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一章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概念

1.具体物质概念: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如云气。

2.哲学范畴: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即抽象的物质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气――有形之气:看的见的具体的物质。

――无形之气:极其细微,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1)《说文》说:  “气,云气也。

(2)气与氣不同,氣为“氣廪”之氣,指精米,与“饩”义同。如《说文》说:“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  

(3)气是指“六气”。《左传》以六气论气,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4)气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

(5)气是指元气。董仲舒、王充、何休等皆将气规定为元气。《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概言之,气在古代有多重含义,理解气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和层次来认识。应把气放在具体环境中来理解。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列子》

《列子·天瑞》则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至两汉,元气说盛行。《春秋繁踞》认为,“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论衡》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该书《自然》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死》说:“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与道德精神的唯一本原,其上没有“道”或“太易”等,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后世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淮南子·齐俗训》“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形、气、神关系

形以气充,神依气存,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形指物质、形体——体;神指精神、功能、作用——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构成了整个世界,气的运动产生了各种变化,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变化,所以世界上一切的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因此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

《素问·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说明天地人相互联系形成一体统一于气。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血的运行――心气推动

2.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泄――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气滞不畅会出现“闷、胀、痛”的典型症状。

“百病皆生于气”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真气盛衰可从神色、形态、脉象表现出来。

如形体壮实,精神充足、两目有神,脉象和缓有力。

2、辨别疾病证候:

气失调出现的证候——气虚证、气逆证、气陷证等。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或更早

理论的形成至迟在战国时期,因《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确立了阴阳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最初涵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阴阳概念起源于八卦和六十四卦,故有医易同源之说。

1.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阴阳划分的标准:

(1)阳――运动的、向上的、外向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功能的等。

(2)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物质的等。

3.阴阳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关联性。

(1)普遍性: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

(2)相对性――A.阴阳相互转化

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物质与功能)

――B.无限可分性

白天为阳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间为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如天与地,男与女,水与火,昼与夜,寒与热等。不能把天与水,寒与夜放在一个层次中用阴阳加以分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如:春夏之阳与秋冬之阴相互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无上也就无所谓下,无热也就无所谓寒。

互用: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因此,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三)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运动变化过程。如四季的轮转。

(四)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可化为属阳的。

阴阳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也即内经所方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大体部位言: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五脏。

阴――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六腑。

以生理功能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

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音、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1)色――阳:黄、赤     泽――阳:鲜明

阴:青、白、黑      阴:晦暗

(2)声音――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

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

(3)症状――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

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

(4)脉――阳:洪、滑、数

阴:沉、迟、细、涩

(5)病变部位――阳:在表、外、上

阴:在里、内、下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物性能由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

药性――阳:温、热

阴:寒、凉

药味――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浮――阳

沉降――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起源于五方和五材说。

五材:指木火土金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

《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相杂相和而化生的。

(五行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经历了从原始概念的产生、对五行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到学说的建立等几个阶段。

①五方说。一般认为,五行的概念滥觞于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殷商时期的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已经意识到农耕畜牧与从不同方位来的风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在祭祀中对不同方位风雨的祈求。如在当时的甲骨文中已有“癸卯,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卜辞。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并以此为基点分辨东西南北四方,从而建立起“五方”观念。如甲骨文中又有“东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南土受年”及“王贞受中商年”等卜辞(《卜辞通纂·天象门》)。

②五材说和六府三事说。春秋时期出现了“五材说”和“六府三事说”。古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功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井用之.废一不可。”五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物质,如《尚书·周书·洪范》疏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其具体内容与“五材说”大致一样.也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但另加了“谷”。如《尚书·虞书·大禹谟》说:“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左传·文公七年》说: “水、火、金、木、土、谷,渭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以上两说中的水、火、金、木、土,皆指实体的物质本身,井非为哲学的抽象概念。

②五星说。古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认识到方位风雨对农牧业的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时间、季节、天体的运行变化对农耕稼穑的作用。在观察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将天气的运行分为五个时节,即所谓“天之五行”。如《左传·昭公元年》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管www.med126.com/yishi/子·五行》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又说:“四时为时,五行为节。”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水、金、火、木、土五星,因其运动,故曰行星。此五星乃九大行星中用肉眼可观察到者,依次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感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五星在宇宙中的运行有一定规律,并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之为五行。《史记·历书》说:“黄布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汉书·天文志》说:“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由此可见,五行是古人观星定律的产物,反映了四时照变化的规律,是四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已不再是具体的五大行星。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在中医学中

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系统,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特性

1、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

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

从,由也。革,变革。从革,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引申为凡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

润,滋润、濡润。下,向下、下行。引申为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

(1)归类法:

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类比:以五行各自特性为标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如:日出东方,而升腾,与木之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属木。

