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多形日光疹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ultiform solar prurigo
拚音 DUOXINGRIGUANGZHEN
别名 多形敏疹,中医:日晒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物理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多形日光疹为反复发作的慢性多形性光敏性皮肤疾患。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一般认为致病光谱主要是中波紫外线,但有时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也可诱发。
中医病因 《外科启玄》:"受酷日暴晒,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
季节 发病与季节有明显关系,春夏季节症状加重,秋冬即自行减轻或消退,来年又可复发。
地区
人群 青年女性易发,但一般与皮色深浅无关,大约15%的病人有光敏家族史。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素体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复受酷日暴晒,致使脾不运化,湿热内生外感毒邪,皮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
病理 特征性改变为真皮乳间高度水肿,苍白淡染,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类型炎症细胞浸润。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若病起面颊、手背等处,初起红斑、丘疹或斑块,瘙痒,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外袭;若皮损为丘疹、水疮、糜烂、结痂,舌苔黄腻,脉滑数,则属素体湿热,复因外热相引,发于肌肤;若皮损为丘疹、结节、红斑,伴瘙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则属血热挟风。
1.血热挟风
证候:本型红斑明显,丘疹,结节,自觉瘙痒,多见于面、颈部孤立性或融合成片状的斑疹或斑块,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析:辨证:①丘疹,结节,红斑,伴瘙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血分热盛,外感风邪,毒入营血,蕴伏血络则见红斑、丘疹、结节、瘙庠等症,为血热挟风之征。
2.湿热
证候:皮损潮红,浮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呈苔藓样变,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辨证:①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瘙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毒邪,内兼蕴热,湿热内盛,致使脾失运化,水湿内停,使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故见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呈苔藓样变,瘙痒,脉滑数为湿热内盛所致。
3.风热
证候:症见面颊、手背等处红斑、丘疹或斑块,瘙痒,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面颊、手背等处初起之红斑、丘疹或斑块、瘙痒,舌苔薄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之邪,因风为阳邪,其性向上,易侵入人体上部和肌表,风邪侵袭肌肤,故见面颊手背部出现红斑、丘疹、斑块,瘙痒。脉浮数为风热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多形日光疹诊断标准:
1.皮损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胸前V形区和上肢。
2.皮损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斑块。自觉瘙痒。
3.春夏季发病或加重,光敏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本病病程长,发病与季节有明显关系。春夏症状加重,秋冬即行减轻或消退,来年又复发,有持续多年不愈者。
病史 大约15%的病人有光敏家族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与分期
(一)症状
1.皮损-般发生晒后数天,多累及面、颈、胸前V形区及前臂等暴露部。
2.皮疹为多形性,红斑反应的强度常高于同样量照射的正常人。
3.病程长短不一,春夏发病,秋冬缓解或消退,次年又发。肤色浅者易患。
4.自觉瘙痒,红斑反应的持续时间较正常人持久。在正常人持续时间约3~5日即行消退,而病人反应常持续到8日以上。
5.试验诊断:用低于3200A之紫外线照射受累区,48小时后,发生急性皮炎样损害,红斑反应消退后常无明显的色素沉着。
(二)体征暴露部位起红斑、丘疹、水疱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三)临床分期
1.红斑或斑块型:损害特点是红色或暗红色或暗红色片状或稍隆起的浸润性斑块。约2~5分硬币大小,严重而长久者周围毛细管扩张或皮肤颜色改变,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自觉剧痒。本型多见。
2.湿疹型:皮肤红肿明显,表面有多数针头大到米粒大正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和落屑,呈苔藓样变。类似湿疹的表现,有时遮盖部位亦可发疹。
3.痒疹型:面部和上肢等露出部位有多数针头大到米粒大丘疹、水疱、结节、红斑,日久则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自觉剧痒。
体检 1.皮损一般发生于晒后数天,多累及面、颈部、胸前V型区、前臂、手臂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疮、结节、糜烂、结痂、落屑、苔藓样变等。 2.皮疹为多型性。但常以一型为主,根据皮损主要形态,一般分为以上三期。 3.病程长短不一,春夏发病,秋冬缓解或消退,次年又发,肤色浅者易患。 4.自觉瘙痒。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紫外线红斑试验呈异常反应。光斑试验阴性。
血液
尿 人尿卟啉检查呈阳性反应。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痒疹:秋冬症状显著,股、腹股沟或所属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儿童多见。
