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实验实习指导
针灸临床教研室刺灸学科组编写
目 录
实习一 | 练针法…………………………………………………… | 1 |
实习二 | 毫针进针法……………………………………………… | 2 |
毫针行针法……………………………………………… | 4 | |
实习四 | 分部腧穴毫针刺法……………………………………… | 5 |
实习五 | 辅助针刺手法…………………………………………… | 7 |
实习六 | 毫针补泻手法…………………………………………… | 10 |
实习七 | 飞经走气法……………………………………………… | 12 |
实习八 | 艾炷灸法………………………………………………… | 13 |
实习九 | 艾卷灸、温针灸………………………………………… | 15 |
实习十 | 拔罐法…………………………………………………… | 17 |
实习十一 | 耳针……………………………………………………… | 19 |
实习十二 | 头皮针…………………………………………………… | 21 |
实习十三 | 腕踝针法………………………………………………… | 24 |
实习十四 | 三棱针和皮肤针………………………………………… | 25 |
实习十五 | 火针和芒针……………………………………………… | 27 |
实习十六 | 电针法…………………………………………………… | 28 |
实习十七 | 腧穴注射法……………………………………………… | 30 |
实习十八 | 腧穴敷贴法……………………………………………… | 32 |
实习一 练针法
[目的要求]
在学习毫针进针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和棉团及自身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为在腧穴上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纸垫、纸板。
[实习步骤]
一、纸垫和棉团练针
1 纸垫练针
选用1.0~1.5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技术要点:(1)持针稳固,不向下滑。(2)手臂悬空,没有依托。(3)针身垂直,不摇不弯。(4)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二)棉团练针法
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1、捻转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的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并注意锻炼捻转的速度。
2、提插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的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技术要点:(1)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2)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二、自身练针
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在自身练习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模拟临床实际,两人交叉进行试针练习。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相互交替对练,练习内容与“自身练针法”相同。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按上述要求巡回辅导,课后学生完成实习小结。下同,不再复述。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自身和相互练针的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针刺穴位 | 进针方法 | 行针方法 | 针感和疼痛程度 |
|
|
|
|
|
|
|
|
|
|
|
|
|
|
|
|
实习二 毫针进针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
[实习步骤]
一、进针法
1、双手进针法: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1)爪切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速刺入穴位。
技术要点:指甲爪切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爪切用力适当。
(2)夹持进针法:用3寸以上长针,取环跳穴,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人皮下,并逐步深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技术要点:注意刺手、押手协同配合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2.5~3寸毫针,取天枢穴,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以防止弯曲。或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
技术要点:左手指需将所针穴位皮肤绷紧固定。
(4)提捏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印堂穴,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
技术要点:注意进针的角度为15°~30°。
2、单手进针法:用较短的毫针,如1~1.5寸毫针,取合谷穴,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三指两用,在双穴同进针时尤为适宜。
技术要点:三指动作协调,配合进针。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一)针刺角度
1、直刺法:取合谷穴,用爪切进针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如90°角。
2、斜刺法:取列缺穴,用提捏进针法,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下。
3、横刺法:(1)取百会、神庭穴,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2)取印堂穴,用提捏进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
(二)针刺方向
取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1寸,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1寸,得气后出针。
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体位,穴位消毒,操作手指消毒,选择针具作进针法练习;进针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针刺穴位 | 进针方法 | 针刺角度和深度 | 针感和疼痛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三 毫针行针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行针手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手法的角度、幅度,并取得应有的针感。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
[实习步骤]
1 捻转法
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针体,通过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旋转。
技术要点:捻转时,拇指与食指必须均匀用力,其幅度与频率可因人而异。
二、提插法
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插至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下插与上提的幅度、速度相同,均不分层操作,一上一下均匀提插。
技术要点: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平补平泻
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缓慢的速度,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频率相等,并注意捻转角度要在90°至180°之间,提插幅度尽量要小,从而使针下得气,留针20~30分钟,再缓慢平和地将针渐渐退出。
技术要点: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以得气为度。
四、导气法
