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综合辅导
临床资料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兽医 > 养鸡 > 鸡病防治 > 正文
鸡病治疗方法方法:几种鸡病的诊断与预防诊断治疗
鸡病防治 更新:2018/2/5 字体:

传染性支气管炎

疾病概述: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玻临床上分为呼吸道型和肾病理变化型两种类型。病原病毒能在发育的鸡胚中生长良好,也能在气管器官组织培养中增殖。病毒经56℃15分钟或45℃90分钟即被灭活,对乙醚敏感,50%氯仿室温下作用10分钟、0.1%去氧胆酸钠4℃作用18小时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对常见消毒剂敏感,0.05%或0.1%的β戊酮内酯(BPL)或0.1%福尔马林均可使其失活。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仅见于鸡、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发病最严重。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渗出物中,也可在肾和法氏囊中增殖。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垫料传播。 本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几乎全群发玻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季节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36小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有母源抗体的幼雏潜伏期可达6天以上。雏鸡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气管鸣音和流鼻涕,精神沉郁、畏寒、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打堆,个别鸡鼻窦肿胀、流泪。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气管鸣音、喘气和轻微咳嗽等。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样,蛋黄与蛋白分离以及蛋白粘壳等。肾病理变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发生多、流行范围较广的疾病,20~30日龄是其高发阶段。病初,病鸡表现怕冷、喷嚏和咳嗽,有的张口喘气及气管鸣音,2~3天后出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厌食、拱背、饮水量增大,拉白色水样粪便,粪便中含有大量尿酸盐。病鸡失水,肌肉干燥,冠髯及皮肤发绀。出现上述症状2~3天后开始死亡,7天后达到死亡高峰,逐渐至15~17天停止死亡,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成年鸡很少发玻本病发病率高,雏鸡的死亡率为25%,6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低,感染肾型毒株一般死亡严重。病程一般为1~2周。

病理变化: 病鸡的支气管、鼻腔和窦中有浆液性、粘液性和干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小面积的肺炎。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甚至在腹腔内可见液体状的卵黄物质。输卵管萎缩,其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或发生囊肿。肾病理变化型,呼吸道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引起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被尿酸盐结晶充盈并扩张,肾脏外观呈花斑状。

实验室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在临床上应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新城疫一般要比传染性支气管炎更为严重,在雏鸡中有时可见神经症状,而产蛋鸡群产蛋量的下降要比患本病时更为明显;传染性喉气管炎在鸡群中的扩散与本病相比很少发生于雏鸡,而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传染性鼻炎的病鸡常见面部肿胀,而在本病则很少见。此外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能引起肾病理变化的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相比,法氏囊病理变化不明显。

防止措施:

(1)预防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通常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舍环境卫生,保持通风良好,有利于本病的防制。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种,我国广泛应用的活苗是H52和H120株疫苗,H120株疫苗用于雏鸡和其它日龄的鸡,H52用于经H120免疫过的大鸡,育成鸡开产时可选用H52疫苗,或在雏鸡阶段选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灭活油乳剂苗主要在种鸡及产蛋鸡开产前应用。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应根据当地流行的血清型株制备疫苗使用,制订合理的免疫计划。 一般的免疫程序是4~5日龄接种H120弱毒苗,而后1月龄接种第二次或种用鸡在2~4月龄加强一次,用毒力较强的H52疫苗,种鸡和蛋鸡在开产前用油乳剂灭活苗再接种一次。活苗免疫可用滴鼻、气雾和饮水方法,灭活苗采用肌肉注射。发生肾型传支时可在5~7日龄用MA5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8日龄时注射用当地分离的病毒株制成的油乳剂灭活苗,28日时用MA5疫苗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

(2)治疗?发病后可适当投喂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或用中草药方剂(板蓝根荆芥防风射干山豆根苏叶甘草地榆炭、桔梗、炙杏仁紫菀、川贝母苍术等各适量炮制粉碎,过筛混匀备用)拌料或饮水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使用能够减轻肾脏负担,提高肾功能的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起到辅助治疗的使用。

