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所谓痱之为病,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者是也。
□
〔丹〕∶今世所谓风病,多与痿证滚同论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也。古圣论风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不得不辨。按风论,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又曰善行数变,曰因于露风,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伤,曰中。历陈五脏与胃之伤,皆多汗而恶风,其发明风邪,系外感之病,有脏腑内外寒热虚实之不同,若是之明且尽也。别无瘫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斜,挛缩眩运,语涩不言之文也。或曰∶吾子谓《内经·风论》主于外感,《局方》用麻黄桂附辈,将以解风寒也;用脑、麝、威灵仙、黑牵牛辈,将以行凝滞也,子之言过矣。曰∶风病外感,善行数变,其病多实少虚,发表行滞,有何不可。治风之外,何为又历述神魂恍惚,起便须人,手足不随,神志昏愦,瘫缓 曳,手足筋挛,眩运倒仆,半身不遂,膝脚缓弱,四肢无力,颤掉拘挛,不语,语涩等诸痿症兼治之。考诸痿论∶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 。心气热生脉痿,故胫纵不任地。肝气热生筋痿,故宗筋弛纵。脾气热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诸痿皆生于上。谓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螈,曰瞀昧,曰暴病,曰郁冒,曰蒙昧暴喑,曰瞀螈,皆属于火。又曰四肢不举,曰舌本强,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声,皆属于上。又《礼记》注曰∶鱼肉天产也,以养阳作阳德。以为倦怠悉是湿热内伤之病,当作诸痿治之。何《局方》治风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大抵只宜补养。若以外感风寒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风病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痿病内热之伤,皆是虚证,无寒可散,无实可泻。《局方》本为外感立方,而以内伤热证,滚同一治,其为害也。似非细故。上丹溪诸论,盖因《局方》治中风,孟浪用发表行湿之药,戕贼血气,诛伐根本,不知补养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风,手足不随,起便须人,神魂恍惚,不语,语涩等证,即《内经》热病相同。至于异处,不得不察。《针经·刺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随者在偏枯,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
大率治风,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或作属虚挟火与湿,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在右属痰。左以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上以二陈、四君www.med126.com/wsj/子汤等加竹沥、姜汁;气虚有痰者,浓煎独参汤加竹沥、姜汁;声如鼾者属气虚,以人参一两煎汤一盏,入竹沥、姜汁;遗尿者亦属气虚,以参、 、竹沥、姜汁与之;少食者亦为气虚,宜参、、竹沥;血虚有痰,宜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入内服;治痰若气虚少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加荆沥,此二味开经络,行气血,入四物汤中必少用姜汁;肥人多湿,用附子、乌头行经;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用贝母、栝蒌、南星、半夏、陈皮、黄芩、白术、黄连、羌活、黄柏、防风、荆芥、威灵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羌汁,酒一匙行经;瘦人脉虚火实,四物汤加牛膝、竹沥一匙,行经,黄芩、黄柏,有痰加痰药;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轻者用瓜蒂、虾汁、皂角,急者用藜芦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内吐痰出。如口不噤者,灌入口内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后用药。
□
〔罗〕风中腑兼中脏治验 顺德府张安抚耘夫,年六十一岁。于己未闰十一月初患风证,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心神昏愦,烦躁自汗,表虚恶风,如洒冰雪,口不知味,鼻不闻香臭,耳闻木音则惊怖,小便频多,大便结燥。欲用大黄之类下之,则平日饮食减少,不敢用。不然则又满闷,昼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于此。约有三月余,凡三易医,病全不减。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风邪,加之痰嗽,咽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气痞似噎。予思《内经》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又云∶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气下陷入阴中,不能生发上行,则为疾矣。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邪风加之,邪入于经,动无常处,前证互相出见,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论时月则宜升阳,神脾胃,泻风木,论病则宜实表里,养卫气,泻肝木,润燥,益元气,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减冲和汤主之。
柴胡 黄 (各五钱) 升麻 当归 甘草(炙,各三钱) 半夏 黄柏(酒洗) 黄芩 陈皮 人参 芍药(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自汗加黄 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昼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烦扰,心火内动,上乘阳分,卫气不得交入阴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昼亦得睡。十日后,安抚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否?予曰∶不然,卫气者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此卫气交入阴分,循其天度,故安抚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红,隐涩难开,宜以当归连翘汤洗之。
黄连 黄柏(各五分) 连翘(四分) 当归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时时热洗。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闷乱不安,于前冲和汤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药后小便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臭,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早晨语言快利,午后微涩,宜以玄参升麻汤治之。