至南方最为炎热,与火之特性相似,故南方属火。

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的特性相似,故西方属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似,故北方属水。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属于土地。(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并以此为基点分辨东西南北四方,从而建立起“五方”观念。)

(2)推演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则与肝有关的筋、目、爪、胆均属木。

2、对事物的五行归类(见书46页)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1)生,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2)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3)相生的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4)五行相生关系《难经》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1)克,克制、制约。

(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相克的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4)克我和我克,即《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为例,我克者为土,土为木所胜;克我者为金,金为木的所不胜。

3、五行制化

(1)制,制约、克制。化,化生、变化。

(2)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

(二)五行的乘侮胜复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1)乘,凌也,即欺负。

(2)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3)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4)相乘的本质:过克

(5)原因――太过所致:一行过盛,对其所胜一行过度克制

如木太过克土

不及所致:一行过弱,难抵御所不胜一行的正常克制。   

如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

(1)侮,欺侮、欺凌。

(2)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反侮。

(3)相侮的次序:与相克反。

(4)相侮的本质:反克。

(5)原因――太过所致:一行过盛,反克其所不胜

如木火刑金

不及所致:一行过弱,遭己所胜的反克

 如土壅木郁

(6)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乘侮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发生。

区别――相乘是按相克的次序,相侮是按与相克相反的次序

3、五行胜复

(1)胜气: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不胜的过度克制。

(2)复气:胜气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报复之气称为复气。

例:木太过,克土――土衰――不制水――过克火――金气旺――过克木

(3)关系:有胜气必有复气。

(4)调节规律: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

4、五行的母子相及

及,连累。

母病及子: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必然影响到作为子的一行,结果母子皆异常。

水生木,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水竭木枯。

子病及母: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会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结果母子皆异常。

木生火,火过旺,耗木过多致木不足,生火无力,结果母子皆不足。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性喜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属木,故肝喜条达恶抑郁,有疏泄功能。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具有温煦的功能。

土性敦厚,可化生万物,脾属土,故脾具有运化水谷,产生精微,供养全身的功能。

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有肃降的功能。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有主闭藏,主水的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脾能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功能正常。

金生水――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的功能。

水生木――肾精可化肝血,以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2)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可防心火过亢。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防止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防止肝阳上亢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防其壅滞。

土克水――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如心病及肝。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木旺乘土: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

土虚木乘: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

相侮――木火刑金: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咳逆上气、咯血

土虚水侮:脾土不能制肾水,出现全身水肿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用于指导四诊

五脏通过五行与五色、五味、脉象构成了特定的联系。通过观察色音味的变化来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诊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苦,脉洪数,可诊为心火亢盛。

2、用于推断病情

(1)内脏疾病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表现出来。可据主色与客色的五行关系,来推测病之顺逆。

主色:五脏的本色。客色:应时之色。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如长夏季客色为黄,其人面青为主色,主色胜客色,但肝虚易遭反侮,故病逆;夏季客色为赤,其人面白,客色胜主色,肺气虚,逢阳热相助易愈,故其病为顺。

(2)色脉合参,才能从客观上反映疾病的状况。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如肝病色青脉弦为色脉相符,如得浮脉,克色之脉,为逆;

得沉脉,生色之脉,为顺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肝――白芍山茱萸

赤色、苦味――心――黄连丹参

黄色、甘味――脾――甘草白术(道地药材应色微黄)

白色、辛味――肺――石膏麻黄

黑色、咸味――肾――玄参熟地

2、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1)确定治则

虚则补其母: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衰促使其康复,同时还要依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促使其康复。

如肝阴血不足,除补肝外,加用补肾益髓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实邪。

如肝火旺盛,除用泻药外,还可以用泻心火的方法。

2)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补肝肾法,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温肾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注意:此处火非心火,乃肾阳

培土生金法: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肺气虚,同时兼见脾运不健者。

金水相生法:又称滋养肺肾法。一方面补肺阴可以滋肾阴,另一方面肾阴为五脏阴之根本,滋肾阴又可达到补肺阴的目的。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1)确定治则

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2)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法: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

金平木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清肝泻肺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金清肃之证。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4、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中将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五行,称五输穴。

井   荥   俞   经   合

木   火   土   金   水

《难经》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肺属金,肺经实证,可取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穴

    肺经虚证,可取五输穴中属土的俞穴太渊穴

5、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情志属于五脏,五脏有生克关系,情志也有生克关系,临床上利用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克火――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克土――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忧为肺志,属金。火克金――喜胜忧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克水――思胜怒

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即为典型的以恐胜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学授课讲义: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讲稿:第四节 胎儿异常
 医学生物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诊断学典型病例:Case 10 肝癌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一节 意识障碍
 教案:第二十五章 颈部疾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