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原生物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正文
病原生物学出版教材-文字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指导(主编)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13 字体: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复习提要

一、病毒感染的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标本的采集是检查成败的关键。要在发病初期和急性期采集标本,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部位采集标本,1~2小时内冷藏送检。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可进行形态学检查(光镜检查、电镜检查)。

3.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  检查病毒抗原主要有免疫荧光技术、 ELISA、RIA等,检测抗体主要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等。作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效价增高 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4.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  包括核酸杂交技术(斑点分子杂交、Southern印迹法、 Northern印迹法、原位分子杂交、芯片技术)和PCR等。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预防原则  人工免疫对于预防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可用疫苗作人工自动免疫,这是预防病毒感染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开发核酸疫苗。人工被动免疫用于紧急预防,常用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2.抗病毒治疗  目前主要采用核苷类药物、病毒蛋白酶的抑制物、干扰素、中草药等治疗。抗病毒基因治疗和治疗性疫苗正在研制之中。

试  题

【A型题】

1.不能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

A.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B.动物接种

C.细胞培养  D.鸡胚接种

E.器官培养

2.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选用:

A.原代细胞培养 B.传代细胞系培养

C.二倍体细胞株培养 D.动物接种

E.鸡胚培养

3.病毒血凝的机制是:

  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结合

  B.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D.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吸附在宿主细胞上

4.检测病毒抗体的三种方法是:

  A.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B.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

  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血凝抑制试验

  D.中和试验、血凝试验、免疫电泳技术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凝胶免疫扩散试验、PCR

5.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来说,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是:

  A.用干扰素  B.疫苗接种

  C.用免疫血清D.隔离治疗带毒者

  E.使用核苷类药物

6.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或制剂是:

A.核苷类药物B.反义寡核苷酸

C.核酶D.治疗性疫苗

E.抗生素

7.能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的是:

A.金刚烷胺  B.无环鸟苷(ACV)

C.AZT D.干扰素

E.丙氧鸟苷

8.使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哪一项不属于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A.回复为有毒力病毒B.进入人体非寻常部位引起并发征

  C.活化其它潜伏病毒D.对宿主免疫系统刺激过强而引起免疫麻痹

  E.引起持续感染

9.目前尚未广泛用于预防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疫苗是:

A.类毒素 B.减毒活疫苗

C.灭活疫苗  D.核酸疫苗

E.基因工程疫苗

10.有关“灭活疫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途径为注射  B.免疫次数为多次

C.细胞介导免疫良好D.不受其他病毒干扰

E.对温度不敏感

11.通过疫苗接种已被消灭的疾病是:

  A.乙型脑炎  B.天花

  C.麻疹D.小儿麻痹症

  E.白喉

【X型题】

12.从可疑病例中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A.采取急性期标本  B.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

C.运送标本时要注意保温(室温) D.可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E.标本应尽快送检

13.诊断病毒感染的方法有:

A.光学显微镜检查  B.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

C.核酸检测  D.患者急性期血清检查

E.组织培养

14.既可检测病毒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的方法有:

A.免疫电镜检查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免疫荧光技术 D.PCR-ELISA法

E.放射免疫法

15.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有:

A.核苷类药物B.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C.核酶D.特异免疫球蛋白

E.干扰素

16.目前在我国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的疾病有:

A.百日咳 B.麻疹

C.脊髓灰质炎D.乙型肝炎

E.结核病

17.减毒活疫苗优于灭活疫苗的原因主要有:

A.可在体内繁殖 B.只需接种一次

C.免疫原性好D.免疫力维持时间长

E.易保存和运输

18.在我国目前用减毒活疫苗来预防的疾病是:

  A.脊髓灰质炎B.流行性感冒

  C.腮腺炎 D.风疹

  E.麻疹

[思考题]

19.采取分离病毒的标本和血清学诊断的标本各有何要求?病毒培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20.简述无环鸟苷、金刚烷胺、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抗病毒作用的机制。

参考答案

【A型题】

 1.A 2.C* 3.B*4.A 5.B*

 6.A 7.C 8.D* 9.D10.C

11.B

【X型题】

12.A B D E 13.A* C* D* E*  14.B C E

15.A* B*D* E*  16.B C E17.A* B* C* D* 18.A C D E

疑难解析

【题2】 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的细胞是人胚二倍体细胞,因为它是正常人体细胞,不像传代细胞有致癌的潜能,同时二倍体细胞能在体外传50~100代,产量大,不像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传代次数少,产量受限制。

【题3】 许多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所抑制,称血凝抑制试验。病毒血凝的机制是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引起红细胞的凝集。

【题5】 对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治疗病毒感染特效药物,有些核苷类药物、免疫血清、干扰素、中草药等能治疗某些病毒感染,但预防效果有限,因此,用疫苗作人工主动免疫,对于预防病毒感染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用减毒活疫苗作主动免疫,因其可在体内增殖,与自然的亚临床感染过程相似,并可引起局部SIgA的产生,产生比较稳固持久的免疫,故在预防病毒感染中非常有效。

【题8】 目前疫苗接种对预防病毒性感染具有更重要意义。www.med126.com/pharm/减毒活疫苗是由减毒的活病毒制成的疫苗,常采用将野生型病毒长时间连续传代而获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等。使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潜在性的危险因素有毒力返祖、偶尔进入人体非寻常部位引起并发征、活化其它潜伏病毒和引起持续感染等。

【题13】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很多,主要有形态学检测、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等。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引起的细胞病变,亦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检查可用于病毒量多、标本易于采集的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抗原或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如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可用于直接检测某些病毒抗原和抗体,最常用的有“乙肝二对半试验”。对许多病毒性感染的诊断,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组织细胞或动物体中进行分离病毒,但病毒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此外,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可用来快速检测病毒DNA或RNA。

【题15】 核苷类药物经磷酸化后可与核酸结合,竞争正常核酸前体所需的酶类,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生物合成。干扰素是病毒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等。特异免疫球蛋白和病毒蛋白酶抑制剂也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以上抗病毒药物或制剂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核酶具有酶的催化作用,与特异性RNA以碱基配对方式结合,并通过特异的位点切割和降解靶RNA小分子,形象地称之为分子剪刀,可用于抗病毒治疗方案,但正在进行深入探索。

【题17】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连续快速传代获得的减毒变异株,能获得良好的主动免疫效果。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是一种糖丸型口服疫苗,此疫苗在肠道中增殖,除血清中出现IgG抗体外,肠粘膜局部出现SIgA,能阻止病毒侵入血流,获得与自然感染同样的免疫效果。由于减毒活疫苗在肠道内增殖并排出,可传给周围未服用疫苗的儿童,起到扩大免疫范围作用,免疫维持时间长。但减毒活疫苗有毒力返祖的危险性,保存、运输需冷藏。免疫缺陷者不宜使用。灭活疫苗(如Salk疫苗)不能口服,只用于肌肉注射,故不产生局部抗体,只在血清中出现抗体,需多次注射,免疫维持时间短,其优点是便于保存及运输,无回复毒力的危险性且不良反应小。

相关文章
 中医妇产科学讲稿:第二节 子宫脱垂
 临床麻醉学理论教案:第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115
 儿科学电子教案:风湿热
 卫生学作业习题:第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
 外科学实验指导:概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