升麻 黄连(各五分) 黄芩(炒,四分) 连翘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参 甘草 僵蚕(各三分) 防风(一分)
上 咀。总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症良愈。
止有牙齿无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 治牙齿无力,不能嚼物。
羊胫骨灰 升麻(各二钱) 生地 黄连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人参(各五分) 梧桐泪(三分)
上为细末,入麝香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
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
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针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云∶陷下者,灸之,为阴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症皆宜灸刺。为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灸疮发,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白芍药(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三分) 陈皮(二分半) 甘草(生) 甘草(炙) 黄芩 黄柏(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食后汗多,加黄 五分,后以润肠丸。
润肠丸 治胸膈痞满,大便涩滞。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归尾 枳实 白芍药 桃仁泥 升麻(半两) 人参 甘草(生) 陂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除桃仁麻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服。初六日得处暑节,暑犹未退,宜微收,实皮毛,益胃气。秋以胃气为本,以益气调荣汤主之,药中加时药,使邪气不能伤也。
人参(三分,为臣,益气和中) 陈皮(二分,为佐,顺气和中) 熟地(二分,为佐,养血润燥泻阴火) 白芍药(四分,为佐,补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术(三分,为佐,养胃和中浓肠胃) 升麻(二分为使,使阳明气上升,滋荣百脉) 当归(二分,为佐,和血润燥) 黄 (五分,为君,实皮毛,止自汗,益元气) 半夏(三分,疗风痰,强胃进食) 甘草(二分,炙,为佐,调和胃气,温中益气) 柴胡(二分,为使,引少阳之气使出于胃中,乃风行于天上) 麦门冬(三分,为佐,犹有暑气未退,故加之安肺气,至秋分节不用)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食辛热之物,反助暑邪。秋气不能收,正气得复而安矣。
□
〔《素》〕太阴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脉解篇。王注云∶痱,废也。肾气内夺,则舌喑足废)
□
〔河〕地黄饮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远志(去心) 官桂 麦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水一盏半,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
〔《肘》〕治中风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转啼呼者。取桂二两, 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适寒温尽服。
□
〔《千》〕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热不下食,冷补方。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姜汁 酥(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
上十一味捣,后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药末搅匀。每服一匕,日再,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荆沥汤 治患风人多热,宜服。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进此,平复乃止。(煮散见后解表杂方条)
□
〔《衍》〕唐王太后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医人许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煎黄 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之。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急非大补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药汤,缓不及事。今以黄 防风煎汤,气如烟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为也。
□
〔《食》〕主风中心气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肚服之。
□
〔《肘》〕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渍饮之。治卒风中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可浓煮饮之佳。
□
〔《圣》〕治卒风中不语,舌根强硬。陈酱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绞取汁,不计时候,少少与服,久当愈。
□
〔《肘》〕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颈一周,以绵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
〔《本》〕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积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医者蒸黄 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
〔仲〕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挛不能转侧。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当归 人参(各一两) 石膏(四两) 干姜 甘草 芎 (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肺风,但服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
〔洁〕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麦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 防风(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如无汗恶寒者,加麻黄、防风、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太阳经至阴出血。如有汗恶风者,加桂枝、芍药、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太阳中风也。如身热无汗不恶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热有汗不恶寒者,加葛根、桂枝、黄芩,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也。刺厉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中风也。如无汗身凉者,加附子、干姜、甘草,宜针隐白,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中风也。如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太溪。此一证,少阴中风也。
