这真是[size=18pt]“[size=18pt]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枝红杏出墙来。[size=18pt]”[size=18pt]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在研究经方方面有如此成果,真是可喜可贺。读惯了医林大家的振聋发聩,偶尔听一下溪泉潺流之声,亦别有一番风味。笔者作为基层中医之一员,精神为之一振。方觉传孔之之道者非子路一人也。
[size=18pt]? 是书有以下值得赞赏:一后中医而薄西医,为诋毁中医者当头棒喝,为坚持中者一剂强心剂。二 后经方而薄时方,为研究中医提出正确思路。三 作者数十年研究经方可谓善学善用,给人以很大启迪。
[size=18pt]?? 然是书有许多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故不揣浅陋,此文仅讨论一下桂枝去皮的问题,本书的考证结果当用桂皮,即去皮之桂心,并大量旁征博引,不惜附用一冗文赘尾。但笔者认为还是硬遵从仲景原意,用去皮之桂枝。此观点伤寒论推敲而来。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观《伤寒论》书中药后注明去皮之药非桂枝一也。杏仁去皮尖,附子去皮就象作者考证炙草一样,炙者,烤也。非用密。余临证常以炒甘草入药,确感英雄所见略同。或曰:桂枝去皮不现实,但细观仲景用药,实为相当考究。附子有时生用去皮,有时炮用去皮。杏仁去皮,麻黄要去节,黄芪要去芦,皆径直去之之意。麻黄尚不厌去节之繁琐,桂枝去皮亦当在情理之中。余亦素尚园艺,春三月,树木脂液流动之时,不论大枝小枝,抽取树皮易如反掌,既是冬月不易剥皮,以轻刀刮去表皮,亦不难也。二从桂的原意来看,《说案》文云:桂,江南木,以常理论,其上之枝曰桂枝,其所结子为桂子,其上之厚皮曰桂皮,从现代考古发掘来看,桂皮作为香料当时已盛行。《神农本草》只云牡桂,未云用其何部,后人虽曰桂枝曰肉桂曰桂心等,实则为一也,各取所用而已。大约与《伤寒论》同时期的东汉《武威医简》提出加桂几分,桂用几尺,后人难揣其意,为何仲景独用桂枝且去皮,乃仲景恐用时医之用法,故提出尔。三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医文化历经数千年泯而不灭,植根于民间,若从汤液经法时代来推,中风伤寒是常见病,桂枝麻黄是必用之药,那时治中风用桂枝,为何沿袭至今,药橱中所装桂枝仍为桂枝,只是未去皮尔。四再从药性来说,试尝药橱去皮桂枝,仍不失辛温之味,而桂皮性大热,色赤,善入血分,大能补火助阳,散寒活血,有失仲圣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意,且九十五条明言:[size=18pt]“[size=18pt]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为强,故使汗出。[size=18pt]”[size=18pt]故用桂枝和卫芍药和营,生甘草大枣充实中宫,如此营卫调和正气得守。自可驱邪达肌表而出。桂枝证,桂枝用量为三两,经现代考证约合46.875克,若用此量肉桂病人卫气未守,血先鼎沸矣。此和仲景治太阳病不提倡用烧针法同理。又有桂枝人参汤表里双解之剂成为温里之剂。此未用生姜助桂枝汤升发卫气,但桂枝的用法确各处有别,桂枝四两(别切)未言去皮,且予以后下,取其辛芳以达肌表。别切二字亦说明一个问题,肉桂能切吗?验之于临床,仲景用桂枝犹恐辛温太过,故去皮用淡温之桂枝。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前辈亦辄用桂枝,皆屡试屡效。至于沙丘沙版主用肉桂亦能奏效,因方中仍有生姜故尔。若无生姜,此和剂则称温里剂也。用麻黄青龙剂亦能取消全赖麻黄与生姜尔。试析书中两则败案,(此种自我解剖精神令人钦佩)一是其三弟用麻黄汤汗之,用肉桂20克 麻黄30克,日三付而仍不汗出,体温反升,此方无桂枝之达表,亦无生姜之助汗,麻黄虽未少用,不效者,肉桂之祸由也。二是一70岁女患者服小青龙加石膏汤,一付而效,再服反病剧,辛温太过,肉桂难逃罪责。
[size=18pt]? 总之,笔者以为,《伤寒论》古义幽远,鬼神难测,但读之若饮琼浆,久而弥笃。虽经历代传抄订正,古代医学大家皆不敢善揣圣意,皆存敬畏之心,尽量保持原貌,而后学者应继承老前辈优良品质,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不能误导读者,一旦编书影印,犹如广说。不经意中作为学佛弟子中下口业,实非释迦之愿。若桂枝麻黄剂系列,用桂枝还是最好;若太阳变证系列,更为肉桂,可为商榷。
[size=18pt]? 此为一论《经方杂谈》后有再论、三论,望同道斧正。
[size=18pt]?

-------------------
欢迎交流,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
余当年服山莨菪碱,全身躁热而皮肤干燥绝无汗出,乃知桂枝之效有类于此。故麻黄必得桂枝乃得大汗。

-------------------
故麻黄必得桂枝乃得大汗, 是很有道理。但是和苍术配伍也是可以出大汗的

-------------------
余当年服山莨菪碱,全身躁热而皮肤干燥绝无汗出,乃知桂枝之效有类于此。故麻黄必得桂枝乃得大汗。

有体会,有思考,很好!

-------------------
越变越明学经方,非常喜欢这样的氛围,渴望楼主再接再论。

-------------------
同感

-------------------
麻黄和苍术配伍比例不同,效果不同
相关文章
 杨梅倒发
 邪传肌肉曰解肌
 桃仁石膏汤(《幼科直言》卷五。)
 阴亏于前
 疮疽痈肿第八
 谷精草散(《圣惠》卷三十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