在进针得气后作导气手法。由浅层徐徐进入深层,再从深层徐徐退针至浅层;或由深层徐徐退针至浅层,再从浅层徐徐进入至地部。每进退1次需时3~4分钟,每1次为导气1度。可反复行针3至5度。每度导气可留针3~5分钟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手法,也可连续操作。待导气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
技术要点:由浅层徐徐进插入深层,再从深层徐徐退提针至浅层。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体位,穴位消毒,操作手续消毒,选择针具作行针法练习;进针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依上法行针,注意行针后的得气。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针刺穴位 | 行针方法 | 针刺得气深度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四 分部腧穴毫针刺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眼周、耳部、颈项部、胸腹部、背腰骶部腧穴的针刺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并取得应有的针感。
[实习时间]
4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
[实习步骤]
一、眼球周围腧穴
承泣、睛明、球后等穴,腧穴位于眼球周围,针刺时应做到:
1、进针前,瞩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2、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3、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4、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5、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二、耳部腧穴
1、耳门、听宫、听会三穴,针刺时均须张口,针尖由前外向后内刺入0.5~1寸,留针时再将口慢慢闭上。
2、耳后的完骨穴,斜刺0.5~0.8寸;翳风穴直刺0.8~1寸或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寸。翳风穴深部正当面神经从颅骨穿出处,故进针不宜过深,以免损伤面神经。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三、项部腧穴
1、哑门、风府两穴,应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千万不能向上方斜刺,以免误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
2、风池穴,针刺深度不超过1.2寸较为安全。为安全考虑,进针方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四、颈部腧穴
天突穴,针刺时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
五、胸部腧穴
膻中穴,一般向下平刺0.5~0.8寸。
六、腹部腧穴
腹部腧穴大多可直刺0.5~1.5寸。
1、上腹部腧穴 中脘穴可直刺0.5~1.5寸,不宜深刺。
2、下腹部腧穴 针刺脐下曲骨、中极、横骨、关元等下腹部腧穴,均应先小便排空膀胱,以防刺伤膀胱。可直刺或向下斜刺0.5~1.5寸。
七、背部腧穴
1、督脉腧穴 位于胸椎棘突下的督脉腧穴如大椎穴应向上斜刺。针刺深度均为0.5~1寸。针刺时,针尖通过皮肤后,针下比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针尖下的阻力增大;针尖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此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否则可伤及脊髓。
2、膀胱经腧穴 背部两侧深部有肺脏,故背俞不可直刺、深刺,一般向内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刺的角度以针体与皮肤夹角不大于25为安全。
八、腰部腧穴
腰部腧穴一般直刺0.5~1.5寸。腰椎棘突呈垂直板状,故位于腰椎棘突下的督脉腧穴直刺即可。命门穴不可向上斜刺过深,防止刺伤脊髓。第12胸椎至第2腰椎脊柱两侧的腧穴,如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等,不可深刺或向外侧深刺,以防刺穿腹腔后壁而损伤肾脏。
九、骶部腧穴
1、八髎穴位置与骶后孔相应,因第1骶后孔并非直对体表,而是稍向内下方偏斜,故针刺上髎穴时,针尖应稍向内下即耻骨联合方向进针,方可透过骶后孔通向骨盆,针刺深度1~1.5寸,不宜过深。而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达骶后孔为宜。
2、 长强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长强穴时针尖向上与尾骶骨平行,在直肠与尾骶骨之间刺入,避免刺穿直肠引起感染。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体位,穴位消毒,手指消毒,选择针具作相关腧穴的刺法练习;进针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方向,将针刺入应刺深度,依上法行针,并注意行针后的得气。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针刺穴位 | 针刺角度和方向 | 针刺深度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五 辅助针刺手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各种辅助针刺手法。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
[实习步骤]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一)爪法操作
以拇、食指头揣到敏感点后,立即以指甲掐穴。通常在穴位上掐成“十”字痕,而后在十字交叉处进针。
技术要点:爪时宜用力柔和,靠指甲切按压力;不宜用力过猛,以免伤及皮肤。爪前应清洁指甲。
(二)循法操作
进针前后,使二、三、四三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用指腹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轻轻地循按或叩打。
技术要点:循时用力要适度,用力过大会阻碍经气的流行,使肌肉紧张度增加,产生疼痛。用力过小达不到目的。循法一般沿经而循。
(三)摄法操作
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也可在同一经脉的邻近穴位上以指代针掐切穴位。
技术要点:用力宜均柔和,顺经脉路线由针刺穴位向上或向下切按。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四)按法操作(按压行气)
针刺得气后,想要使针感向下传送,可用左手指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针则可控制针感向下;反之,想使针感上行,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
技术要点:按腧穴时不要紧靠针身,以免影响行针和引起滞针。也不要用力太大,反致气血郁滞。
(五)扪法操作
出针用左手手指按揉针穴,使针孔闭合。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
(一)搓法操作
将针刺入后,向一个方向连续360度的转针,如搓线之状,故名搓针。由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棉线样向前搓动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
技术要点:需速刺进针,克服疼痛,方可作搓法。搓是将针向一个方向搓,用力要均匀,搓时毋太过、太紧,使肌肉缠针经气滞涩,引起滞针。
(二)刮法操作
1、单手刮针法: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指甲轻刮针柄由上而下;用食指抵住针尾,拇指指甲轻刮针柄,由下向上;也可用食、中两指扶持针柄,刮针柄用拇指,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
2、双手刮针法:用左手拇指端压按针柄头上,略向下用力,左、右两手指弯曲,指背相对,夹住针体,用右手拇指甲在针柄上下轻刮之。
技术要点:刮针时要求指力关节要灵活,用力均匀。刮时指甲不宜过长或过短,要修剪平整、光滑。
(三)弹法操作(弹叩针柄法)
拇指与食指相交,对准刺入穴内的针柄尾部轻轻弹叩,使针体发生微微振颤;也可用食指一指对准针柄弹震,使针体振动。
技术要点:弹不可过猛,以免引起弯针、滞针。弹不可过频,以免产生相反作用,促使经气速去。弹法应在留针期轻轻弹叩,一般7~10次即可。
(四)飞法操作
用右手拇、食两指。拇指与食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挠侧由针根部轻贴针柄,由下而上沿针柄呈螺旋式搓摩。两指一搓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
