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专科诊疗 > 传染科疾病 > 正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科)(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症状为特征。重症者病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经蚊子叮咬而传播。我国除东北、西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外,均有本病发生。该病发病的季节性很严格,常在夏秋季流行。我国乙脑的流行高峰通常在7-9月,华南始于5月底,华中、华北始于6-7月。患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最为常见。

症状表现:

1.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高至39-40℃,持续7-10天,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

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或昏迷

3.惊厥或抽搐

4.脑膜刺激征阳性。

5.颅内高压症状。

6.重症可出现呼吸衰竭。

7.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浅反射消失,病理神经反射,肢体瘫痪等。

8.重症者恢复期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扭转痉挛等。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病前无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3.实验室检查:血象中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透明或微浊,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增加,蛋白质稍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特异性IgM抗体检查、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检测及脑脊液抗原等均可出现阳性,有早期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有助回顾性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和护理:卧床休息,2-4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呼吸道并发症。

2.饮食和营养:重症昏迷者可予鼻饲、静脉补液等。

3.对症治疗: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惊厥者如因脑水肿所致应使用脱水疗法,因高热引起者应加强降温,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或其他原因使换气不足而致脑缺氧者应以吸痰、给氧为主,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给予镇静剂治疗;有呼吸衰竭时应针对病因分别对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应用呼吸兴奋剂、加强脱水降颅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东莨菪堿等治疗。

4.中医中药。

5.抗病毒和免疫疗法。

6.重症病例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

7.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加强营养,配合针刺,功能锻炼。

用药原则

1.乙脑的治疗关键是把好“三关”即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控制高热以物理降湿为主,适当选用退热药物。

2.止痉药物宜早用,慎勿过量,可单用、联用、或交替使用。一般首选安定。

3.呼吸兴奋剂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可交替使用或联用。

4.由脑水肿所致呼吸衰竭时,应立即应用脱水剂抢救。

5.皮质激素多用于中、重症病人。

6.预防感染可先用青酶素,并发感染可加用强有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含氟奎喏酮类药物等。

7.抗病毒和免疫疗法可选用干扰素等。

8.加强支持治疗,后遗症可针刺、推拿、按摩和功能锻炼,体质差者可选用人血白蛋白

预防常识:

流行性乙型脑是一种主要危及儿童的传染病。病情重,变化快,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主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尽早尽快地采取中西医结合措施,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本病通过皮下接种乙脑疫苗是可以预防的,对未打过乙脑预防针的儿童,如果是在乙脑流行季节出现高热、抽搐、嗜睡甚至昏迷,应首先想到乙脑的可能,速到医院就诊,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关文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黑龙江消化科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162-12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