传染性法氏囊炎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玻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病原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及幼素领猴肾细胞等各种细胞上生长良好,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及胰酶的处理,对紫外线有抵抗力,56℃5小时、60℃30分钟均不能使其失活,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1%石炭酸、甲醇、福尔马林或70%酒精处理1小时可杀死病毒,3%石炭酸、甲酚或0.1%汞溶液处理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0.5%氯化铵作用10分钟能杀死病毒。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玻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流行病学:3~6周龄的鸡对本病易感,3周龄以下的雏鸡受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火鸡和鸭也能自然感染。? 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 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可感染本病,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来航鸡尤为易感,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高达几乎100%,发病率为7%~10%,有时达30%以上,死亡率不定,但在来航鸡可能高达50%。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长的可达21天。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病理变化:死于感染的鸡呈现脱水、胸肌发暗,股部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粘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后4~6天法氏囊出现肿大,有时出血带有淡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液,感染后7~10天发生法氏囊萎缩。变异毒株引进的法氏囊的最初肿大和胶胨样黄色渗出液不明显,只引起法氏囊萎缩。超强毒株引起法氏囊严重的出血、瘀血,呈"紫葡萄样"外观。受感染的法氏囊常有坏死灶,有时在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性出血,偶尔见弥漫性出血。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散性灰白的小点坏死灶。偶尔在前胃和肌胃的结合部粘膜有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迅速发并高发病率、有明显的尖峰死亡曲线和迅速康复)和肉眼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防止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中。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2、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1)疫苗种类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具有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危险,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的效果等优点,常用的为鸡胚成纤维细胞毒或鸡胚毒油佐剂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较好。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D78、PBG98、LKT、LZD228等,这类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也较低,免疫保护效果不高;一类是中毒力型活苗如德国的鸡胚毒Cu1m、BJ836、Lukert细胞毒、IBDB2苗等,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雏鸡首免后5天产生中和抗体,7天达到较高水平,经二次免疫后,对Ⅰ型强毒的攻击接种鸡的保护率在85%~95%;另一类是高毒力型的活疫苗如初代次的2512毒株、J1株等,此类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通常不使用。 近年来,又出现了多种联苗(灭活苗或活苗),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二联弱毒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活苗或灭活苗、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减蛋下降综合症四联灭活苗等,联苗相互干扰小,安全有效,一次接种就能预防多种疾玻 法氏囊病疫苗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气雾以及胚胎接种等多种方法,常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具体选择。

(2)免疫程序的制订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本病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决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现仅提供几种免疫程序,供参考。 对于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种鸡群,一般多采用2周龄弱毒苗免疫1次,5周龄弱毒苗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20周龄时)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刘灭活苗1次,一般可维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或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10~14天和21~24天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在低或无母源抗体时,用弱毒力苗(如D78)或1/2~1/3剂量的中毒力苗尽早免疫,在1~3日龄时第一次免疫,10~14日龄第二次免疫;在有高母源抗体时,在18日龄左右第一免,28~35日龄第二免;如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时,在1~3日龄首免,16~22日龄第二免;若用中毒力疫苗时,则于14~18日龄作一次免疫。 苏威公司的免疫方案,对肉用仔鸡,用囊病2号苗于5~7日龄,10~14日龄、15~20日?龄进行三次免疫,或于5日龄用灭活苗免疫接着10日龄和15日龄用囊病2号苗免疫,在整个生长周期中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对产蛋鸡或种鸡,7、14、21、28日龄用囊病2号苗免疫4次,种鸡再在8~10周龄用囊病2号苗18周龄用灭活疫苗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能产生较高的母源抗体提供给子代。