技术要点:飞针宜缓宜均,不宜过猛,过猛易引起滞针疼痛。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是漏斗式下紧上松。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飞针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五)颤法操作
针刺后不得气,用拇、食两指持针,轻轻地上下提插并搓捻摇动针柄,如手颤般地震动针身。
技术要点:颤法贵在轻柔,细细动摇,不宜大幅度地颤动和震摇,以免引起疼痛和滞针。
(六)摇法操作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或以指捻针柄,摇动针体,边摇动边退针,摇时要上下、左右摆摇,使针孔扩大,而后疾出针。
(七)盘法操作
盘时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针尾(金属丝绕成的针尾能松动自由的旋转),或用拇食指掐住针尾进行盘转。向左或右盘,每盘3~5次,有时左右交替。
技术要点:盘时不宜用拙力,不能行之太快。盘时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所以先需入针深部,等待气至后方可提针至皮下盘旋。专用于腹部,得气、卧倒针身,手扣针尾,向左或向右盘旋。
(八)弩法操作
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相使针感向上扩散,可将针体向下向后按;想使针感向下扩散,可将针体向上向前按。
技术要点:弩法的关键在针尖的方向,将针尖朝向患处,才能促使气至病所。弩法必须在得气、守气基础上施术,才能使针下之气沿经感传,直达病所。为此,应手不离针或按压,或捻动,使针下之气不失,并沿术者期望的方向感传而直达于患病之所。
(九)搜法操作
针已进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再行进针。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地进退搜(探)索,以催其气至。
技术要点:此法不可过快,需认真体会耐心寻找针感。在此过程中,还需分层候气,若气仍不至,应催气后再行此法。
[实习小结]
在经过实习后,将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辅助手法 | 针刺穴位 | 施术过程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六 毫针补泻手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技能,重点区分补泻手法的技术要点;依据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规律,进而熟悉复式补泻手法操作的方法。
[实习时间]
4学时或者灵活安排。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棉纱球、针盘等。
[实习步骤]
一、单式补泻手法
(一)徐疾补泻法
补法: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
泻法: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
技术要点:针刺得气后,以徐进疾退为补法,疾进徐退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即慢提急按)。针上提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即急提慢按).针上提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
技术要点:针刺得气后,重插轻提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
(三)捻转补泻法
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左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右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右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左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技术要点:针刺得气后,拇指左转用力为补法,拇指右转用力为泻法。
(四)呼吸补泻法
补法:令患者鼻吸口呼,在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令患者口吸鼻呼,在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出针。
技术要点:以进针、行针、出针之时,结合病人的呼吸为基准的一种补泻方法。
(五)开阖补泻法
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技术要点:以出针后,是否按压针孔为基准的一种补泻方法。
二、复式补泻手法
(一)烧山火法
呼气时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将针重插轻提9次,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再重插轻提9次,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再重插轻提9次,之后将针提至上1/3(天部),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3度,针下产生温热感,吸气时即将针体轻快地拔出皮肤,并疾按针孔。
技术要点:由徐疾法、提插法、呼吸和开阖法四种单式补法组成,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操作分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三进一退,重插轻提,行九阳数。
(二)透天凉法
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将针重提轻插6次,再将针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重提轻插6次,然后将针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再重提轻插6次,此为一度。之后将针插至下1/3处,如此反复操作3度,针下产生凉感,即将针提至上1/3留针片刻后,随呼气时徐徐出针,不按针孔或缓按针孔。
技术要点:由徐疾法、提插法、呼吸和开阖法四种单式泻法组成,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 操作分深、中、浅三层(又称地、人、天三部),先深后浅,一进三退,重提轻插,行六阴数。
[实习小结]
在经过实习后,将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补泻手法 | 针刺穴位 | 施术过程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七 飞经走气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飞经走气手法的操作技术。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毫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棉球、针盘等。
[实习步骤]
一、青龙摆尾法
进针得气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阳之数,并结合循摄法,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手法用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
技术要点:本法必须在穴位浅部操作,动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二、白虎摇头法
进针至穴位深层(地部),得气后两指扶针尾,随病人呼吸向外退针,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退方)。左右摇动,有如摇铃,其间要有停顿,以使针体振动。
技术要点:本法必须掌握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保持直立。左右摇针的动作必须用力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青龙摆尾法和白虎摇头法,行此法应分两步:一步是摇,一步是循摄爪切。单用摇是收不到效果的。
三、苍龙摆尾法
直刺进针得气后,自腧穴深层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向。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依上法行针。
技术要点: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
四、赤凤迎源法