如无此四证,六经混淆,系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汤。
小续命汤(八两) 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上古之续命,混淆无经,今立分经治疗,又各分经针刺,无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治法之大体也。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如心烦多惊者,加犀角半两;如骨节间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间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闷小便涩者,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服;如脏寒下痢者,去防己、黄芩,倍附子,白术一两,(热痢不可用附子);如脚弱,加牛膝、石斛各一两;如身疼痛,加秦艽一两;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两;如失音,加杏仁一两;如或歌笑语无所不及者,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无附子、防风、生姜,有当归一两;自汗者,去麻黄、杏仁,加白术;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导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则已。如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从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愈风汤 疗肝肾虚,筋骨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风湿内弱者,是风热体重也。或瘦而一枝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而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乱则百病生,静则万病息,是以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保命集》云∶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中道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服之。如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风(去芦) 黄 (去芦)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去苗) 枳壳(炒)人参(去芦) 地骨皮 麻黄(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 枸杞 当归(去芦) 独活 白芷 杜仲(炒,去丝) 秦艽(去芦) 芍药(去皮) 黄芩 白茯苓(各三两) 石膏(三两) 生地 苍术(各四两) 肉桂(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渣服,俱要食远服。空心咽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咽下四白丹,谓之轻剂。
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之,得利为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辅,如望春大寒后,加半夏、柴胡、人参各二两,木通四两,此迎而夺少阳之气也;望夏,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此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此胜脾土之湿也;秋初大暑后,加浓朴、藿香各二两,桂一两,此迎而夺太阴之气也;望冬霜降后,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此胜少阴之气也。如得春,减冬所加药,四时类此。此药治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永不燥结。如久泻服之,能自调适。
初觉风气,便服此药。与《局方》天麻丸一料,相为表里,乃治未病之圣药也。不问男子妇人小儿风痫急慢风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气养魄,为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砂仁 香附 甘草 防风 川芎(各半两)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半)知母(二钱) 羌活 薄荷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二钱) 麝香(一钱,另研) 牛黄(一钱) 龙脑(半钱,俱另研) 藿香(一钱半) 甜竹叶(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用愈风汤送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熟地 天冬 丹参(各一两半) 茯神 甘草(各一两) 菖蒲(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人参(半两) 麦冬(一两,去心) 朱砂(二钱,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愈风汤送下至六十丸。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为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也,当以秦艽汤主之。
秦艽 石膏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芍药 白芷 白术 生地熟地 白茯苓(各一两) 细辛(半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加枳实一钱同煎。
天麻丸 行荣卫,壮筋骨。
天麻(六两,酒浸三日,晒干) 玄参(六两) 牛膝(六两,酒浸三日,焙干) 萆 (六两,另为末) 杜仲(七两,锉,炒去丝) 当归(十两,全用) 羌活(十两) 生地(六两) 附子(一两,炮) 独活(五两,一方无)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服。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塞,微以七宣丸轻疏之,使药可为用也。
如素有痰,久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不得利者,用独圣散吐之,吐后用利气泻火之剂。
独圣散 治诸风隔痰,诸痫,痰涎,津液涌溢。
用瓜蒂一两,炒黄色为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二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钟调下。
若用吐法,须天气晴明,阴晦无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此法。吐时宜辰卯二时,故《内经》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若论四时之气,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辰卯,是其候也,故宜早不宜夜。先令病患隔夜不食,如服药不吐,用热HT 水投之。如吐风痫者,加全蝎五分微炒。如有虫者,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五分,立吐虫出。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此药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
