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侣山堂 > 中医书籍 > 正文
医宗金鉴:平脉法篇

<<医宗金鉴>>目录

字体:

平脉者,平人不病之脉也。如四时平脉,五藏平脉,阴阳同等平脉之类是也。人病则脉不得其平矣。如四时太过不及,阴阳藏府,相乘相侮,及百病相错,生死不平之脉之类是也。平者又准之谓也。言诊者,诚能以诸平脉准诸不平之脉,则凡太过不及之差,呼吸尺寸之乖,莫不了然于心手之间,而无稍差谬。然后可以伤寒之脉,准诸坏病;亦可以诸坏病之脉,准之伤寒,诚所谓一以贯之而无余者已。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藏府,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

此总叙平脉之根源,借问答以示其法也。脉者血之府,气血流行之动会也。三部者,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也。三部既定,阴阳属焉,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阴阳平则相易,阴阳偏则相乘。相易则和,相乘则病。人之体躬,卫统气而行脉,外荣统血而行脉中,故凡呼吸出入,上下于中,莫不因息以游布于四体,随津液而流通于周身,故随时动作,而效像夫脉之形容也。察色,察五藏之色也。肝青、心赤,肺白,肾黑,脾黄,各以其色合乎藏。然四藏又皆以黄色为主,他色为兼,以土寄旺于四季也。观脉,观五藏之脉也。肝弦,心洪,肺浮,肾沉,脾缓,各以其脉主乎藏。然四藏又皆以缓脉为本,盖人以胃气为本也。其间,色或参差相错,脉或大小相乖,一时之间,变无常经,病辄改易,或存或亡,无定象也。师曰:子之所问,脉为医道之根源,当以平旦复会于寸口之时诊之,而虚实见焉。寸口脉浮无力,为虚为风,牢坚有力,为实为寒。脉沉为水滀,脉弦为支饮,脉动为痛,脉数为热,设或病脉不应,则于其三部太过不及,阴阳变化相乘之理,消息诊看。料度藏府,则顺逆吉凶,自然独见若神也。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注】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四动,乃平人不病之缓脉也。闰以太息故五动,亦为平脉,非呼吸不能定其至数,持脉时必从此始,故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呼者,气之出,脉之来也;吸者,气之入,脉之去也。头,头绪也,脉随气之出入来去,名状虽多,呼吸则其源头也。然脉有二,此以尺寸之脉言,若以周身言之,则循环无端,浑然不断,无头尾之可言,学者当识之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

此初持脉,以来去疾迟,而诊表里虚实法也。来,脉出来阳也,故以候表;去,脉入去阴也,故以候里;疾,脉数疾有余也,故以候实;迟,脉徐迟不足也,故以候虚。

言脉若出来疾,入去迟,为表实里虚,故名曰:内虚外实也。脉若出来迟,入去疾,为表虚里实,故名曰:内实外虚也。

【集注】

方有执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出呼而来也,入吸而去也。经曰:来者为阳,去者为阴。疾为阳太过也,迟为阴不及也。内虚外实者,阴不及而阳太过也;内实外虚者,阴太过而阳不及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内外虚实者,病之大纲领也。知内外之阴阳,而辨其孰为虚孰为实者,诊家之切要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

脉来头小本大者,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

【注】

上以脉之来去疾迟,候内外虚实之诊,此以脉之来去大小,诊表里盛衰之病。脉上来微小,下去反大,反之像也,故名曰:反脉。上来益大,下去微小,覆之像也,故名曰:覆。反者病在里为阴盛,覆者病在表为阳盛,阳盛则病格,阴盛则病关,阴阳盛极不相交通,则病关格。头无汗者,阳未离阴,故可治,有汗则阳已上脱,故曰:死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按】