先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再退针至腧穴浅层,待针下得气,针体自摇,插针至腧穴中层,然后边提插,边捻转。其后用右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食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节挠侧,由针根部轻贴针柄由下而上沿针柄呈螺旋式搓摩。两指一搓一放,如飞鸟展翅状。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
技术要点:飞法宜缓宜均,不宜过猛,过猛易引起滞针疼痛。
[实习小结]
在经过实习后,将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飞经走气手法 | 针刺穴位 | 施术过程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八 艾炷灸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临床常用的各种艾炷灸法的操作技术;掌握各种不同大小艾炷制作技术,艾炷化脓灸法和非化脓灸的操作程序,不同隔物灸的操作特点。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艾绒、生姜、蒜头、食盐、附子末、豆豉粉、淡膏药,小刀、粗针、镊子、剪刀、注射器及注射针头,25%乌拉坦,家兔、动物台、半导体皮温计,75%酒精、消毒棉球,艾炷器、圆棒,火柴、线香等。
[实习步骤]
1 制作艾炷
小炷可用左手拇、食指搓揉艾绒,右手持小镊子取麦粒大艾团即成。中、大炷则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
技术要点: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每个同学分别作出符合规格的大、中、小艾炷各10个;要求在2分钟内作出符合规格的大、中、小艾炷5个以上。
二、直接灸法操作
(一)化脓灸法操作
1、固定动物:将25%乌拉坦麻醉(剂量1g/Kg,耳缘静脉注入)的家兔俯卧固定在于动物台上。
2、安放艾炷:将家兔大椎穴处长毛减去,涂以大蒜汁或凡士林,上置中等大小艾炷,用半导体皮温计测穴位处皮肤温度。
3、点火:用线香点燃艾炷尖端,观察家兔在艾炷燃烧过程中的反应和皮肤温度变化。当艾炷燃烧熄灭后,吹去残火和灰烬,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重新换另一个灸炷点燃续灸。
4、敷贴淡膏药:灸满5~7壮数后,揩尽灰烬,观察家兔皮肤形态变化,然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
2 化脓灸法操作
1、安放艾炷:另换一穴位,在灸穴处抹涂一些凡士林,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
2、点火施灸:用线香或火点燃艾炷,分别按艾灸补法和泻法要求(吹艾火与否)操作,觉烫后,更换艾炷,连续施灸2~3壮。 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也可待其燃烧将尽,有清脆之爆炸声,将艾炷余烬移去,再施第2壮。
3、减轻灸穴疼痛,可在该穴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
技术要点:动作连贯,注意每壮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三、间接灸法操作
(一)隔姜灸法操作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被灸者有灼热感可将姜片提起。一般每次施灸5~10壮,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二)隔蒜灸法操作
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次施灸4~5壮,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此种隔蒜灸法,每穴1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三)隔盐灸法操作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灸3~9壮。
(四)隔附子灸法操作
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直径1~2 cm,厚0.4cm,中间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使用半导体皮温计观察一种间接灸法施灸穴位处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施灸穴位 灸法名称 艾炷大小 壮数 灸感和皮肤温度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九 艾卷灸、温针灸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技术;重点掌握艾条悬起灸和实按灸的不同操作方法、温针灸捏加艾团的技巧。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艾绒、清艾条、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毫针,75%酒精、消毒棉球、小块绵纸或棉布、火柴、线香等。
[实习步骤]
一、艾条灸法操作
(一)悬起灸法操作
取清艾条或药艾条1支,点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进行熏烤,距离皮肤约2~3cm,局部如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就固定不移,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如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时,灸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灸者的手指来测知被灸者局部受热程度。
2、回旋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使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移动范围在3cm左右。
3、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足三里穴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小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技术要点: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二)实按灸法操作
用加药艾条施灸。
1、雷火神针灸:取“雷火针” 艾条1支,点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置于施灸部位上约3cm高处,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留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如此5~7次。
2、太乙神针灸:系在雷火针基础上改变药物处方而成的灸法。其操作与雷火针同,取太乙神针艾条1支,点燃后按下述方法在足三里穴施灸。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置于施灸部位上约3cm高处,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留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如此5~7次。
技术要点:艾条垂直于皮肤,起落迅速。
二、温针灸法操作
1、捏加艾团操作
取适量艾绒,夹在左手拇食指尖之间,食指要向上,拇指要向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尖在左手拇、食指尖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艾绒,搓捏成枣核形状大小适合的艾团,中间掐出一痕,贴在针柄上,用拇食中指围绕一搓,使艾绒团紧缠于针柄上。
技术要点:捏加的艾团要求紧实光圆,轻轻摇晃不松散脱落。每个同学须达到在2分钟内捏加符合规格的艾团5个以上。
2 温针灸法操作
先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搓捏成枣核形状大小适合的艾团,中间掐出一痕,贴在针柄上,用拇食中指围绕一搓,使艾绒团紧缠于针柄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左右,插在针柄上,距离皮肤约2~3cm,从艾团或艾条的下端(近皮肤端)点燃施灸。若觉艾火烧灼皮肤发烫,可在皮肤隔一后纸片。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施灸完毕将针取出。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施灸穴位 | 灸法名称 |
| 施灸时间 | 灸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执业护士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 拔罐法
[目的要求]
