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呕吐(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vomit(TCM)
拚音 OUTU(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病是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症状。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可由诸种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除胃本身的各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以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阻、头部内伤、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类疾病等等,皆可出现呕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病思路:
1.根据呕吐的特点而考虑病种,如:
(1)餐后立即呕吐,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2)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
(3)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4)喷射性呕吐伴头痛者,多见于脑痨、春温、暑温,脑瘤、脑癌、头部内伤等。
(5)嗅油腻食物味而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2.根据呕吐的伴随症状而鉴别病种,如:
(1)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2)吐出物有粪臭者,肠结、肠痹的可能性大。
(3)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等病。
(4)呕吐而有神志不清者,多为脑神的病变。
(5)呕吐而伴胃脘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胆石等病。
(6)呕后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7)痛不因呕吐缓解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8)食管癌、食管痹之呕吐常伴见吞咽困难。
(9)胃癌、胃反为经常性呕吐,且常伴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块。
(10)胃郁之呕吐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11)耳眩晕之呕吐可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等。
(12)晕动病之呕吐有明显的病因可查。
3.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必要时测血电解质浓度、pH值或CO2结合力,x线腹部平片及钡餐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B超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寒邪犯胃证: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浮紧。温胃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
2.食滞胃肠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而浊,苔垢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3.胃热炽盛证:呕吐,发热,食己即吐,口臭而渴,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清胃泻热。竹茹汤加减。
4.寒饮停胃证: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头眩心悸,口干不欲饮,或饮水则吐,苔白滑,脉沉弦。温胃化饮。苓桂术甘汤或小半夏茯苓汤加减。
5.肝胃不和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半夏、生等。
6.脾胃气虚证: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脾胃阳虚证: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胃。丁萸理中汤加砂仁、半夏之类。
8.胃阴虚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滋阴和胃。益胃汤枇杷叶、竹茹等。
中药
针灸 针灸疗法:选关元、中脘、上脘、下脘、中极、神阙,足三里、手三里等穴,针刺,温灸等。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芦根60克,治胃热呕吐。
(2)生姜。白豆寇各1.5克,治风寒呕吐。
(3)母丁香3个、陈皮1片,治胃寒呕吐。
常用止呕中药:砂仁、生姜、法夏吴萸苏叶黄连、公丁香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尿床
 济阴纲目 血崩门 上课笔记
 多年伤精导致睡眠出现严重问题!!!求解救
 《玄能量变》推13末-14年初东北及华北强烈
 运土入水法
 产后类中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