名曰沉之「沉」字,当是「强」字,玩下文自知。

【注】

此详上条,脉之来去盛衰之状也。寸口,通指寸、关、尺而言也。卫主气为阳以候表,荣主血为阴以候里。脉随指有力上来,卫气盛也,谓之高;脉随指有力下去,荣气盛也,谓之章。高者长盛也,章者分明也。高章相合,名曰纲,纲者以荣卫俱有余,有总揽之意也。脉随指无力上来,卫气弱也,谓之惵;脉随指无力下去,荣气弱也,谓之卑,惵者恍惚也,卑者缩下也。惵卑相合,名曰损;损者,以荣卫俱不足,有消缩之意也。若高章、惵卑之脉,与不疾、不徐缓迟之脉同见,则为盛者不过,弱者不衰,皆名和脉。强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

「薄鲜□」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注】

此承上条,以释「强」字之义。言凡人禀阳气盛,则得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惵卑之弱,此平人之常。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名曰强。强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紧之谓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鲜,丽也。光,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气充足也。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骨髓血肉皆阴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必如此,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故曰:强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

上条以脉之盛衰,候人之强弱,此条以脉之浮中沉,分人之皮、脉、肉、筋、骨,以候五藏之诊法也。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以皮之浮、脉之浮而别心肺之浮也;以筋之沉、骨之沉而别肝肾之沉也。脾主肌肉,在浮沉之间,故候中也。肥人肌肤厚,脉当沉;www.med126.com/qixie/瘦人肌肤薄,脉当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故当责其病在何藏也。

【集注】

方有执曰:责,求也。肥人当沉者,饥肤厚,其脉深也,故求其病于浮。瘦人当浮者,肌肤薄,其脉浅也,故求其病于沉。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可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注】

此承上条详言皮、脉、肉、筋、骨,各有所主,以候五藏之病也。菽,豆也,约略轻重言之,非谓有其形也。『难经』曰: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九菽之重,与肌肉相等者,脾部也;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各随所主之部,以候藏气也。至于寸口、关上、尺中,亦各有所主之位,以候藏气。左寸心也,右寸肺也,左关肝也,

右关脾也,尺中肾也,今特举肾藏之部例之,以概其余也。假令下利而甚,元气暴夺于中,寸口、关上、尺中全不见脉,法当死;其不死者,必是尺中时有一小见之脉也。再举头者,谓一呼再起头,一吸再起头,合为四至也。夫尺中时一小见之脉四至,则是肾间生气之源未绝,即下利未止,尚为易治。若一息二至,名曰损脉,是气衰无胃,故为难治也。

【集注】

程知曰:『难经』三菽、六菽之说,盖言下指轻重有差等,以候五藏之气也。又云:

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者,是胃之阳气已绝也。『难经』以损脉为阳气下脱之脉,故曰损脉,至为难治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注】

寸口,通指三部言也。此以浮、沉、迟、数,候人表、里、藏、府之诊法也。浮者,皮肤取而得之脉也,浮主表,故曰:浮为在表。沉者,筋骨取而得之脉也,沉主里,故曰:沉为在里。数者,一息六至之脉也,数主阳,府属阳,故曰:数为在府。迟者,一息三至之脉,迟主阴,藏属阴,故曰:迟为在藏。假令诊其人脉迟,此为病在藏,举一迟脉以例其余也。

【集注】

程知曰:躯壳之外,荣卫为表,躯壳之内,藏府为里,故以浮沉别之。诸阳虽皆属府,诸阴虽皆属藏,当以迟数别之,然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藏,迟而入府者,熟读经文自知也。

张璐曰:此以浮、沉、迟、数,定表、里、藏、府,而全重于「迟为在藏」句,故重申以明之。设脉见浮迟,虽有表证,祗以小建中和之,终非麻黄、青龙所宜,以藏气本虚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注】

此以阴阳同等,发明平人和缓之脉也。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谓浮、中、沉,阴阳同等也。名曰缓者,谓和缓之脉也。然缓脉有二义,和缓之缓,脉有力濡柔,不大不小,以形状之缓,验二气之和也。至数之缓,脉来四至从容,不徐不疾,以至数之缓,验胃气之和也。

【集注】

方有执曰: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和平也。

程知曰:缓有和缓之义,宽缓之义,与浮大相类,不与迟相类。故经谓之浮大而濡,不曰浮大而迟也。盖脉之迟数,以至数言,缓急以形状言耳!