通过拔罐法的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拔罐方法及其操作技术,熟悉各种不同拔罐器具的操作。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乙醇灯、75%酒精、95%酒精,毫针、三棱针、皮肤针,卵圆钳、镊子,龙胆紫、毛巾、75%酒精、消毒棉球,小纸片,凡士林,火柴等。
[实习步骤]
一、拔火罐法操作
1、闪火法: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上),另一手将用镊子夹住的一个沾有95%乙醇的棉球或闪火器(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于7~8号的粗铁丝的一端并蘸酒精)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后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技术要点:动作迅速。棉球蘸酒精宜少,且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拆叠的软质白色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内,趁火旺时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3、贴棉法 :将直径约1~2cm的薄脱脂棉片略蘸酒精后,贴于罐体内侧壁中1/3处,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吸拔部位,
技术要点:操作时所蘸酒精必须适量,酒精过多或过少,易发生棉片坠落,且酒精过多尚易流淌于罐口,均易引起皮肤烫伤。
二、煮水罐法操作
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夹起,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拔后轻按罐具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技术要点:操作应适时,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
三、拔罐法运用操作
1、闪罐法操作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启罐(取下),再吸拔、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为延续温热效应,停止闪罐后,可将罐口向上,以罐底热熨其部肌肤或留罐3~5分钟。
技术要点:动作要快而准确,并按闪火注意事项拔罐。操作时,温热度以患者舒适能接受为准。
2、走罐法操作
先于施罐区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最佳),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动。
技术要点:动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
3、针罐法操作
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分钟后,至皮肤潮红,启罐、出针。此法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易引起气胸。
4、刺络罐法
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出血,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拔罐方法 | 施术部位 | 吸力大小 | 留置时间 | 皮肤血管形态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一 耳针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耳廓表面解剖的基础上,掌握20个耳穴的正确定位。熟练掌握耳穴毫针刺法和压丸法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耳穴刺激技术方法。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耳针模型,耳穴探测仪,0.5~1寸28~30号毫针,消毒棉球,2%碘酒、75%乙醇,皮内针,三棱针,磁珠,灯草、艾条,王不留行籽,胶布,耳压板,镊子、剪刀、针盘,6805治疗仪等。
[实习步骤]
一、耳穴
(一)20个常用耳穴
1、耳中: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
2、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
3、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
4、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
5、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6、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7、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8、对屏尖: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9、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10、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
11、膀胱: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12、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13、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
14、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15、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
16、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17、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18、三焦:在外耳门后下方,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19、内分泌:在耳屏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20、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二)分组示范及实体点穴
1、观看耳针模型,并对照耳廓,熟记耳穴。
2、老师找一学生作示范点穴。
3、2一3人一组进行实体点穴。
二、耳针操作技术
(一)耳穴望诊法
1、在自然光线下,以拇指和食指捏住耳郭,从内至外,顺着耳郭的解剖位置,由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对耳轮等仔细观察辨认耳郭表皮,然后区别皮内或皮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特征。
2、发现可疑病理反应区(点)时,宜用食指顶起该反应部位,用拇指对其进行上推、下拉、外展,由紧到松,由松到紧,仔细辨认分析其病理反应的性质、范围,双耳对照观察,然后再综合病候进行判断。
3、对皮下或皮内可疑结节、条索状隆起等病理反应,肉眼不能诊察时,用拇指和食指进行推、揉等,以触认其大小、硬度、压痛等。
4、询问病史以助诊断。
(二)耳穴电测定法
1、将探测仪的耳塞插入仪器探测孔内。
2、打开电源,患者握紧握极或固定在病人内关穴上,术者手握探极在耳郭上由内到外均匀地缓慢探测,当发出嗡嗡声时病人有灼痛感,即为“阳性点”。
3、将“阳性点”随时做好记录,待全部探测完毕后切断电源,拔出电极插头,综合病症作出诊断。
(三)耳穴刺激方法
1、毫针刺法:常规消毒后,术者用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郭,然后用拇食指持针,采用速刺法将针刺入已选定的耳穴处(速刺为快速垂直刺入,力量适中)。在留针过程中可作小幅度捻转,也可将针刺入后不再行针,留针20~30分钟后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2、电针法:是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先把电针仪的电流输出调节旋钮拨至“O”位,然后将一对输出导线之正负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的针柄上,选择好所需的波形和频率,打开电源开关,慢慢地由小到大调节电流输出旋钮,强度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度。一般通电时间为10~15分钟为宜。治疗完毕后,先将调节旋钮回到“O”位,再关闭电源,然后撤去导线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3、埋针法: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绷紧埋针处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柄,将针刺入所选耳穴皮内,用胶布固定。
