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han hu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载:“生于海边山岩及沙地的一种树。”《无误蒙药鉴》称:“产于印度和汉地;海边山岩或沙滩上生出的树状石头……其上部红色、根部白色,还有一种黑色珠如。但药用红色珠如,红色珠如粉红色者为上品,棕红色者为下品。”并附珠如的性状图3幅。上述记载虽误认为珠如的基源为木本或石类,但其性状、品种特征及附图与目前所认用的珊瑚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珠加即舒如(珊瑚)。
|
中药材基原 |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桃色珊瑚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水生群栖腔肠动物,群体呈树枝状。分枝扩展如扇,分歧甚细,其表面生有多数水螅体,称为珊瑚虫;虫体呈半球状,上有羽状的触手8条,触手中央有口,虫体能分泌石灰质而形成骨骼,即通常所称的“珊瑚”。骨骼的表面红色、莹润,中轴白色。质坚硬,很美观。
着生于海底的岩礁上。各水螅体常以触手捕食微生物或生物之残片。营无性及有性生殖,而以营有性生植者为多。分布于台湾及南部沿海。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用网垂入海底以网采收。多以制作了工艺品的残余碎块作药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呈断碎的树枝状或短棒状,长1~1.5cm,直径2~6mm。表面具明显的细密纵沟,较光滑。红色,部分呈黄色,油脂光泽,外壁微略带晶质的玻璃光泽,透明度较好。内部有致密坚硬的碳酸钙质柱,颜色稍浅。坚硬而脆,不易折断,断面中心部多呈黄色。无臭,味淡。
以内外皆红、体重、坚脆而粗壮者为佳。
显微鉴别 偏光显微镜下可见颗粒状及纤维状晶粒,并有薄片状晶粒,其大小和排列方式不同,均为明显的正或负突起,明显的双折射和高级白的干涉色。
理化鉴别 (1)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20mol/L盐酸 1滴、lmol/L硫酸1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有针状、针簇状或片状结晶。(检查碳酸钙)
(2)热差分析 吸热为165℃(宽),930℃(大);放热335℃(小);20~200℃增重1%,200~940℃失重44.5%。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甘,性凉。
|
功效 | 清热,解毒,镇静。
|
主治 | 主治肝热,脉热,聚病,毒热,中风,白脉病。
1.《无误蒙药鉴》:“清肝热,祛毒热。”
2.《认药白晶鉴》:“清肝热,脉热,毒热。”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