张璐曰:脉虽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绝者为缓,若按之即无,是虚脉非缓脉也。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注】

此以下四时五藏平脉、病脉、死脉之诊法也。东方属木,主春令风,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故曰肝者木也,名足厥阴经,其脉当弦。若得微弦濡弱而长,此弦而有胃,是肝平脉也,病自易愈也;若得微弦而长,而少濡弱和缓,为弦多胃少,肝病脉也;若得纯弦而直,无濡弱和缓,为但弦无胃,是肝死脉也。下三藏虽无纯洪、纯浮、纯沉之文,省文也,当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微非脉名,盖微微之弦,有胃气之谓也。

魏荔彤曰:微弦不甚弦,且带濡弱,如短促,亦非木之本性,又必兼长脉,是象木之柔和而修长,此肝之本脉。肝脉见此,肝藏平脉,如有微疾,亦易愈也。假令纯弦,如树木将枯,枝干干硬,故知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注】

二月春令也,毛浮秋脉也,春得秋脉,何以断言至秋当死?盖春肝木旺,秋肺金旺,二月肝旺之时,尚得毛浮肺脉,其衰可知,至秋金气愈旺,金乘木,木愈受克则绝,故知至秋当死也。余藏皆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四时脉气属五行生□应病,以主吉凶生死之理,揭一以例其余,所以示人持诊之要法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注】

南方属火,主夏令热,在天为火,在地为热,在人为心,故曰:心者火也,名手少阴经,其脉当洪。若得洪大和缓,此洪而有胃,是心平脉也,虽有心病,自易愈也。若得洪大而少和缓,此洪多胃少,是心病脉也,若得洪大而无和缓,此但洪无胃,是心死脉也。

【集注】

方有执曰:其脉洪大而长,应万物盛长之象也。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注】

凡四时之病,当以四时之脉期之,期之者期其愈不愈也。立夏之日,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应得之脉。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虽脉仍洪大,必非邪脉,乃时脉也,不须再汗,谓已解也。设若本日汗濈濈然自出者,此解兆已见,虽脉洪大,不须发汗,明日便自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得其时脉故也,四时仿此。

【集注】

方有执曰: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时,举夏以例其余,示人推仿之意。

程知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当其时得之,则为平脉,虽外感寒邪,但微汗出自愈耳!重则治之,轻则不必治也。『内经』曰:脉得四时之顺者。此也。

程应旄曰:洪大为夏令之脉,亦为邪盛之脉,有病则从邪,无病则从令,解不解不须另辨。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肿,为难治也。

【注】

西方属金,主秋令燥,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故曰:肺者金也。名手太阴经,其脉当浮。若得毛浮缓迟,此浮而有胃,是肺平脉也,虽有肺病,自易愈也。若得毛浮而少缓迟,此浮多胃少,是肺病脉也,若得毛浮而无缓迟,此但浮无胃,是肺死脉也。若得毛浮而数,则为病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发痈肿而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肺主皮毛,上为华盖,故脉毛浮。缓迟者,脾土之脉也。兼得缓迟为愈者,肺金得土为逢生也,法当痈脓者,金逢火化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

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注】

北方属水,主冬令寒,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故曰肾者水也,名足少阴经,其脉当沉。若得沉滑而濡,此沉而有胃,是肾平脉也,虽有肾病,自易愈也。若得沉滑而少濡和,此为沉多胃少,是肾病脉也。若得沉而无滑濡,此但沉无胃,是肾死脉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

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注】

此冬月之平脉也。若阳明关脉微沉而不滑,是失正阳,为胃不和,故其人食饮仅自可也。若少阴尺脉微滑而不濡,是失纯阴,为肾不和,故其人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注】