4、压丸法: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后,将王不留行籽贴敷在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用左手固定耳郭,右手将小方块胶布连同王不留行籽贴敷于所选耳穴处。
5、温灸法:一般有3种灸法。一用艾条灸,主要是灸整个耳郭或较集中的部分耳穴,将艾条一端点燃后用温和灸3~5分钟即可;二用灯草灸,即将灯草一端浸蘸香油后,点燃并迅速点灸所选耳穴,每次1~2穴;三用卫生线香灸,即将卫生线香点燃后,距耳穴皮肤约1cm,施温和灸3~5分钟即可。
6、按摩法:用按摩、提捏、点掐的方法进行全耳按摩、手摩耳轮和提拉耳垂法。全耳按摩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按摩耳郭正、背两面至耳郭充血发热为止;手摩耳轮法是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摩至耳轮充血发热即可;提拉耳垂法,双手自行提捏耳垂,手法由轻到重,每次3~5分钟。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耳穴 | 耳穴刺激方法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二 头皮针
[目的要求]
1、在熟悉头部经脉腧穴基础上,掌握头皮针治疗线的正确定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正确取定之。
2、掌握头皮针操作技术,包括快速进针、推针,快速捻转和抽添手法等。要求每个同学能达到熟练操作,局部无痛,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自如进退及行针。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头皮针模型,皮尺,1~1.5寸28号毫针,2%碘酒、75%乙醇,消毒棉球,镊子、针盘等。
[实习步骤]
1头部经脉腧穴与头皮针治疗线
(一)额部
1、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取神庭(督脉),额角发际上0.5寸取头维(足阳明经),自神庭至头维为4.5寸。神庭穴旁开3寸为本神穴,旁开1.5寸为曲差穴,曲差至本神连线之中点取头临泣(足少阳经)。神庭穴旁开0.5寸取眉冲穴(足太阳经),约当目内眦直上入发际0.5寸处。上述6穴均在前发际上0.5寸。
2、额中线为神庭穴起直下1寸,属督脉。额旁1线为眉冲穴起直下1寸,属足太阳经。额旁2线为从头临泣穴起直下1寸,属足少阳经。额旁3线为从本神穴旁开0.75寸的点起直下1寸。这4条治疗线相互平行,均为1寸长。
(二)颞部
1、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取曲鬓穴(足少阳经)。从头维至曲鬓两穴之间划一弧线,在其1/2处取悬颅,上1/4处取颔厌,下1/4处取悬厘,亦即头维穴至曲鬓穴的弧线分为四等分,其等分点从上而下,分别是颔厌、悬颅、悬厘,均为足少阳经穴。耳尖直上1.5寸为率谷穴处。
2、颞前线,从颔厌至悬厘的连线;颞后线,从率谷至曲鬓的连线。一前一后,均属足少阳经。
(三)顶部
1、先确定百会穴(督脉)的定位。百会穴在头顶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再确定前顶穴,前顶穴在百会穴前1.5寸。百会至前顶两穴的连线即顶中线,属督脉。
2、百会穴前1寸为前神聪(奇穴),自前神聪至悬厘的连线为顶颞前斜线;自百会至曲鬓的连线为顶颞后斜线,这两条治疗线均贯穿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经脉。
3、通天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亦即前神聪旁开1.5寸)。络却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为顶旁1线,属足太阳经。
4、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或自头临泣穴沿经向后2寸处。承灵穴,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或可先取通天穴,旁开0.75寸即承灵穴。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为顶旁2线,属足少阳经。
(四)枕部
1、自百会穴至后发际共7寸。百会穴至后顶穴为1.5寸,百会穴至强间穴为3寸,百会穴至脑户穴为4.5寸。强间至脑户穴的连线为枕上正中线,属督脉。
2、与枕上正中线平行,旁开0.5寸的直线,即枕上旁线。
3、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亦即脑户穴,旁开1.3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天柱穴与哑门穴相平,约当后发际直上0.5寸,旁开1.3寸。玉枕穴至天柱穴两穴的连线为枕下旁线,属足太阳经。
观看头皮针模型,并对照头部进行实体取穴。要求对以上14条治疗线尤其是顶部头皮针治疗线的相关腧穴、经脉之间的邻近距离与左右前后关系较为熟悉。以上诸线,亦可在前发际3穴(神庭、曲差、头临泣)与后发际3穴(脑户、玉枕、脑空)确定基础上,分别用皮尺先定出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三条相关经脉后再予定穴、定线。
2头皮针操作技术
(一)针刺前准备
体位取坐位或卧位,选定头皮针治疗线后,局部剪去少许头发,如不去头发则需注意进针避开发囊(发根)。局部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消毒。选用1~1.5寸28号毫针(已消毒)。
(二)进针及推针
1、右手持针,将针尖与头皮呈15°~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亦可用飞入法快速进针,即右手持针,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厘米,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针尖飞冲进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技术要点:飞针刺入,依靠手腕部力量,动作迅速自如。要求进针无痛或不痛,避开发囊、疤痕处。
2、推针法,右手持针,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体在该层时,指下阻力减小,无阻力与疼痛感。如此则可迅速推针至0.5~1寸处。
技术要点:针体与头皮一定要保持15°~30°左右夹角。针体必须在帽状腱膜下层。如有疼痛或指下阻力,应停止推进,稍退出后改变角度方向再行推进。
(三)、快速捻转手法
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要求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不动;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如此动作达熟练程度时,频率可达每分钟200次左右。捻转持续1~2分钟,留针5~10分钟,重复2~3次,再出针。
技术要点:速度快,频率高,易激发远端病所针感,局部胀痛轻微。针体保持原位,上下不移动。
(四)、抽添手法(小幅度提插)
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插至1寸处),以紧提慢插为主。如此反复行针1~2分钟。
2、进插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外退回原处(提至1寸处),以紧插慢提为主。如此反复行针1~2分钟。
技术要点:针体抽提或进插幅度小,约0.1寸左右。瞬间速度快,不一定要求频率。针体上下提插,不左右转动。用肩、肘、腕力量带动持针之手,如此可运气于指,达到效果。
(五)、留针和出针
1、留针:一般留针30分钟左右,其间可行针2~3次,亦可不行针。留针和行针时,可配合肢体活动或按摩导引,亦可意守丹田,以加强效果。
2、出针:待针下无滞涩感,可缓慢将针退至皮下,再快速拔出毫针。起针后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头皮针治疗线 | 针刺手法 |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三 腕踝针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纵行6区域内所含脏腑、组织、器官及各区的主治病症。掌握上下6对进针点的位置。掌握腕踝针的操作技术。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已消毒1.5寸28~30号毫针、消毒棉球、针盘、镊子、75%乙醇等。
[实习步骤]
一、掌握上下6对进针点的位置。
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
上2: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处。
上3:靠桡动脉外侧。
上4:掌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上5:在腕背中央,即外关穴处。
上6:距小指侧的尺骨缘后1cm处。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
下3:胫骨前嵴向内1cm处。