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
□
〔洁〕泻清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方见治虚实法)
□
〔丹〕一妇人年六十,左瘫手足,不语涎痰。
防风 荆芥 羌活 南星 没药 乳香 木通 茯苓 浓朴 桔梗 甘草 麻黄 金蝎 红花
上作末。酒汤下,不拘时。春脉渐伏,以淡盐汤、HT 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术、甘草、陈皮、浓朴、菖蒲一日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HT 汤吐了,用苍术、南星、生姜、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能言。
□
〔《千》〕竹沥汤 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患热风者,必先用此以制热毒。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五合)
上三味相和温服。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觉四肢有力,次进后汤方。
竹沥(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 防己 附子 人参(各一两) 羚羊角(三两) 芍药 黄芩 甘草 桂心(各一两) 生姜(四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减半,纳沥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频服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风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两) 麻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苦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服。
竹沥(一升) 甘草(二两) 人参 芎 独活 升麻(各二两) 防风 麻黄 芍药(各一两半)羚羊角 生姜 石膏 附子(一作杏仁) 防己 桂心 黄芩 白术(各二两)
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行人十里久,更服。若有气者,加陈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 除余风方。
防己 防风 独活 秦艽 黄 芎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神 羚羊角 远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丹参 甘草 浓朴 天门冬 陈皮 地骨皮 黄芩 桂心(各一两)干地黄 杜仲 生姜 麻黄 槟榔 本 乌犀角(各二两)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两)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匀。每服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渣,顿服之。取汗,日服。若觉心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
□
〔世〕治卒中风不语,桂枝薄辣者去皮一两,怀中藏三个时辰,分三服。水煎,并进,神效。
上解表诸方,治中风全不能语,经所谓甚则不能言者是也。
□
〔罗〕犀角防风汤 治一切诸风,口眼 斜,手足 拽,言语謇涩,四肢麻木,皆治之。
犀角 防风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两) 滑石(三两) 石膏(一两半) 麻黄(七钱半,不去节) 独活 山栀(各七钱) 荆芥 连翘 当归 黄芩 全蝎 薄荷 大黄(各半两) 桔梗 白术 细辛(各四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未汗再一服。
如病患脏气虚,则全减大黄。
轻骨丹 治风瘫痪,四肢不随。
苦参 桑白皮 白芷 苍术 甘松 川芎(各四两) 麻黄(去节,五升河水五升,煮去渣,再熬成膏至半碗)
上为末。入前麻黄膏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研化服之,卧取汗。五七日间,再服,手足当即轻快。卒中涎潮,分利后用之。(一方有浮萍四两)
风药圣饼子 治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 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风,他药不效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风,并治之。
川乌(生) 草乌 麻黄(去节,各二两) 苍术 何首乌 白附子 白僵蚕 川芎(各五钱)防风 干姜(各二钱半) 雄黄(四钱六分) 藿香 荆芥(各二钱半)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捏作饼子。嚼碎,茶汤送下,食后。
□
〔世〕采浮萍草法并方不在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一任瘫风与痪风,些少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钱,钱 头上也出汗。
□
〔《本》〕治风半身不遂,此方甚妙。
上为末。每用半两,生葱自然汁调成膏,作饼子,约一寸半。左患贴左脚,右患贴右脚,贴在足掌心内,用旧绢片紧扎定,于密房中无风处椅子上坐,用汤一盆,将有药脚浸于汤中,用小心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药。如汗欲出时,身必麻木,以汗周遍为妙。如未效,半月后再用一次,神妙。
□
〔世〕治卒中手足不遂。用麦 五升,入乌头尖一升,连翘半升,同甑炊令大热,辅在席下,以手足不遂处卧之,令热气熏蒸,候出汗为度。日用三次,丸药再蒸用之。候两日外,别用新药。如无乌头尖,只用草乌头半升,不去皮尖,研作粗末亦可。
□
〔《千》〕治半身不遂。用蚕砂两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热一袋,着患处。如冷再换一袋,根据前法数数换易。百不禁,瘥止。须羊肚酿、粳米、葱白、姜、椒、豉等,煮烂熟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此方千金不传。
上解表方,治中风语言謇涩,经所谓志乱不甚,其言微知者是也。
□
〔罗〕中脏治验 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于至元八月间,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常记洁古有云∶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脏者多着四肢。今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是中脏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脏腑俱受病,先以三化汤一两,内疏二三行散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次与至宝丹加龙骨、南星,安心定志养神,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后随四时脉证加减用药,不旬日,稍能行步。先以绳络其病脚,如履阈或高处,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www.med126.com/shiti/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几步,百日大势皆去。戒之,慎言语及节饮食,一年方愈。