此以人之五脉,候人五藏不平之诊法也。人之五藏,法天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此相属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相生也。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此相□也。相生者生,相□者死。人之藏气亦然,故其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也。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胜,是相□也,名曰纵。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胜,是反侮也,名曰横。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顺。五藏之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五藏各见本脉,自无病也,若见他脉,以此推之,纵者病甚,横者病微,逆者病虚,顺者病实也。

【集注】

方有执曰:乘,犹乘舟车之乘。纵,直也。横者,纵之对。顺,从也,逆者,顺之反。

程知曰:非其时而得之,则为相乘,纵横为患最重,顺逆犹无大害也。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注】

上条发明五藏相乘,纵横顺逆之脉,此条发明阴阳相乘,各从其类之诊。府,阳也;浮数,阳也。藏,阴也;迟涩,阴也。阳乘阳,阴乘阴,各从其类而相乘也。其阴邪乘阳,阳邪乘阴;府邪乘藏,藏邪乘府,各以脉证错综参之,可类推矣。

【集注】

方有执曰: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府也。迟涩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故知乘藏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注】

此承上条,发明五藏六府不平相乘之脉也。适者至也,头者数也,凡人若见濡弱之脉而相乘者,是因我虚而彼乘及之也。越人祗曰:一脉辄为十变,何以至十一数也?越人遗包络、三焦,故十也,今五藏六府相乘,故十一也。然阴乘阳,阳乘阴,府乘藏,藏乘府,错而综之,岂止十一耶!

【集注】

程知曰:此总揭脉之大要,言脉得濡弱,则可以和适五藏六府也。经曰:呼吸者,脉之头,濡弱者,软和以滑,『内经』谓之有胃气也。五藏六府之邪,不能不相乘,如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类,惟诸相乘中,有软和以滑之意,则为易愈,故濡弱可以和适十一藏脉气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

【注】

此以寸、尺发明阴阳相乘为病之脉也。若脉紧无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伤寒也。脉缓有汗,洒淅恶寒发热者,是中风也。今寸脉微,洒淅恶寒者,是阳不足,阴气上乘,入于阳中也。尺脉弱,发热者,是阴不足,阳气下陷入于阴中也。此内伤不足,阴阳相乘,有休止之恶寒发热,非外感有余,风寒中伤荣卫,无休止之恶寒发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也。恶寒者,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

程知曰:此辨阴阳相乘之脉也。往来则阴阳之气,更盛更虚,阴并则寒,阳并则热矣。凡疟与往来寒热之脉皆然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

上条以脉之寸、尺微弱,辨阴阳不足,此条以脉之浮沉有力,别阴阳结实为病之诊法也。脉浮大而数,蔼蔼如车盖者,阳结实脉也;脉沉石而迟,累累如循长竿者,阴结实脉也。夫脉即可以别阴阳之结实,又不可不以阴结、阳结之证,而合阴结、阳结之脉相参看也。阳结证身轻能食,阳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七日当剧者,阳体终燥,故迟三日也。阴结证,身重不能食,阴不能消谷也,不大便,期十四日当剧者,阴体终濡,故早三日也。剧者谓不大便,里急下重,且满且痛,不可再待时日,宜早图之也,故或润窍以导之,耎坚以下之,不致临期燥屎巨□,谷道难出,窘苦万状也。凡病后伤液,多有此证,阅历深者,自知之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曰病有,而曰脉有,二气所禀,有偏胜也。阳结者,偏于阳而无阴以生液;阴结者,偏于阴而无阳以化液,皆于脉之浮而数,沉而迟辨之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

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衰汗出如流珠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荣气微之义不属。

【注】

此以浮沉别阴阳不足为病之诊法也。阳脉濡,浮而无力脉也;阴脉弱,沉而无力脉也。其脉弱者,荣气微也,荣微则血虚,故不止于发热,而且筋急也。其脉濡者,卫气衰也,卫衰则表不固,故不止于恶寒,而且汗出如流珠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候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则表不固,故衰惫可知。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注】

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阳结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形容其浮数中有拥上之象。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注】