下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下5:外侧面中央,腓骨后缘。
下6:靠跟腱外缘。
熟记纵行6区和上下6对进针点。老师找一学生对上下6对进针点进行实体定位。2~3人一组进行上下6对进针点的定位。
二、腕踝针操作技术
1、选择已消毒的28~30号1.5寸长的毫针。
2、用75%酒精棉球消毒进针点和医者的手指。
3、医者用辅助之手固定进针点并拉紧皮肤,刺手的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º,快速刺入真皮下,然后向前推进约1.2~1.4寸,不行针,针下有松软感,但无酸、麻、胀、重感为宜。
4、如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说明针刺过深,此时,应采取调针法,将针退至皮下,再行向前推进,至无上述反应为度。留针20~30分钟后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进针点 |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 针感性质和程度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四 三棱针和皮肤针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三棱针针具的结构、型号和特点,掌握三棱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熟悉皮肤针针具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皮肤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大、小号三棱针,2%碘酒、75%乙醇、95%乙醇,消毒棉球,镊子、血管钳,针盘、棉球缸,橡皮管,无菌敷料、胶布,25%乌拉坦,5ml注射器,大、中、小号玻璃罐,软柄皮肤针、硬柄皮肤针等。
[实习步骤]
一、三棱针
(一)持针姿势
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的侧面,露出针尖2~3mm。
(二)人体实习
1、点刺穴位
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直刺2~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或挤出液体少许,右手捏干棉球将血液或液体及时擦去。
2、点刺血络
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点刺,快进快出,宜斜刺,即针体与小静脉血管的角度呈45°左右,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可防止针尖贯穿血管而留瘀,又有利于血液顺势流出,一次可出血5~10ml。若出血量不足,可加用拔罐。
技术要点:动作要求稳、准、快。
3、散刺法
局部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连续垂直点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也可加用拔罐。
(三)动物实验
1、点刺静脉
将用乌拉坦麻醉的家兔固定在兔台上,剪去施术部位的兔毛,取家兔的“曲泽”或“委中”穴,找到静脉后,先用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向心斜刺,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以针尖刺中血管,使针孔处自然流出5~10ml血液为度,出血停止前松开橡皮管,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乙醇棉球擦尽针孔周围的血液。有适宜病例可进行实体操作。
2、挑刺法
可用上述家兔实验。挑刺时左手捏起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先横刺进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cm,再将针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挑尽为止,并挤出一定量的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然后以无菌敷料保护创口胶布固定。有适宜病例可进行实体操作。
二、皮肤针
(一)持针姿势
软柄和硬柄皮肤针有不同的持针姿势。
1、软柄皮肤针 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
2、硬柄皮肤针 用拇指和中指挟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的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
(二)叩刺方法
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如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眼眶周围等),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即将针尖垂直扣击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如此反复进行。
技术要点:运用腕力,垂直叩刺,速度均匀,起落迅速。
(三)刺激强度
按照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的不同要求练习。带教老师也可选择适宜的病例进行操作示范,供学生观摩学习。
1、弱刺激 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
2、强刺激 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冲力大,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叩刺后迅速拔火罐于叩刺部,使局部出血适量。
3、中等刺激 叩刺的腕力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皮肤针法 | 针刺部位 | 局部反应 |
弱刺激 |
|
|
|
|
|
中等刺激 |
|
|
|
|
|
强刺激 |
|
|
|
|
|
三棱针法 | 针刺部位 | 出血量 |
点刺穴位法 |
|
|
|
|
|
点刺血络法 |
|
|
|
|
|
点刺静脉法 |
|
|
|
|
|
散刺法 |
|
|
|
|
|
挑刺法 |
|
|
|
|
|
实习十五 火针和芒针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熟悉火针的结构。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熟悉芒针的结构。掌握芒针的操作方法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粗火针、细火针、三头火针,4~5寸芒针,针盘,75%乙醇,剪刀,针盘,2%碘酒,乙醇灯,火柴,消毒敷料、医用胶布等。
[实习步骤]
一、火针
将家兔固定于兔台上,选择数个穴位剪去长毛以作标记,并予消毒,先用2%碘酒棉球,再用75%乙醇棉球。用火柴将乙醇灯点燃,针刺时可左手端灯,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将粗火针、细火针和三头火针分别烧至白亮、通红和微红。烧针后对准穴位垂直点刺,快进快出。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如系用烧至白亮的粗火针深刺而针孔较大者,可敷以消毒敷料,并用胶布固定。
1 芒针
选取患者或同学一侧环跳或秩边穴,进针采用夹持进针法。针刺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刺手持针柄的下段,押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并将针尖对准穴位。当针尖贴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压捻结合,迅速刺透表皮,并缓慢将针刺至所需深度。
行针采用捻转法,捻转的角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80°~360°,行针不能向单一方向捻转,否则针体容易缠绕肌纤维和皮肤,产生疼痛。在运用芒针刺法时,还可采用多向刺法,即芒针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变换针刺的角度和方向。在运用多向刺时,可根据穴位局部解剖的不同,用押手的动作改变针刺的角度和方向,以增加刺激强度,并获取不同的针感。
出针的方法是提捻结合,将针尖缓慢地提至皮下,再轻轻抽出,边退针,边揉按针刺的相应部位,以防出血,并可减轻疼痛。如出针后血从针孔溢出,应迅速以干棉球按压针孔,直至出血停止。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火针法 | 针刺穴位 | 操作要点 | 局部反应 |
细火针浅刺 |
|
|
|
细火针深刺 |
|
|
|
粗火针浅刺 |
|
|
|
粗火针深刺 |
|
|
|
三头火针浅刺 |
|
|
|
芒针法 | 针刺穴位 | 操作要点 | 局部反应 |
直刺法 |
|
|
|
|
|
|
|
平刺法 |
|
|
|
|
|
|
|
实习十六 电针法
[目的要求]
