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延伸法,是参加黄煌老师经方培训班时,黄老师多次提到的读
伤寒的方法,并言这种方法是把伤寒论原文转化为方证语言的重要方法。现根据我的理解,谈一下粗浅的体会,请黄师及师兄们指正。提炼,是指提炼出条文中有临床意义的、易于转化为方证语言的关键词,并总结转化为方证语言,对于有争议的、难以转化为方证语言的,暂且搁置,不做提炼。延伸,是指把提炼出的关键词,根据个人理解、现有文献等,将其适用范围合理扩大,并转化为临床医生易于理解运用的方证语言。
以
吴茱萸汤为例:
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 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条: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可提炼的关键词有:呕、吐、利、手足逆冷、吐涎沫、头痛、胸满等。
由此可见,吴茱萸汤方证,根据提炼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吐涎沫、或下利,手足逆冷、头痛、胸满。
关键词的延伸:
吐涎沫的延伸:所吐之物,只要是清稀的,无异常臭秽的,属寒性的就有应用的机会,七窍的寒性分泌物也可以。
头痛的延伸:部位上,可以根据传统的理论以及胡希恕先生的经验,延伸为巅顶痛及左侧头痛;根据经络的理论,可以延伸出
胁痛、寒疝痛、
痛经等;表现上,可以延伸为头痛、头晕、
眩晕,
晕厥等。
呕、吐的延伸:呕吐、恶心、泛酸、嗳气等。
胸满的延伸:咳喘、
胸痛、胸闷、
胃脘痛、
腹痛等
下利的延伸:
泄泻、
带下等。
手足逆冷的延伸:寒性体质。
而将关键词的意义延伸后,其方证适用范围扩大为:寒性体质、寒性分泌物的基础上,出现头痛、头晕、眩晕……
个人感觉,对于临床医生来讲,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读伤寒的方法。
-------------------
-------------------
-------------------
其实现在的教科书也有这种分法的,自我感觉这种学法得需要一点底子
-------------------
-------------------
-------------------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
如果把诸关键词转化为现代语言就是:病人(急性)
腹泻(或腹痛),干呕(似吐不吐即所谓胸满)或吐涎沫,头痛(头晕),四肢冰冷,烦躁欲死···分析: 病人吐利为主症,头痛为次证,手足逆冷为兼证,烦躁欲死为次兼证。在这里是寒邪伤人之后,引发吐利,吐利之后更伤阳气与阴津,所以就表现为手足逆冷,甚则阴阳欲竭,再不烦躁欲死待何?
笔者作为基层大夫,结合到临床就发现:
一,在那种急性胃肠炎患者,急性腹痛吐泻之后,不论
发热与否,四肢冰凉最为常见(那种平常就好手足冰凉者冷的更厉害),凡感到烦躁欲死者都是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严重患者。在古代没有静脉支持疗法,尤其是孩子,因
脱水死亡者不在少数,而现在凡是乡村医生对付该种脱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吴茱萸汤运用的机会不多。
二,在那种
偏头痛患者,头痛头晕呕吐之后,手足冰凉,烦躁欲死者常见,伴腹泻者仅在少数(笔者所见不多),本人用过几例吴茱萸汤,可惜患者的胃皆不给面子,喝下那药汤立马就呕出来,最后不得不肌注了事。该难题还盼诸师前辈的指导点拨提高为要!
-------------------
-------------------
-------------------
-------------------
伤寒原文的学习的确需要发散性思维,拓展性思考。直白点讲,就是需要想象力!!
-------------------
原来条文可以这么来学习,仲景文果真字字铢机呀,只有把理论延伸到临床才有价值
-------------------
总结的好,就是通过这些“症”的总结和归纳,最终成为“证”。
-------------------
确实
吴萸的味道是很难闻的,估计对症的可能会觉得好一点
-------------------
学习伤寒论,既要“读死书”的认真,又要“读活书”的灵性。关键还需临证互参。
-------------------
想起闻—多先生的话来:"戴着脚镣跳舞",读<<伤寒论>>大概也应该如此,向"死"里去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