累累如循长竿者,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之脉也,因其有力而盛,故名曰:阴结也。

【集注】

程知曰:累累如循长竿,直引强硬之貌,为阴气固结,阳不得而和之。前言阴结、阳结,盖指便□一证言之,此则专言脉象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注】

瞥瞥如羹上肥者,形容脉之浮而无力,即前卫气衰之濡脉,故曰:阳气微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注】

绵绵如泻漆之绝者,形容脉之沉而无力,即前荣气微之弱脉。故曰:亡其血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绵绵者,连绵而□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注】

萦萦如蜘蛛丝者,形容脉之细小,难于寻按,而浮、中、沉似有似无,即前阳不足之微脉,故曰:阳气衰也。

【集注】

方有执曰:萦萦如蛛丝,牵惹旁旋,微细欲绝之状。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注】

此以上,发明平脉,以下皆死候之脉也。寸、关、尺三部脉之上下,以候阴阳五藏升降也。寸位乎上,候心肺之阳,主升,升极而降,降不至关,是为孤阳,故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也。尺位乎下,候肝肾之阴主降,降极而升,升不至关,是为独阴,故曰: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也。关位乎中,以候脾,界乎寸尺,所以升降出入者也,今上下不至关,是升降出入息矣。故曰:此皆不治,决死也。若阴阳已离,胃气未绝,尚可计余命www.med126.com/wsj/之期,期以月节□之,如经曰:阴胜则阳绝,能夏不能冬;阳胜则阴绝,能冬不能夏。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之类是也,推之于日于时亦然。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注】

经曰: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者,谓阴阳皆可死也;无两生者,谓阴阳不能独生也。故阳先绝,阴后竭,死则身青而冷;阴先绝,阳后竭,死则身赤而温也。

【集注】

成无己曰: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已,身色青,则阴未离乎体,故知阴气后竭也,身色赤,腋下温,心下热,则阳未离乎体,故知阳气后竭也。

程知曰:阳气前绝,寒病;阴气前绝,热病也。寒热之治法一误,虽死尚有征验,诚可畏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注】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者,谓外形不病,而见真藏病脉,其内本已绝,虽生犹死,不过尸居余气耳!故曰:行尸也。余气者,未尽五藏生旺之余气也。若旺气一退,即卒然眩仆不识人而死矣。若良工早察于旺气未退之先而图之,未必无所补也。人病脉不病,谓外形羸瘦似病,其脉自和,以根本尚固,不过谷气不充,名曰:内虚,非行尸可比,虽困无害,胃气复,谷气充,自然安矣。谷神即谷气也。

【集注】

方有执曰:周氏云: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沉涩不一,残贼□和之气,是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人不病也。

张锡驹曰:谷神乃水谷所化之神,人赖此以资生也。内虚食少,谷气不充,即无谷神矣。故曰无害,若无本然之胃神,安得谓之无害耶!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注】

此申上条不知何藏先绝,而详言其证也。肺主皮毛,肺绝汗出不流,故发发也。肺主气,肺绝张口气出,不能复还也,故曰:为肺先绝也。

【集注】

成无己曰:肺为气之主,为津液之帅。汗出发润者,津脱也;喘不休者,气脱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注】

身汗如油,液外亡也;喘而不休,气上脱也;水浆不下,胃气绝也;形体不仁,荣卫败也;乍静乍乱,精神散也,此皆命绝之候。由此推之,脉虽浮洪,必然无根,是为真藏孤阳飞越之诊也。

【集注】

王肯堂曰:火之将灭也必明,脉来浮洪涌盛,此将去人体之兆也,然又必兼下一、二证,始可断其命绝。

阳反独留,形体如□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注】

心绝阴尽,惟阳独留,故身体大热,形如□熏,从火化也。心藏神,直视,神去也。

头属阳,阳无所根据,故摇头也。

【集注】

成无己曰:心脉侠咽系,目直视者,心经绝也。头为诸阳之会,摇头者,阴绝而阳无根也。

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

【注】

唇吻之色当赤而黄,反见青色者,木土相□也。四肢汗出□□不已,此为肝绝也。

【集注】

成无己曰:唇吻者,脾之候,肝色青,肝绝则真色见于所胜之部也。四肢者,脾所主,肝主筋,肝绝则筋脉引急,发于所胜也。

方有执曰:口唇边曰吻。四肢,手足也。□,汗出貌。习,鸟数飞也。言手足颤摇如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也。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注】