2.湿疹:皮疹发生的部位与光线照和季节的关系不大。
3.多形红斑:皮疹多见于手足,呈虹膜状,春秋易见。与光线照射无关。
4.光接触性皮炎:有光感物质接触史,致病光谱多为长波紫外线。光斑试验阳性。无光敏家族史,应用抗疟药无效。
5.红斑性狼疮:常具有典型的皮疹,皮损部可见有角栓,无瘙痒,系统性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损害。抗核体及红斑狼疮细胞检查阳性。
6.神经性皮炎:丘疹扁平及皮肤改变一致,与光线照射无关,没有季节性影响。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损消退,症状消失。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抗组织胺剂:常用赛庚啶,2~4mg,每日2~3次口服;扑尔敏4~8mg,每日2~3次口服;息斯敏10mg,每日1次,口服。同时配合维生素C,每次0.2g,3次/日,口服。
2.抗疟药物:①氯喹125~250mg,每日2~3次,口服,病情控制后减至每日1次,每次125mg;②硫酸羟基氯喹10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1~2周后每2~4天递减药量1次。服药时注意副作用。
3.酞咪呱啶酮:国产名"反应停",每日200~400mg,并持续2~6个月,试用于严重者,孕妇禁用。
4.β-萝卜素:每日剂量,小儿30~90mg,成人90~180mg,分服。
5.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皮疹严重,尤其湿疹样改变,常用强的松30~40mg/日,1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或用地塞米松5~15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每日1次,1周后逐渐减量。
6.硫唑嘌呤:国外学者认为此药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对严重高度光敏感者及湿疹样患者有效,剂量50mg,每日2次,口服,一般2~4个月病情可缓解,少数用6~8个月可停药,用药期间复查白细胞,血小板及肝功。
二、局部治疗
原则为避光、止痒、消炎。
1.外涂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霜,每日2次或外出前外用。
2.15%氧化软膏,为反射性遮光剂,每日2次或外出前外用。
3.4%二苯甲酮洗剂或霜,每日2~3次外用,可遮蔽UVB.UVA。
4.5%~10%对氨基苯甲酸酊剂或乳剂,每日2~3次,外用。
5.二羟基丙酮及萘醌洗剂,每日2~3次外用。
6.去炎松混悬液,5mg/ml于慢性苔藓化及斑块性皮损的皮下或皮内注射,每周1~2次。
三、物理疗法
8-甲氧补骨脂素和长波紫外线(PUVA)照射,对活动期疾病有效。照前2小时口服8-甲氧补骨脂素(8-MOP)20mg,PUVA照射从最小光毒量或1焦耳开始。
四、淋浴疗法
淋浴可去除皮痂和鳞屑,清洁皮肤,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常用有硫磺浴、矿泉浴及中药浴等。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风、湿、热,对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瘙痒是多形性日光疹各型中常见的自觉症状。对于瘙痒的辨证,《杂病源流犀烛》有一段扼要论述:"血虚之疹生行皮中;皮虚之痒,yinyin不已;风邪之痒,痒甚难忍;酒后之痒,痒如风疮,常搔至血出。"局限性瘙痒重在内治,而在内治方中也不能由于痒与风的关系密切,过多地投用散风之品,因风药耗损阴血,肤失濡养,这样痒非但不能止,反而更能加重。所以虚是各型痒之本,风、热、湿则是痒之标。
一、辨证选方
1.血热挟风
治法:凉血活血,解毒祛风
。方药:《朱仁康验方集》凉血五花汤加减。野菊花15g,凌霄花10g,玫瑰花10g,鸡冠花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15g,丹参30g,蝉蜕10g,僵蚕10g,川芎10g,甘草6g。口渴,心烦,便干加生石膏30g,栀子10g,大黄10g(后下);头晕、失眠加制首乌15g,黑芝麻15g
2.湿热
治法:散风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医宗金鉴》消风散加减。荆芥9g,防风9g,当归15g,苍术10g,苦参10g,生地15g,生石膏30g,知母10g,蝉蜕10g,黄芩10g,木通10g,赤芍10g,山栀10g,甘草10g。痒甚者加乌蛇10g,地肤子20g;脾虚湿盛加白术10g,生薏仁30g。
3.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朱仁康验方集》疏风清热饮加减。方药: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白蒺9g,蝉衣6g,黄芩10g,银花15g,连翘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5g,丹参10g,浮萍10g,甘草10g。痒甚者加全蝎10g,乌蛇10g;表虚遇风重者加黄芪15g,党参10g。
二、外治法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用三黄洗剂外擦,水疱而少许渗液者,用生肌白玉膏薄涂于患处。
2.外涂甘草油,然后扑止痒粉或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鲜马齿苋或白菜捣烂,调成糊状外用,1日1次。
3.黄柏10g,炒苍术9g,白芷粉9g,槟榔10g,硫黄10g,雄黄10g,枯矾10g,银珠30g。共研细末研匀,撒扑或加油膏敷患处,2次/日。
4、蒲公英50g,马齿苋30g煎汤代茶饮。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为季节发作性疾病,容易复发,治疗有一定困难,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护理
康复
预防 避光、止痒、消炎。
历史考证 祖国医学称为"日晒疮",如《外科启玄》:"受酷日暴晒,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本病的形成,多因素体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复受酷日暴晒,致使脾不运化,湿热内生外感毒邪,皮热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
相关文章
 秘传百解散(《松崖医径》卷下。)
 请问高手;灸到化脓,是否要停灸,
 孩子腺样体肥大,呼吸不畅
 我买了0.35mm的针,准备针刺太冲,请问各位前
 独活汤(《圣济总录》卷十六。)
 紫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