通过脉冲电针仪的操作实习,熟悉仪器的性能,掌握操作规程,了解仪器使用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G6805型电针治疗仪、WQ1002韩氏多功能电针治疗仪,各种规格毫针(或一次性毫针)、针盘,镊子,2%碘酒、75%乙醇、生理盐水,消毒棉球(或棉签)、纱布等。
[实习步骤]
一、示范操作
(一)在应用脉冲电针仪之前,复习电针法的有关内容,熟悉仪器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并详细阅读说明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二)示范脉冲电针仪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二、学生实习
每次使用脉冲电针仪治疗前,应当检查旋钮位置电源开关是否在“关”的位置,输出强度旋钮是否在最小位置或“零”位(无输出)。
(一)选择好适当的波形和频率,将其旋钮置于相应位置,让学生逐一体验不同刺激强度和波形的不同感受,并且如实填写实习记录。
2 联接电极
根据刺激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种。
1、针刺后通电:选择常规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内关等,使用消毒的毫针(或一次性毫针),针刺穴位“得气”后,针体通电(EA)。把脉冲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到2根毫针的针柄上。单穴电针时,可将另一电极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脉循行路线的皮肤上。
2、皮肤片状电极:对穴位进行皮肤接触式电刺激(TENS),即将金属电极片或导电橡胶电极片固定在选取的穴位皮肤表面,在电极与皮肤接触处涂以导电膏或淡盐水。
3、皮肤锥状电极:将皮肤锥形金属电极对穴位进行皮肤接触式点状电刺激(SSP),多用于毛发浓密处穴位。锥形金属电极尖端尽量准确地置于穴位点上,皮肤表面涂以导电膏,妥善固定。
3 接通电源
根据波形和电流强度的不同,调节规定波形,并逐渐调整输出电流至所需要的电流强度。强度由小到大,至患者出现能耐受的痠麻感为佳。如果刺激强度对个别患者感到不够时,可采取迭加法(即串联接法)。具体应根据该病性质、病情、患者耐受性而定,可分为强、中、弱三种:
1、强刺激:通电后,肌肉收缩明显,针感强,伴疼痛。适用于瘫痪和某些慢性疾病。
2、中刺激:通电后即出现肌肉收缩,无痛感。适用于大多数疾病。
3、弱刺激:通电后无肌肉收缩可见,亦无痛感。仅适用于痉挛性瘫痪和眼周穴位的治疗。
(四)通电时间
根据病情、患者耐受性和选择的波形等决定。一般疏波、疏密波为5~15分钟,断续波为5~20分钟,连续波可达3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通电刺激后会产生适应性,感到刺激逐渐变弱。这时应当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或改变频率,以保持相对恒定的刺激量,也可采用通电—断电—通电的刺激方法。
(五)治疗完毕后,应首先缓慢旋转输出强度旋钮回到零位,然后切断电源,撤去导线电极,退出毫针。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使用仪器 | 针刺穴位 | 治疗方式 | 刺激强度 | 治疗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七 腧穴注射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腧穴注射法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了解操作注意事项。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75%乙醇、2%碘酒,2~10ml注射器、5~7号注射针头,龙胆紫、镊子、剪刀、消毒棉球,生理盐水、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
[实习步骤]
一、动物实验
将家兔称重,固定于兔台上。
带教老师示范腧穴注射动物实验操作步骤。
根据实验针灸规定的动物腧穴用龙胆紫标记,剪去兔毛,常规皮肤消毒。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将所选药液抽吸好备用。
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皮肤下,进针后缓慢推进或上下轻轻提插,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一般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推药完毕,缓慢将针退至皮下,再快速拔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人体实验
根据注射剂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一次性注射器,将维生素B12注射液药液抽吸好备用。
带教老师示范腧穴注射动物实验操作步骤。
取合适的体位,暴露注射部位(曲池、足三里等),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皮肤下,进针后缓慢推进或上下轻轻提插,刺到腧穴局部出现“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一般可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体质较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
推药完毕,缓慢将针退至皮下,再快速拔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腧穴注射操作。
技术要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进行腧穴人体注射时,应该向学生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一天。
注意养成认真检查使用药物的所有情况,如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过敏反应、毒副作用、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对于某些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当予以重视。
如腧穴注射中,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的感觉,应及时退针,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注射用药 | 注射剂量 | 针刺穴位 | 注射反应 |
|
|
|
|
|
|
|
|
|
|
|
|
|
|
|
|
实习十八 腧穴敷贴法
[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掌握腧穴敷贴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了解操作注意事项。
[实习时间]
2课时。
[器材用具]
75%乙醇,醋、凡士林、蜂蜜、大蒜头、鲜毛茛、白芥子末、吴茱萸末、甘遂末、斑蝥末、雄黄末等,药钵,2%碘酒等
[实习步骤]
一、药物制作及敷贴穴位
先将贴敷的药物加工成一定的剂型。
生药剂:将大蒜头捣烂成泥敷于合谷、经渠、中脘等腧穴。
散剂:将甘遂末取绿豆大一撮置于胶布中央敷所选腧穴。
糊剂:将吴茱萸适量加醋调和成糊状贴敷脐周、涌泉等腧穴。
饼剂:将白芥子30g以生姜汁适量调和,蚕豆大药饼贴敷肺俞、膏盲等腧穴。
膏剂:用斑蝥末与雄黄末加蜂蜜适量制成小药丸如绿豆大贴敷患部等
2 操作步骤
所选穴位,用75%乙醇常规皮肤消毒,选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敷药后,要认真覆盖,用消毒纱布或清洁布带覆在敷药之上,外加胶布贴紧固定,或用绷带束紧固定,以防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灼伤附近组织。
观察腧穴贴敷后的反应,及时记录。
有刺激性或有毒性的药物,敷贴的穴位不宜过多,每穴药量宜少,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发泡面积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
换药时,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着的药物,拭净后再敷药。如有发泡,需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
水泡出现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也可用消炎膏或龙胆紫涂敷之;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破溃的水泡应以普通消炎软膏涂敷,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实习小结]
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使用药物 | 药物剂型 | 使用穴位 | 贴敷时间 | 贴敷反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