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Yan sui z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乌素,查干-乌素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芫荽 Coriandrum satiuum L.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主根细,通常纺锤形,具多数枝根。茎直立,中空,高20~60cm,具细条棱。初生的根生叶具长柄,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广卵形或扇形,基部楔形;茎生叶互生,叶柄较短,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伞梗3~6,长2~6cm,通常无总苞片;小总苞片通常3枚,线状锥形;花小形,白色或淡红色;花萼先端5齿裂;花瓣5,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周边的花不整齐,具大型的辐射瓣;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长卵形,背着,花丝先端略弯;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顶端二歧,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直径3~5mm,有10条波浪形的初生肋线和12条纵直的次生肋线。花期4~7月,果期7~9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具有抗寒性强、生长期短、栽培容易等特性。从播种到收获,生育期60~90d,在我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均可栽培。一般要求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在疏松的石灰性砂质壤土上栽培。对磷肥的反应最为敏感,磷肥可提高种子精油的含量。在结实期间切忌天气干旱,要求土壤湿润,方能使种子充实饱满。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华北地区在7~8月播种,10月前收获。南方温暖地区于10~11月播种,翌年春季收获。撒播、条播均可,每1hm2播种量22.5~27kg。播前先将果实援磨一下,以利种子接触土壤,吸收水分,促进发芽。播时不宜灌水,经4~5d后再灌水,5~9d即可发芽。
田间管理 苗高5~8cm时,进行间苗,株距10~15cm,并追施肥料和灌水1~3次。
|
采收加工 | 果实成熟时割取,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即可。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双悬果呈圆球形或卵圆形,直径3~5mm,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有不甚明显的波状初生肋线10条和较为明显的纵直次生肋线10条,两者相间排列。顶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基,多分裂为二,周围有5枚萼片痕。基部钝圆,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分果半圆形,背面隆起,有波状的初生肋线5条及次生纵直肋线4条,接合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行的棱线,中央较粗,两侧呈弧形,有的可见果柄。质坚硬。气芳香,味微辛麻。
以籽粒饱满、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挥发油l%~1.4%,脂肪26%[1]。挥发油含α、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牻牛儿醇(geraniol);脂肪油中含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较高数量油酸系列的不饱和酸[2]。果实还含葡萄糖,果糖,蔗糖和芫荽甾醇苷(cori-andrinol)[3],缬氨酸(valine),赖氨酸(lysine),苏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4]。种子含磷酯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5],5,6-十八碳烯酸(△5,6-octa-decenoic acid)[6]。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辛、酸,性凉。效糙、轻、稀、腻。
|
功效 | 祛巴达干热,消食,开胃,止渴,止痛,表疹毒。
|
主治 | 主治巴达干包如,泛酸,消化不良,胃肠鸣胀,口渴,麻疹透发不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Adamants F,et a1.C A,1958,52:10455c
(2)Saad M M.C A,1978,89:176402j
(3)Vaghani D D,et a1. C A,1959,53:11521c
(4)Mostafa M M,et a1.C A,1987,106:31498e
(5)Prasad R B N,et a1.C A,1988,108:4868k
(6)Kartha A R S, et a1.C A,1970,73:117139a
药理
(1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