(3)免疫失败的原因???①变异毒株(血清亚型)或超强毒株的存在使目前的商品疫苗对变异株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其保护率仅达10%~70%。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病毒株的两倍以上,使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年龄较大的鸡甚至18周龄以上的后备母鸡也能致玻抗原变异毒力增强可能是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母源抗体水平不一致所孵出的雏鸡对疫苗接种的反应也就不同,特别是当种鸡在幼龄时患过法氏囊病,开产前接种灭活苗后所产生的抗体滴度就低。若接种时机不当(过早或过迟),母源抗体水平高或现场法氏囊病病毒的侵袭均影响免疫的效果。商品疫苗株的选择不当、免疫操作的失误以及免疫程序不合适等也可造成免疫失败。 在其它应激因素如鸡新城疫Ⅰ系苗和喉气管炎疫苗的接种、天气变冷、迁栏、饲养密度过大等,或者在免疫抑制因素如马立克氏病病毒、鸡贫血因子、黄曲霉毒素等的影响下,常使法氏囊疫苗接种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防治在发病早期,使用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中草药方剂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轻病症,控制疫情。

(1)抗血清的治疗?利用病愈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024~1:4096之间)或人工高免鸡的血清(中和抗体价在1:16000~32000),给刚发生法氏囊病的鸡注射0.1~0.2毫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高免卵黄抗体?为了减少法氏囊病造成的大量鸡只死亡或保护雏鸡渡过生理性免疫缺陷期,可用高免疫蛋黄匀浆制剂给鸡注射,病鸡每只0.5~10毫升,效果比较可靠,多用于该病高发日龄前后或发病早期。 采用高免蛋黄进行法氏囊病的紧急治疗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备卵黄抗体的母鸡多来自商品鸡,难免通过蛋黄液发生垂直传播、扩散疫病,尤其是禽白血并减蛋综合症、鸡贫血病毒并支原体、大肠杆菌并沙门氏菌病等,造成严重后果;蛋黄中含有大量卵黄磷蛋白及脂肪等物质,注射后造成局部出血坏死,以及应激反应和过敏反应,注射蛋黄液后常造成新的死亡;维持周期一般10天左右,1~2次注射仍难保证渡过囊病易感期;蛋黄液中常含有囊病抗体以外的多种抗体,严重干扰预定的免疫程序,导致免疫失败;操作简陋,常混入杂菌,使蛋黄液变质。为此在制备过程中,卵黄液须进行彻底的灭活,无菌操作,不宜加过量的抗生素和防腐剂以免引起注射后大批鸡只死亡,运输和保存以4~8℃为宜,温度过高易变质等,希望制作者和使用者引起注意。

(3)中草药方剂党参黄芪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蒲公英40克,甘草(去皮)10克,蟾蜍1只(100克以上)。先将蟾蜍置于沙罐中,加水15千克,煎沸后,入其它7味药,文火煎沸,放冷取汁,供100只中雏1日3次用,药液可饮用或拌料,若制成粉末拌料,用量可酌减至1/2或1/3。治疗法氏囊病病鸡效果满意。 板蓝根、紫草茜草、甘草各50克,绿豆500克,水煎,取煎汁拌料喂服;或一煎拌饲料,二煎作饮服用;对重症鸡灌服,连用3天。金银花100克,连翘茵陈、党参各50克,地盯黄柏黄芩、甘草各30克,艾叶40克,雄黄黄连黄药子、白药子、茯苓各20克,共为细末,混匀,按6%~8%拌入鸡饲料中,任其自由采食,少数病重不能采食者,可水煎取汁灌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天病鸡采食饮水恢复,停止死亡,渐而痊愈。 穿心莲、甘草、吴茱萸苦参白芷、板蓝根、大黄共粉成细末,混匀。按0.75%混料,连喂3~5天,或将药物制成片剂,每千克体重2片(0.6克),维生素B110毫克,每次2次,连用3~5天。 黄芪、党参、金银花、冰片等,各药适量配制成散剂。治疗按每千克体重每天2克,拌料。病鸡不能采食者,用开水冲调成10%的浓度,再加5%葡萄糖,每次喂服4~6毫升。每日2~3次,治疗3~4天。预防在3~6周龄易感期每隔7~10天,或在转群、断喙等诱因存在时,按1~2%的比例拌料,服用2~3天。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效果显著。 发生法氏囊病后,除了用抗血清、卵黄抗体、中草药方剂的及时治疗以及应用疫苗的紧急接种外,改善饲养管理提高鸡舍温度,饮水中加5%的糖或0.1%的盐充足供应饮水。或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有利于减少对肾脏损害,促进病鸡体质恢复,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到15%左右),同时提高维生素含量,在并发细菌感染时,投服对症的抗生素或磺胺药物防止疾病传播蔓延。
结核