□
〔子和〕一衲子,因阴雨卧湿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阴雨,其病转加。诸医皆作中风偏枯治之,用当归、芍药、乳香、没药、自然铜之类,久服反加大便涩,风燥生,经岁不已。戴人以舟车丸下三十余行,去青黄沫水五升。次以淡剂渗泄之,数日手足能举。戴人曰∶受风湿寒三气合而为痹,水湿得寒而浮,蓄于皮腠之间,久而不去,内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药可也。水湿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则血行,血行则气和,气和则愈矣。
□
〔世〕治中风大便秘者,用不蛀皂角烧灰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
〔《本》〕 丸俗呼火 草,茎叶颇类苍耳,春生苗叶,秋初开花,秋末结实,法于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其叶,去根茎花实,或云秋花成实后,和枝取用。洗净曝干,入甑中用酒蜜蒸之九遍,焙干捣筛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温酒或米饮下四、五十丸。
张乖崖进表云∶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服至百服,眼目清明。至千服,须鬓变黑,筋骨强健。又云∶甚益元气,疗诸疾患,修合施人,服无不效。
□
〔罗〕正舌散 治中风舌强语涩。
雄黄(研) 荆芥(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豆淋酒调下。
茯神散 治证同前。
茯神心(炒,一两) 薄荷(焙,二两) 蝎梢(去毒,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
□
〔《本》〕治风在肝脾,语涩謇,脚弱,大便多秘,地黄酒。
熟地(四两) 附子 茵芋 羌活 防风 芎 (各一两) 石斛(二两) 丹参(二两半) 牛蒡根(二两半) 牛膝 杜仲 桂枝(各一两半) 大麻子(一升)
上锉。入绢袋盛,宽贮之,用无灰酒一斗九升,封渍七日,逐日空心食前后饮一盏,常醺,勿令吐。
治中风内虚,脚弱语謇,防风汤。
石斛(一两半) 地黄 杜仲 丹参 防风 川芎 麦门冬 桂心 独活(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半,枣二枚同煎,去渣温服。
治中风入肝脾经,四肢不遂,舌强语謇,竹沥汤。
威灵仙 附子 桔梗 防风 蔓荆子 枳壳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竹沥半盏,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日三四。忌口。
治久风邪入肝脾二经,言语不转,防己汤。
汉防己 防风 桂心 附子(各半两) 威灵仙(三钱) 麻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引子半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四。引子用竹沥、荆沥、地黄汁各一盏,生姜汁拌匀用之。以上四方,庞先生传,审而用之良验。
□
〔《千》〕独活煮散 治风痱。
独活(八两) 芎 芍药 茯苓 防风 防己 葛根(各六两) 羚羊角 当归 人参 麦门冬 桂心 石膏(各四两) 磁石(十两) 甘草(三两) 白术(五两)
上十六味,各切锉。分为二十四服,每服生姜、生地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间日服。
□
〔罗〕《局方》至宝丹 治风中脏。(方见《局方》)
□
〔《圣》〕保命金丹 治中风口眼 斜,手足 拽,言语謇涩,四肢不举,晨昏痰多。
贯众(一两) 生地(七钱) 大黄(半两) 青黛 板蓝根(各三钱) 朱砂(研) 蒲黄 薄荷(各二钱半) 珠子(研) 龙脑(研,各一钱半) 麝香(研,一钱) 牛黄(二钱半,研)
上为末,研和药匀,蜜丸如鸡豆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患嚼不得,薄荷汤化下,无时。此药坠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为衣。
活命金丹 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肢节痹疼,痰涎潮上,咽嗌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药不治,无问男女老幼,皆可服。
板蓝根 贯众 甘草 干葛根(各一钱) 桂心 芒硝(一两) 大黄(一两半) 珠子粉 牛黄(研) 青黛 生犀屑 薄荷(各五钱) 辰砂(四钱,研一钱,为衣) 麝香(研) 龙脑(二钱)
上为末,和匀,蜜水浸蒸饼为剂,每两作十丸,就湿用朱砂,再用金箔四十片为衣。腊月修合,瓷器收贮,多年不坏。如疗风毒,茶清化下。解毒药,新汲水化下。汗后余热劳病,及小儿惊风热病,用薄荷汤化下。
(海)解语丸 治中风语言不正。
白附子 石菖蒲 远志 全蝎 羌活 天麻 南星 白僵蚕
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服之。
□
〔《经》〕治中风及壅滞。旋复花净洗捣末。炼蜜丸,如桐子大。夜卧,茶汤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却于脐上剜一坑子,内入藜芦、陈醋和面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捣再研极细,生面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
□
〔《运》〕语涩皆属风。经云∶厥阴司天,风yin所胜,民病舌本强,是风气胜也。又云∶厥阴司天主胜,则舌难以言,是风气虚也。
□
〔《灵》〕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偏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刺节真邪论。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者,谓诊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视其所候之症,其脉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如阳经之脉实,阴经之脉虚,泻其阳经补其阴经。阴经之脉实,阳经之脉虚,泻其阴经补其阳经。又如左实右虚,泻左补右,右实左虚,泻右补左之类是也)
□
〔罗〕灸风中脉,口眼 斜。
听会二穴 颊车二穴 地仓二穴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凡 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大麦大。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会一穴 肩 二穴 曲池二穴 足三里二穴 绝骨二穴 风市二穴
凡觉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此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 风池二穴 大椎一穴 肩井二穴 曲池二穴 间使二穴 足三里二穴
凡觉心中愦乱,神气不怡,或手足麻木,此中脏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壮,日后再别灸之,随年壮止。(凡遇春秋二季,可时时灸此七穴,以泄风气)
凡人风发,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间,口眼 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
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堕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气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
□
〔《本》〕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 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根据而用之,无不效。
