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中医药学报1991,(1):42-43 |
剂型 | 汤剂 |
药物组成 | 茯苓、猪苓、茵陈、山栀、大黄、白茅根、泽泻、大腹皮、赤芍。 |
加减 | 气虚重者加黄芪、白术、薏米;阴虚重者加生地、黄精;阳虚腹泄加肉桂、黄连;腹水大量者加服双氢克尿噻25mg,安体舒通20mg,分早、中午两次空腹服,5日1疗程,服至腹水消失或少量腹水后停药;腹水消失后加鳖甲、当归、苡仁。 |
功效 | |
主治 | 肝硬化腹水。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 | |
临床应用 | 治疗肝硬化腹水54例病人,均有慢性乙肝病史,全系乙肝后肝硬化腹水者,其中HBsAg阳性者54例,HBcAb阳性(+)者54例,HBeAg阳性者17例,白球蛋白倒置42例;腹水病程分别为15日至2年。中医辨证脾虚湿热型34例,气滞血瘀型14例,肝肾阴盛型6例。结果:显效(腹水退尽)共48例,占88.9%;好转(腹水未尽,较治疗前腹围减少10cm以上,病症好转)共4例;无效2例;腹水消失率达88.9%,有效率96.3%,平均腹水消退时间为12日。治疗3个月后检查,显效48例中26例(54.2%)血浆白蛋白提高,18例(42.9%)白球蛋白比例逆转;HBsAg2例转阴(4%),HBeAg6例转阴(35.3%),肝功能平均好转率85.2%,其中4例肝功能各项均恢复正常(7.4%)。其中中医分型与治疗关系:脾虚湿热型34例均显效;气滞血瘀型显效11例,好转2例;肝肾阴虚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亡)。 |
药理作用 | |
毒性试验 | |
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生产厂家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