疾病概述: 结核鸡结核病是由禽结核杆菌引起的成年鸡的慢性传染玻在受害的脏器上会形成无血管的结核结广及类似干酪样的坏死灶,临床上,以体重减轻、消瘦、死亡为特征。
防止措施: 鸡结核病是由禽结核杆菌引起的成年鸡的慢性传染玻在受害的脏器上会形成无血管的结核结广及类似干酪样的坏死灶,临床上,以体重减轻、消瘦、死亡为特征。
为防止人感染本病,一般不主张治疗。若有治疗必要,使用链霉素效果较好;每公斤体重肌注2?万单位,每天1–?2次,连注5天,停药1?天,再注5天。
因为病程长,治疗费用高,所以做好预防工作更显得重要。
(1)发现结核病时,必须清除病鸡(深埋),对鸡场要进行彻底消毒,还要把运动场表面土铲去20厘米,撒布生石灰,充分晾晒,再盖新土。最好几个月内不放鸡。
(2)建立无结核病鸡群,新鸡进舍前要严格消毒,按鸡大小分群饲养,并与其它家禽分开饲养。定则采用禽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检查隐藏的病鸡。用结该菌0.03一0.05毫升注射在鸡的一侧肉髯皮内,36一48小时内检查,注射侧肉髯比正常大1一5倍者,则是病鸡,应立即淘汰,并对鸡场彻底消毒,过6个月后再检疫第二次。直到所有阳性鸡全部检出为止。
(3)据试验,口服卡介苗(干粉苗〕预防有一定效果。方法:2–2.5月龄鸡.每只0.25一0.5毫克干粉苗,混在例料中喂给,隔天1次,连喂3次。

病毒性关节炎

疾病概述: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可致腱断裂。在急性发病群中,由于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等均可造成严重损失。病原病毒能在发育鸡胚的卵黄囊内、绒毛尿囊膜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病毒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24小时或60℃8~10小时,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流行病学:本病仅发生于鸡,主要感染4~16周龄的肉鸡,尤以4~6周龄肉鸡多发。1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日龄较大易感性减轻。病鸡可带毒289天以上,鸡与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发生水平传播,感染后的种鸡可经蛋垂直传递。本病在肉鸡群中传播迅速,但在笼养蛋鸡中传播较慢。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等,人工足垫内接种可能第二天就发病,肌肉接种需5~9天,鼻窦内或气管内接种需9~11天,接触感染需时更长。病初可能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食欲减退不愿走动,蹲伏、贫血和消瘦,随后出现跛行,胫关节、趾关节及连接的肌腱发炎肿胀。病程延长且严重时,可见一侧或两侧腓肠肌腱断裂,跖骨歪扭,趾后屈。在多数情况下,感染率可达100%,发病率仅5%~10%,死亡率不超过6%。种鸡群或蛋鸡群受感染后,关节病理变化不显著,仅表现产蛋量下降10%~15%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跗关节、趾关节、趾屈肌腱及趾伸肌腱。急性病例,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淡黄色或带白色的渗出物,偶见脓性渗出物。慢性病例,关节腔内的渗出物较少,关节硬固变形,表面皮肤呈褐色,甚至溃疡。切开关节囊可见关节软骨糜烂及滑膜出血,腱鞘显著水肿,严重病例可见肌腱断裂,出血和坏死等。有时还可见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细小的坏死灶。
实验室检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防止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如对鸡舍及环境进行彻底地清扫、冲洗后,用碱性消毒液或0.5%有机碘消毒,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传入。1~20日龄是本病的易感期,1日龄接种弱毒疫苗可有效地预防感染,但将影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提倡用灭活苗免疫种鸡,其传给子代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初生雏鸡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经蛋传播的可能性。

