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iu huang
|
傣药名 |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本品为硫黄族矿物自然流经加工制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挖。将采得的硫黄矿石装入土罐中,加热至熔,除去杂质,冷却后,取出。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粗颗粒状。浅黄色、黄色或略是绿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数小孔隙。脂肪光泽。体轻,质松脆,易砸碎。有的断面呈蜂窝状,纵面可见细柱或针状晶体,近于平行排列,金刚光泽。具特异臭气,味淡。
|
化学成分 | 主含硫(S),尚杂有砷(As)、硒(Se)、碲(Te)等[1]。
|
药理作用 | 1.溶解角质、杀疥虫、杀菌、杀真菌 局部外用,在体温状态下,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或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作用,氧化成五硫黄酸,从而有溶解角质、软化皮肤、杀灭疥虫等皮肤寄生虫及灭菌、杀真菌等作用[1.2]。
2.缓泻作用 内服后一部分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引起缓泻作用[2]。
3.消炎、镇咳、祛痰作用 适当剂量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使支气管黏膜杯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还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2]。
4.其他作用 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2]。
5.毒性 未经炮制的天然流黄含砷量较多,不宜内服,内服需用炮制过的硫黄,且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2]。
|
性味 | 味苦、咸,气臭,性凉。入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1~2g,涂擦患处,或泡水洗。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矿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12
药理
[1]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91
[2]李希新,等.全国第二届矿物药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药学会,1992.74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