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由于骨髓的储备有限,贫血可因任何一种大出血而引起。这种出血可能由于大血管自发的或外伤性的破裂或切口,动脉受病理性损害的侵蚀(例如消化性溃疡或肿瘤)或正常止血功能障碍而引起。其后果直接取决于出血时间的长短和出血量的多少。突然丧失血容量的1/3可能是致命的,但如果是24小时内缓慢地出血,即使达到血容量的2/3,也可能没有这种危险。症状是由于血容量突然减少及其后的血液稀释使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而引起。
症状和体征
出血的进展决定了症状的严重程度。临床表现有昏厥,眩晕,口渴,出汗,脉快而弱,呼吸快(起初深,以后表浅)。直立性低血压亦常见。血压开始由于反射性的小动脉收缩可略上升,以后逐渐降低。若继续出血,血压可能下降而导致死亡(参见第204节)。
实验室检查
在急性出血期间和出血后即刻,由于血管收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反见增高。但在几小时内,组织液进入血循环而使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降低与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致。所产生的贫血是正常红细胞性的。在最初几小时内可能出现多核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出血后几天,可出现再生迹象(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涂片上可能出现中幼粒细胞增多和轻度大红细胞增多;如果出血量大而急骤,偶尔可出现幼红细胞和未成熟的白细胞。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治疗
即刻治疗包括止血,恢复血容量和治疗休克。输血是唯一可靠且迅速恢复血容量的方法,适用于有血管性虚脱危险的严重出血。血浆是目前最令人满意的临时的血液代用品。临床试用能运输氧气的化学制剂(主要是高氟化学制剂)已取得一定的成功。输注盐水或葡萄糖只有短暂的疗效。绝对休息,经口补给液体(只要能耐受)以及其他治疗休克的标准方法都可使用。随后的治疗要补充因出血而丧失的铁。
慢性失血后贫血
由于长期中度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如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或痔疮),泌尿系或妇科的慢性出血。
慢性失血后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将于下文缺铁性贫血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