黑头病(肠组织滴虫病)

疾病概述:组织滴虫病是鸡和火鸡的一种原虫病,也发生于野雉、孔鹌鹑等鸟类。本病以肝的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也称传染性肝炎或黑头玻

(一)病原?组织滴虫病的病原是组织滴虫,它是一种很小的原虫。该原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型原虫,寄生在细胞里,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没有鞭毛,大小约为6~20微米;另一种是肠腔型原虫,寄生在盲肠腔的内容物中,虫体呈阿米巴状,直径为5~30微米,具有一根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鞭毛的运动。?随病鸡粪排出的虫体,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很久,www.med126.com/shouyi/zhujiage/shengzhu/鸡食入这些虫体便可感染。但主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寄生在盲肠内的异刺线虫的卵而传播的。当异刺线虫在病鸡体内寄生时,其虫卵内可带上组织滴虫。异刺线虫卵中约有0.5%带有这种组织滴虫。这些虫在线虫卵壳的保护下,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能生存2~3年。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这样的虫卵后,卵壳被消化,线虫的幼虫和组织滴虫一起被施放出来,共同移行至盲肠部位繁殖,进入血液。线虫幼虫对盲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促进盲肠肝炎的发生。组织滴虫钻入肠壁繁殖进入血液,寄生于肝脏
流行病学:

(二)流行特点? 组织滴虫病最易发生于两周至三、四个月龄以内的雏鸡和育成鸡,特别是雏火鸡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最高。本病也见于肉用仔鸡和许多被捕获的野鸟。成年火鸡也可感染,但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虫者,有的慢性散发,对同场饲养的火鸡危害很大。

临床症状: ?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20天。病火鸡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缩头,羽毛松乱。头皮常呈紫兰色或黑色,所以叫黑头玻病情发展下去,患病火鸡精神沉郁,单个呆立在角落处,站立时双翼下垂,眼闭,头缩进躯体卷入翅膀下,行走如踩高跷步态。病程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最急性病例,常见粪便带血或完全血便。另一种是慢性病例,患病火鸡排硫磺色粪便,这种情况鸡很少见,但曾见到带血的盲肠排泄物。较大的火鸡慢性病例一般表现消瘦,大约感染后第十二天,火鸡体重开始减轻,鸡很少呈现临床症状。? 感染组织滴虫后,第一天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第十天达高峰,每立方毫米7万个。主要是异嗜细胞增多,但在恢复期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红细胞总数不变,感染后21天血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值。

病理变化: ?
(四)病理变化? 组织滴虫病的损害常限于盲肠和肝脏。盲肠的一侧或两侧发炎、坏死,肠壁增厚或形成溃疡,有时盲肠穿孔引起全身性腹膜炎。盲肠表面覆盖有黄色或黄灰绿色渗出物,并有特殊恶臭。有时这种黄灰绿色干硬的干酪样物充塞盲肠腔,呈多层的拴子样。外观呈明显的肿胀和混杂有红灰黄等颜色。有的慢性病例,这些盲肠拴子可能已被排出体外。肝出现颜色各异,不整圆形稍有凹陷的溃疡病灶。通常呈黄灰色,或是淡绿色。溃疡灶的大小不等,但一般为1~2厘米的环形病灶,也可能相互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经过治疗或发病早期的雏火鸡,可能不表现典型病理变化。大多数感染群通常只有剖检足够数量的病死禽只,才能发现典型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查: ?
(五)诊断? 本病根据以下特征诊断:一是病鸡常排硫磺色的粪便。取病鸡粪便作显微镜检查,在粪便中发现虫体。二是通过几只重病鸡的剖检,发现有典型病理变化。为了更准确一些,可剖检部分死鸡,发现典型病理变化,则可确诊。三是从剖检的禽只取病理变化边缘刮落物作涂片,往往能够检出其中的病原体。在染色处理较好的肝病理变化组织切片中,通常可以发现组织滴虫。

