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风热袭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ose impaired by wind-heat
拚音 FENGREXIBI
别名 西医: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前庭炎鼻出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为临床所常见,常伴发于风热外感诸症中,多由风热袭肺或直接侵袭鼻窍,或风寒郁而化热,上扰清窍,邪毒停聚鼻窍而发为本证。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为临床所常见,常伴发于风热外感诸症中,多由风热袭肺或直接侵袭鼻窍,或风寒郁而化热,上扰清窍,邪毒停聚鼻窍而发为本证。属外感证,病位在鼻窍,内涉肺卫,证以肺热上灼鼻窍为主,并伴见风热表证。积极治疗多可在一周内向愈,若误治、失治,迁延日久,尚可导致肺经郁热,热伤阴津生燥,或引动脾胃湿热上蒸,而使证情加剧。是伤风鼻塞,鼻渊鼻疳鼻衄等病的常见证候。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鼻痒、鼻塞、喷嚏、鼻窍灼热干焮,鼻涕黄稠,嗅觉减退,时发鼻衄;恶风、发热、汗出、头痛、咽痛,咳嗽有黄色粘痰,口渴喜饮。鼻窍粘膜潮红,鼻甲红肿胀大,表面可附有粘黄分泌物。或鼻前庭皮肤红渍,或干燥皲裂,附脓痂。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银花12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荆芥10克、薄荷6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芦根15克、辛荑10克、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表证明显者。(2)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8克、辛荑花l5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黄芩10克、菊花15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甘草10克。适用于鼻塞、头痛偏重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4~5次服用,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头痛重者,基本方(2)加蔓荆子12克,藁本l0克。咳嗽痰多者,基本方(1)加前胡10克,瓜蒌12克。咽喉痛者,基本方(1)加牛蒡子10克、射干12克、山豆根10克、玄参15克。鼻窍燥裂作痛,涕少带血痂者,基本方(2)加生地15克、赤芍l2克、白茅根30克。
(二)外治方法
1.敷贴:本证若见鼻尖红赤,鼻孔糜烂时,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物涂敷。常用的药物如:四黄散(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滑石五倍子共研末)、紫金锭(又名玉枢丹,成药)、青蛤散(青黛蛤粉石膏轻粉、黄柏、共研细末)等。或用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日换药1次,每次敷药前应将患部清洗干净。2.滴鼻:将治疗药物制成药液,滴入鼻内,以清散瘀滞,通利窍道,常可起内服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常用的滴鼻剂如:(1)1~3%麻黄滴鼻液、0.02%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等。每次1~2滴,每日2~3次。(2)滴鼻宁:鹅不食草650克、辛荑花l50克、煎水2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毫升,加盐酸麻黄素粉3.75克,葡萄糖粉15克,过滤消毒,装瓶备用。每次每侧鼻腔滴入1~2滴,每日3次。(3)20%丝瓜藤浸膏、辛荑滴鼻液(成药)等滴鼻。用法同上。
3.吹药:是将治疗药液或药粉,借喷雾器或喷粉器吹入鼻腔,达到治疗目的。吹入的药物在鼻腔内分布均匀、广泛,可充分发挥药效。本证可用上述滴鼻剂吹入。也可用下述粉剂吹入:(1)碧云散:鹅不食草、川芎细辛、辛荑花、青黛、共研细末。(2)冰连散:黄连3克、辛荑花3克、冰片0.6克,共研细末;分次吹入。行鼻腔吹药治疗时,应嘱患者暂停呼吸,以免将药物呼出或吸入喉部,引起刺激性咳嗽。
4.熏鼻:本疗法是用含有药物的蒸气熏蒸鼻窍,以达到治疗目的。可采取在煎煮内服药物时。亦可将治疗药液作蒸气吸入熏鼻。适用于鼻窍灼热干焮者。
5.雾化:可用内服方药,煎取药汁作雾化吸入,亦可用辛荑油、桉叶油、地塞米松等作雾化吸入。
6.塞鼻:热灼鼻络致发鼻衄者,用白芨粉进行鼻腔出血点填压止血。出血势猛者,可行凡士林纱条鼻腔填塞止血。
7.烧灼:用三氯醋酸或硝酸银进行鼻腔粘膜烧灼。多用于鼻窍粘膜糜烂渗血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系外感风热邪毒所致,治疗重在疏风,清热,通窍。可采取汤药内服,鼻窍滴药,针灸等多种疗法,预后一般良好。
(二)鼻为肺之外窍,乃呼吸空气出入之通道,以通为用,邪毒入内常致窒塞,故在治疗中应注重宣通鼻窍,常用的通窍药物如:苍耳子、辛荑花、白芷、薄荷、细辛、路路通等,均可随证选用。并可配合药物滴鼻、吹药以及熏鼻等局部治疗,以达窍通、邪散,诸证速愈。
中药 (1)1~3%麻黄素滴鼻液、0.02%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等。每次1~2滴,每日2~3次。
(2)20%丝瓜藤浸膏、辛荑滴鼻液(成药)等滴鼻。用法同上。
针灸 1.针刺;常用穴、迎香、印堂、合谷、禾髎、上星、列缺。鼻塞者,取迎香、印
堂;头痛者,取合谷、太阳、风池、攒竹、解溪等穴;涕多者,取迎香、上星。捻转,中强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选取肺、内鼻、额等区的压痛敏感点,捻转留针15~20分钟。或在上述
部位埋针、或贴王不留行1周。
3.穴位注射: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毫升,隔日1次。
推拿按摩 在太阳穴、鼻之两旁,轻轻按揉,至皮肤发热,每日2~3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发病时注意休息,不宜过度劳累。
2.鼻塞涕难出时,可用温水浴洗鼻部,或滴药后轻轻擤出,不可强行用力捏紧双侧鼻孔擤涕,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
3.应劝告患者,鼻燥结痂作痒时,不可用手指挖鼻,以免加重证情。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平秘苑药论辑录]   葛根
 慢性咽喉炎
 蒸牛蒡方(《圣惠》卷九十六。)
 清燥救肺汤
 迎春汤(《石室秘录》卷四。)
 叶天士医案精华 痞 上课笔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