脾之华在唇四白,环口黧黑,其华萎矣!冷汗阴黄,皆脾绝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口为脾之窍,黧黑者,熏黄黑暗,土败之色也。柔汗,俗谓冷汗是也。

张锡驹曰:脾主四白,环口黧黑,土败而水侮也。柔汗者,柔软而腻,脾之真液,黄者脾之真色,真液泄而真色见,故为脾绝也。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注】

肾司二便,溲便遗失,肾绝也,肾藏精与志,狂言直视,精志俱败也。

【集注】

方有执曰:溲便,遗溺也。肾司阖辟,阖辟废,故二便皆无禁约也。经曰:肾藏志,狂言者,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目反直视者,骨之精不上荣于瞳子,而不能转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注】

此下皆详望问而知之之类也。望谓观其形之盛衰,色之深浅;问谓询其情之苦欲,病之根因,脉谓诊其脉之阴阳,合乎形色也。设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师到病人自卧,诊其脉沉而迟,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而无表脉,且无表证,故知愈也。

【集注】

张锡驹曰:有问发热身疼,脉反沉迟,是阳病而见阴脉,何以说得愈也?答曰:是必望其有恬然嗜卧之状,问其有热除身轻之意,而后合脉以断其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

病家人来请,告以病者腹内卒痛,医师到,病人自坐无苦容,诊其脉浮而大,知其差也。何以言之?里有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而无里脉,且无里证,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按】

不和当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

此申上二条之义也。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师未即去,明日到,病人向壁静卧,此热已去,因知其差。假令脉不和缓,未可言愈,必和缓,而始可断其已愈也,推之腹痛亦然。此篇首所云:设有不应,消息诊看。消息者,谓今日之望,异于昨日之问、闻也。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

此设治诈病之法也。盖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医为其欺而妄治也。医者玩此而揣摩之,则彼不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

程知曰:彼以诈病,我以诈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

阴阳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故谓之呵欠。阴阳不相引则病,相引则和,故曰:欠者无病也。诊脉时,有呻吟病苦之声,故曰: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蹇涩,故曰: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示缓,故曰: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风病筋络不利,故曰: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气不能接,故曰:坐而伏者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根据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

方有执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头属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短气者,里不足也。此条八者,皆望而知之之事也。

张志聪曰:师持脉者,犹言师但持脉而不问也。八条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机,所谓望而知之者。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

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润泽也;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系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内气馁者,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程应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恐则气下神被夺矣,故脉细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脱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注】

津液少则脉涩,唇口因以干燥,此因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不饮如与人别气,至二、三日汤水不沾唇之类。肺失游溢精气,故脉涩而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

愧者羞也,羞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察色合脉,以意消息而知之之类也。

【集注】

程应旄曰:以上数条,不论有病无病,凡人有所负于中,辄复形之色与脉也。于此推之,以意消息,则诸病之情,无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注】

脉有灾怪,谓因药而变灾怪也。假令人病太阳病,得太阳脉,脉证相应,因为作太阳病汤药与服之;比还,如食顷,病人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问曰:我先来不见此证,今乃灾变怪异,缘何作此吐利?病者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耳!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人毫无隐讳,方能尽医所长,仲景为病家服药未告于医,医失问先服何药,故出此条以示戒耳!

【集注】

成无己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应也。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之故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宗金鉴>>目录

    相关文章
     参悟岐黄之生气通天论
     柴胡汤(《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请教,关于针灸禁忌,哪里找?
     木部第三
     金乘木
     强中生诸病方六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