防止措施: ?
(六)防治
(1)预防? 由于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盲肠体内的异刺线虫虫卵为媒介,所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排除蠕虫卵或减少虫卵的数量,以降低这种疾病的传播感染。因此在进鸡前,必须清除禽舍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严格消毒。严格做好禽群的卫生管理,饲养用具不得乱用,饲养人员不能串舍,免得互相传播疾玻及时检修供水器,定期移动饲料槽和饮水器的位置,以减少这些地区湿度过高和粪便堆积。用驱虫净定期驱除异刺线虫,每千克体重用药40~50毫克。
(2)治疗∶常用以下几种药物进行治疗:
①卡巴砷?卡巴砷的预防剂量是150~20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饲料。7天一个疗程。
②4–硝基苯砷酸?预防浓度含量为187.5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
③1,2–二甲基?5–硝基咪唑?预防时饲料中含量150~200毫克/千克饲料;治疗浓度为400~800毫克/千克饲料。5~7天为一个疗程。?
④氯苯砷?氯苯砷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15毫克,用灭菌蒸溜水配成1%的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3日重复注射一次。
呋喃唑酮饲料中含量为400毫克/千克饲料,连喂7天为一疗程。

维生素B1缺乏症

疾病概述: ?维生素B1即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以多发性神经炎为典型症状的营养缺乏性疾玻

病因?

(1)饲料中硫胺素含量不足:通常发生于配方失误,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差错等。

(2)饲料发霉或贮存时间太长,维生素B1分解损失。?(3)鱼粉品质差,硫胺素酶活性太高。?(4)抗球虫药和抗生素对维生素B1的拮抗作用:如氨丙啉、硝胺等。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家禽缺乏维生素B1的典型症状是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厌食、消瘦、消化障碍,体弱、角弓反张,头后仰呈"观星状",抽搐运动失调,肌肉麻痹等。? 成年鸡一般在维生素B1缺乏日粮3周后发玻发病时食欲废绝,羽毛蓬乱,体重减轻,体弱,鸡冠发蓝。严重时肌肉麻痹,鸡头后仰呈"观星状",运动失调。雏鸡症状大体与成鸡相同,但发病突然。? 剖检可见心脏轻度萎缩。

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查:
防止措施: ? ?
(1)防止饲料发霉,不能饲喂变质劣质鱼粉。
(2)注意日粮配合,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满足家禽需要,鸡的需要量为每公斤饲料1~2毫克,火鸡和鹌鹑为2毫克。?
(3)治疗:小群饲养时可个别强饲或注射硫胺素,每只内服为25毫克/千克体重。肌注量为0.1~0.2毫克/千克体重。

蛔虫病

疾病概述: 鸡蛔虫寄生于鸡、火鸡的小肠。雄虫长26一70毫米,雌虫长65一110毫米,是鸡消化道中最大的线虫。鸡吃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而感染。幼虫在鸡消化道中由卵壳释出,钻入十二指肠粘膜,经一段发育,又返回肠腔,生长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5一50夭。

防止措施:

(1)改善环境卫生,将粪便发酵。
(2)对鸡群作定期驱虫,每年进行1一2次。
(3)雏鸡与成鸡分开饲养,对病鸡及时治疗。
呋喃西林中毒

防止措施: 呋喃西林常用防治球虫病,白痢和伤寒。但如果用量过大或连续长时间使用或搅拌不匀都会引起雏鸡大批中毒死亡。饲料中含0.1%浓度或每公斤体重一次口服150毫克以上,即可中毒。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1)可试用甘草糖水解毒。
(2)口服硫酸镁催泻排毒。
(3)成鸡可做嗉囊冲洗或切开术取出带毒食物。
(1)迅速排除毒物,采用嗉囊冲洗或嗉囊切开术取出带毒食物或灌服盐类泻剂。
(2)特效解毒药:肌注解磷定0.2一0.5毫升或肌注硫酸阿托品0.2一0.5毫升以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3)强心补液:肌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葡萄精维生素C5.O毫升,可防止因心力衰竭而造成的死亡。

(1)防止饲料和饮水被农药污染。
(2)不用有机磷类驱虫药物给鸡驱虫。

黄曲霉中毒

疾病概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是人畜禽共患而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一种疾玻是由黄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具强烈的致癌作用,对禽类有较大的毒害。主要是肝脏受侵害,影响肝功能,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肿大、体质衰竭等病症。黄曲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于玉米、小麦、花生、稻米、豆类、棉籽、鱼粉、麸皮、米糠等饲料中。禽类采食了这些被黄曲霉菌污染的发霉变质饲料后,就可发生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常见于幼龄的鸡、鸭和火鸡,特别是以2~6周龄的雏鸡和幼鸭敏感性最高。

临床症状: 幼禽中毒多呈急性,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嗜眠、消瘦、冠苍白、贫血、排血色稀粪、叫声嘶哑、最后衰竭而死。雏鸭还表现鸣叫、脱毛,生长缓慢,步态不稳,跛行,呈企鹅状行走,腿和脚由于皮下出血而呈淡紫色。死亡前出现共济失调,头颈呈角弓反张等症状、慢性中毒者,主要表现食欲减少、消瘦、衰弱、贫血、严重者呈全身恶病质等现象。成年禽耐受性稍高,中毒后多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在精神沉郁,翅下垂,羽毛松乱,缩颈、食欲减退,产蛋减少,产蛋期推迟,呼吸困难,有的可听到沙哑的水泡声,少数可见浆液性鼻液。火鸡对黄曲霉毒素也非常敏感。

病理变化: 剖检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肺与气囊。肝脏急性中毒时肿大,色泽苍白变淡,质变硬,有出血斑点,胆囊扩张充盈。肾脏苍白、肿大、质地变脆,胰腺也有出血点。胸部皮下和肌肉常见出血。慢性中毒时,可见肝脏硬化萎缩,肝脏中可见白色小点状或结节状的增生病灶,时间长的可见肝癌结节,肾出血,心包和腹腔有积水。肺和气囊,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查: 发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可疑病例,应立即调查病史,送检、测定可疑饲料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结合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特征性病理变化,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防止措施:

(1)加强饲料保管,防止饲料发霉,尤其是多雨季节。对质量较差的饲料可添加0.1%的苯甲酸钠等防霉剂。严禁喂发霉饲料,尤其发霉的玉米。

(2)饲料仓库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消灭霉菌孢子;对污染的用具、禽舍、地面可用20%石灰水消毒或2%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3)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现中毒,立即更换饲料加强护理。对早期发现的中毒禽可投服硫酸镁、人工盐等盐类泻药,同时供给充足的青绿饲料和维生素A、D;或者灌服绿豆汤、甘草水或高锰酸钾水溶液,可缓解中毒。另外可用制霉菌素治疗,每羽口服3~5单位,每天3次连用2~3天。

(4)中毒死禽因器官组织均含毒素,不能食用应该深埋或烧毁。病禽的粪便也含有毒素,应彻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处理,以防止污染水源和饲料。

