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预防医学 > 正文
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2 字体:

 

  (一)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健康的关

  1.中暑(heat stroke)指在高温(气温34℃以上)或强辐射(特别是湿度大、无风)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轻症经及时处理可很快恢复,老人、产妇及慢性病患者、昏迷及体温超过42℃持续2小时以上者预后不良。

  (1)气温34℃以上引致体热蓄积,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皮肤血管扩张及大量出汗可致失水失盐,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急性循环衰竭。②后期尿量减少,尿中出现蛋白,管型,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③消化道供血不足,唾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受抑制,电解质紊乱,血液氯离子储量减少,胃酸降低,引起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患。④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通过负诱导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动作准确性降低,早期表现为暂时性可逆的功能紊乱,晚期出现脑出血、脑水肿、神经细胞混浊肿胀等不可逆变化。⑤体温过高使全身血管内皮受损,促发内源性凝血,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导致凝血障碍,皮肤及内脏广泛出血。

  (2)中暑分型及临床表现:①先兆中暑。体温下正常或略高(<37.5℃),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头昏、胸闷、耳鸣心悸、恶心、大量出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尚能坚持工作。②轻症中暑。体温38.5℃以上,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出现循环衰竭或体热发散障碍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细弱而快,或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症状,患者被迫停止工作。③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有几型:1)热痉挛型。体温正常或稍高,神志清醒,肌肉抽搐或强直性收缩伴有疼痛、多累及四肢或用力较大肌群,也可侵及腹肌、躯干肌,常为对称性。2)循环衰竭型。体温不高或稍高,头晕、头痛、心悸、多汗、皮肤湿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细微、血压短暂下降、晕厥或神志恍惚。3)高热昏迷型(热射病)。体温在40℃以上,先大汗后汗闭,皮肤干燥灼热,中枢神经障碍乃至昏迷,也可出现癫痫样抽搐、谵妄等。

  2.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是机体在某压力下暴露一定时间后脱离该环境时,因压力降过快或幅度过大引起血管栓塞及压迫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可见于潜水员、沉箱中工作或水下隧道及水下建筑工人、高压氧舱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病人。

  (1)减压病的病理生理改变:①机体在一定压力下,组织内所溶解的惰性气体(氮气)可分别达到相应的张力,若减压过速、幅度超过气体的过饱和安全系数,过饱和部分即由溶解状态游离为气相形成气泡。血管内气泡可栓塞血管,血管外的气泡可压迫血管、神经末梢或各种组织。②血管内气泡在血液-气体界面上可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厌水性变性血浆蛋白,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内凝血。气泡作为刺激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③从气泡开始形成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潜伏期在1~6小时,发病愈早,病情愈重。

  (2)减压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① Ⅰ型仅有皮肤瘙痒、皮疹及关节、肢体疼痛(占75%~90%)。②Ⅱ型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头昏、头痛、运动及感觉障碍(截瘫、瘫痪、大小便失禁)、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休克猝死)、视听器官功能障碍及恶心呕吐等。③症状可为单一或多种。由于减压后气泡还在不断形成并可移位,症状发展多变,可突然由轻变重。④急性减压病如未及时正确彻底治疗,症状体征可持续迁延数月、数年,病程呈慢性发展过程,称慢性减压病。

  3.噪声(noise)物理学观点噪声是指各种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杂乱组合或单一频率一定强度的声音持续刺激;生理观点是指凡是使人烦恼的、讨厌的不需要声音都可称为噪声,因此噪声的定义及标准的制定并不完全根据声音的客观物理性数据,还要参考机体的主观感觉、心理状态及所处环境(表1-3)。

表1-3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82)

适用区域  等效声级 dB(A)  
白天 夜间
特殊住宅区(休养区、高级宾馆等) 45 35
居民文教区(纯居民区及文教机关区) 50 40
一类混合区(一般商业与居民混合区) 55 45
商业中心区、二类混合区(工业、商业、少量交能与居民的混合区) 60 50
工业集中区(当地政府指定的工业区) 66 55
交通干线两侧(车流量100辆/时的道路两侧) 70 55

  (1)噪声对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①长时间反复刺激超过生理承受能力,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紊乱,脑电位改变及生理性变化。②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导致心跳加速,心律不齐,血压增高。噪声强度愈大,频带愈宽,血管收缩愈强烈,心排出血量减少,舒张压增高。③引起心室组织缺氧,导致散在性心肌损害。动物试验表明,还可使血中胆固醇增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④引起母体子宫收缩,影响胎儿发育所需必需营养素及氧的供给。据调查,日本大阪机场飞机噪声使孕妇流产有出生婴儿平均体重降低。⑤破坏睡眠过程,使入睡时间延长,深度变浅,多梦,觉醒时间缩短,醒后疲倦。

  (2)噪声影响的临床表现:①神经衰弱症候群。头晕、头痛、易怒、易倦、耳鸣、心前区痛、睡眠不良甚至影响体温调节。②呼吸脉搏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冷汗、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受抑、食欲下降,尿中邻苯二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高。③听力虽有一定适应过程,但噪声达50dB(A)可降低工作效能,长期在65dB(A)环境下工作可有10%的人出现某种程度的永久性听力损失,长期在85dB(A)环境下工作可致难听或耳聋并影响语言能力。国际工业噪声安全标准大多定在85~90dB(A)范围。

  4.电离辐射(ionization radiation)人类环境中存在着天然及人工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它们本身的衰变而以α、β粒了及γ和X线的形式不断地向环境释放能量。如宇宙射线、高本底地表,核爆炸、核电站、核工业、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人体形成外照射,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空气、水、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受照射的程度一般以吸收剂量(Gy,戈端)或剂量当量(Sv,希沃特)衡量。电离辐射的特点是波长短、频率高、辐射能量高、具有电离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一节 溢泪症
第五节 眼与儿科病
第八节 性偏好障碍(sexual tendency dis
第三节 膀胱损伤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