□
〔罗〕中风针法。(出窦太师《气元归类》)
手太阴 列缺(偏风,半身不遂) 天府(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 肩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 大巨(偏枯,四肢不举) 冲阳(偏风,口眼 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 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 辅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太阴 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 阳陵泉(半身不遂) 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
□
〔《甲》〕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偏枯四肢不举,善惊,大巨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腹热,咽干,照海主之;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泣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得屈伸,战惕,腕骨主之。
□
〔罗〕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出云岐子《医学新说》)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十呼)。足少阴肾之脉涌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中冲出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三呼)。足少阳胆之脉,起足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敦,大指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为井(十呼,六呼)。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并(一呼)。中指内交(三呼)。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是也(十呼)。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六呼)。
大接经皆十二经井穴也。此罗谦甫治赵僧判中脏,刺十二井穴愈。治张安抚中脏,灸十二井穴愈。《内经》所谓留瘦不移节而刺之是也。
□
〔《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
〔罗〕云∶治失音不语。(出窦太师《气元归类》)
手阳明 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手少阴 阴 (喑不能言) 灵道(暴喑不语) 足阳明 颊车 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病右治左,病左治右) 手少阳支沟(暴喑不语) 三阳络(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 天窗(暴喑不能语) 足少阴 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 间使(喑不能语)
□
〔《玉》〕中风不语,不省人事∶顶门(灸七壮) 百会(针入豆许,先补后泻,泻多补少)又撮要法∶中冲(一分,补之) 大敦(灸,一分) 百会(一分,泻)
□
〔《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详之)
□
〔《玉》〕中风失音∶喑门(二分,留三呼,泻之不可深) 人中(三分,留三吸泻之)天突 涌泉(各五分) 神门 支沟(各三分)。如舌急不语,喑门(二分);如舌缓不语,风府(三分。)
□
〔东阳〕卒中失音,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复灸天窗五十壮,始发。若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
〔《千》〕治风痱不语手足不遂方。度病者,男左手,女右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朱涂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涂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开上,令三合,其状如 形,复以朱涂两端毕,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
□
〔河〕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绝而荣涸矣。
□
〔罗〕云∶中风人初觉,不宜服脑、麝,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潮痰盛,不省人事烦热者,宜用下痰,神效。
□
〔洁〕云∶中风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已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盛。当候热退汗室,小便自行也。
□
〔丹〕治中风方,续命、排风、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黄,令人不得虑虚。以风邪不得汗,则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风不汗者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黄则津液转脱,反为大害。中风自汗,仲景虽处以桂枝汤,至于不住发搐口眼 动,遍身汗出者,岂胜对治。此时独活汤、续命煮散,能复荣卫,却风邪,不可缺也。(独活、续命散,方风螈条)
□
〔《千》〕治中风,无密室者,不可疗。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邪,况服药之人乎。服汗剂,必根据此法。
□
〔丹〕寒则筋急,热则筋缓。缓因于弛长,缩因于短促。若受湿则弛,弛因于宽而长。然寒与湿,未尝不挟热,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无以启之,不能成疾。致湿之由,酒面为多,鱼与肉继以成之。若甘滑、烧炙香辛硬物,皆致湿之因,戒之慎之。药中肯綮矣。若将理失宜,虽圣医,不治也。天产作阳,气浮发热,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丹溪断痱病为痿)。凡人初觉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中风之候也。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两料,此治之先也。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风人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此脾愈盛,下克肾水,肾水亏则病增,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养矣。肺脉微缓,为痿 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全文见治虚实法)。脾脉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同上。经云∶脉缓者多热,盖风痿即风痱之类)
□
〔《素》〕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大奇论。王注云∶从谓男发左女发右也)
□
〔《玄》〕中风不语者,为病在心脏。脉反沉者,治难见效。凡病脉不应病者危。
□
〔丹〕《脉诀》内言不治证见,则不可治。筋枯,不治。动则筋痛者,是谓筋枯。以其无血滋润筋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