曲霉菌病

疾病概述: ?禽曲霉菌病主要是由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等曲霉菌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群发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禽则为散发,其主要特征是在呼吸器官组织中发生炎症并形成肉芽肿结节。?本病是世界性分布,常在孵化室呈爆发性流行,使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
?
(一)病原?曲霉菌为需氧菌,在沙堡氏、马铃薯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特征性菌落。曲霉菌在自然界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冷热干湿的条件下均不能破坏其孢子的生活能力,煮沸5分钟才能杀死。一般的消毒药须经1~3小时才能灭活。
流行病学: ?
(二)流行病学 可在各种禽类中发生,常见于鸡、火鸡及水禽,野鸟、动物园中的鸟以及笼养鸟也偶有发生。胚胎及6周龄以下的雏鸡与雏火鸡比成年鸡易感,4~12日龄最为易感,幼雏常呈急性爆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在10%~50%之间,成年禽仅为散发,多为慢性。 ?本病可通过过多种途径感染,曲霉菌可穿透蛋壳进入蛋内,引起胚胎死亡或雏鸡感染,此外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静脉、眼睛接种、气雾、阉割伤口等感染本玻曲霉菌经常存在于垫料和饲料中,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曲霉菌孢子,若严重污染环境与种蛋,可造成曲霉菌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
(三)临床症状幼禽发病多呈急性经过,病鸡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喘气,有浆液性鼻漏。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萎顿,嗜睡。羽毛松乱,缩颈垂翅。后期病禽迅速消瘦,发生下粒若病原侵害眼睛,可能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发生灰白混浊,也可能引起一侧眼肿胀,结膜囊有干酪样物。若食道沾膜受损时,则吞咽困难。? 少数禽由于病原侵害脑组织,引起共济失调,角弓反张,麻痹等神经症状。一般发病后2~7天死亡,慢性者可达2周以上,死亡率一般为5%~50%。若曲霉菌污染种蛋及孵化后,常造成孵化率下降,胚胎大批死亡。? 成年禽多呈慢性经过,引起产蛋下降,病程有拖延数周,死亡率不定。

病理变化:
(四)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气囊上,肺脏可见散在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结节,质地较硬,有时气囊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或斑块。随着病程的发展,气囊壁明显增厚,干酪样斑块增多,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后期病例可见在干酪样斑块上以及气囊壁上形成灰绿色霉菌斑。严重病例的腹腔、浆膜、肝或其它部位表面有结节或圆形灰绿色斑块。

实验室检查: ?
(五)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饲料、垫草的严重污染发霉,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呼吸困难)、剖检病理变化(在肺、气囊等部位可见灰白色结节或霉菌斑块)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

防止措施: ?
(六)防治?

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应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使用清洁、干燥的垫料和无霉菌污染的饲料,避免禽类接触发霉堆放物,改善禽舍通风和控制湿度,减少空气中霉菌孢子的含量。为了防止种蛋被污染,应及时收蛋,保持蛋库与蛋箱卫生。

2、发生禽曲霉菌病的处理?

(1)清扫消毒?应尽早移走污染霉菌的饲料与垫料,清扫禽舍,喷酒1:2000的硫酸铜溶液,换上不发霉的垫料。严重病例扑杀淘汰,轻症者可用1:2000或1: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4天,可以减少新病例的发生,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继续蔓延。

(2)使用中草药方剂?

①金银花、连翘、莱菔子(炒)各30克,丹皮、黄芩各15克,柴胡18克,桑白皮枇杷叶、甘草各12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为500只鸡的一日量,每日分4次拌料喂服,每天1剂,连用4剂,治疗鸡曲霉菌病效果显著。?

②桔梗250克,蒲公英、鱼腥草、苏叶各500克,水煎取汁,为1000只鸡的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1周。另在饮水中加0.1%高锰酸钾。对曲霉菌病鸡用药3天后,病鸡群停止死亡,用药1周后痊愈。?

对于珍贵禽类,可考虑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及其它抗霉菌制剂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
 2015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有关事项公告
 2017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时间及考试方式
 2017年执业兽医考试大纲-中兽医学大纲下载
 2014年3月5日各地批发市场牛肉价格
 2017年全科执业兽医考试大纲-动物解剖学
 2013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生指导手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校课程
考试题库
在线客服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