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杏叶防风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蜘蛛香、山当归、马蹄防风、九月白花草、满身串、三足蝉、白花草、阳山臭、犁头尖、清当归、羊膻臭、马蹄叶、地胡椒、小羊膻、骚羊古、九牛燥、羊山臭、大寒药、消气草、耳防风、小英雄、小菊花
汉语拼音 xing ye fang feng
英文名 Root of Candolle Pimpinella
药材基原 为伞形科植物杏叶茴芹的根或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细长圆锥形,长5-15cm,径0.5-1cm,有数侧根,棕黄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有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叶柄(包括叶鞘)长3-15cm;叶片心形,不分裂,长2.5-4cm,宽2-305cm,边缘有圆齿,下面沿脉有短柔毛。茎生叶中下部者为单叶或三出复叶,小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上部叶较小,叶片3裂或一至回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有长梗;无总苞片或有1-5,线形;个辐(6-)10-25;小总苞片1-6,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0-25;无萼齿;花瓣白色或微带白色,倒心形,背面有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两侧弯曲。双悬果卵球形,密生留状突起,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有油管2-3,或单位生,合生面有油管2-4,胚乳腹平直。花果期6-10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生态环境 生于路旁、林下、沟边、草坡或灌丛中。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细长圆锥形,稍弯曲或具分歧,长5-15cm,直径0.5-1.5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具多数横向皮孔样突起及侧根断痕,根头部无纤维状物。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白色,可见少数棕红色油点,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淡而后略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4-10列,长8-18μm。韧皮部油管少数,多分布鞋于外侧,直径24-48μm,上皮细胞常为6个,少数可多至15个。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直径18-62μm,导管分子长103-290μm。射线细胞1列,于韧皮部外侧强烈弯曲,细胞多破碎使韧皮部组织间出现裂隙。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茴芹Pimpinella anisum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驱风剂,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还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又可用于支气管炎作保护剂。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 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活血;解毒消肿
功效分类 温里药;祛风药
主治 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惊风;白带;疝气;睾丸偏坠;瘰疬;跌打肿痛;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除。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
2.《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症;疗蛇伤,肿毒,跌损。
3.《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瘰疬,痒子,肠风下血,气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
4.《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5.《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
6.《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治消化不良,小儿惊风,预防流感。
考证 出自《滇南本草》。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Radix Pimpinellae Candollean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impinellacandolleana Wighy et Arn
科属分类 伞形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隐掌叶防己碱
掌叶防已内酯
四氢掌叶防已碱
复方银杏叶胶囊--芍药苷含量测定--HPLC法
银杏叶制剂--黄酮苷元含量测定--HPLC法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