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枫香寄生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吊杀猢狲、上树猢狲、铁角狲儿、枫上寄生、虾草、百子痰梗、 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大叶枫寄生、枫香懈寄生
汉语拼音 feng xiang ji sheng
英文名
药材基原 桑寄生科植物枫香槲寄生或扁枝槲寄生的带叶 茎枝。
动植物形态 1.灌木,高0.5-0.7m。茎基部近圆柱状,枝和小枝均扁平;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节间长2-4cm,宽4-8mm,干后边缘肥厚,纵肋5-7条,明显。叶退化呈鳞片状。聚伞花序,1-3个腋生,总花梗几无;总苞舟形,长1.5-2mm,具花l-3朵,通常仅具制具1朵雌花或雄花,或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1mm,萼片4枚,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形,长2-2.5mm;花托长卵球形,长1.5-2mm,基部具杯状苞片或无,萼片4枚,三角形,长
0.5mm,柱头乳头状。浆果椭圆形,长5-7mm,直径约4mm,有时卵球形,长6mm,直径约5mm,成熟时橙红色或黄色,果皮平滑。花期4-12月。
2.本种与枫香槲寄生的区别为:茎枝扁平,枝的节间宽2-3.5mm,干后边缘薄,纵肋3条。浆果球形,直径3-4mm,白色或青白色。
资源分布 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浙 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2.分布于华南及云南等地。
生态环境 1.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阔叶林中或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枫香、油桐、柿树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 2.生于海拔50-1700m的沿海平原或山地南亚热带生雨林中。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间采,扎成束,晾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 性状鉴别 (1)枫香槲寄生 本品嫩枝交叉对生或二歧状分枝,扁平,呈长节片状,较肥厚,节部明显,节间长2-4cm,宽4~6m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光滑无毛,具光泽,有明显的纵肋5~7条和不规则的纵皱纹,边缘较厚,节部可见鳞片状叶芽和花芽。质较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黄绿色,髓部不明显。有时可见果实,果实长圆形,长5-7mm,直径约4mm,黄棕色或黑色,表面平滑。气微,味淡。此外,尚有部分老枝入药,枝圆柱形,直径0.5~1.5in,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
( 2)扁枝槲寄生 茎圆柱形,直径约1cm;小枝扁平,长节片状,节间长1.5-3cm,宽2~3mm,纵肋3~5条,边缘薄。果实圆球形,直径2-3mm,黄棕色或暗棕色。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扁枝槲寄生全株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古柯二醇(erythrodiol),肌醇(inositol)[1],α-香树脂醇(α-amyrin), 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tulin)和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2]。又从中分离得到黄酮甙成分: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4′-o-β-D-(5″-桂皮酰基)-芹菜糖甙[homoeridictyol-7-O-β-D-glucoside-4′-O-β-D-(5′″-cinnamoyl)-apioside],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l-7-O-β-D-glucoside),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eriodictyol-7-O-β-D-glucoside),生松黄烷酮-7-O-β-D-芹菜糖(l→2)-β-D-葡萄糖甙〔Pinocembrin-7-O-β-D-apiosyl(1→ 2)-β-D-glucoside〕,高圣草素-7-O-D-葡萄糖甙-4’-O-β-D-芹菜甙(homoeriodictyol-7-O-β-D-glucoside-4′-O-β-D-apioside)即槲寄生新甙Ⅰ,生松黄烷酮-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pinocembrin-7-O-β-D-apiosyl(1→5)-β-D-apiosyl(1→2)-β-D-glucoside],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ol-7-O-β-D-apiosyl(1→5)- β-D-apiosyl(1→2)-β-D-glucoside][3,4].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辛;苦;性平
归经 肺;脾;肾经
功效 法风除湿;舒筋活血;止咳化痰;止血
功效分类 祛风药;活血药
主治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疼痛;劳伤咳嗽;崩漏带下;产后血 气虚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调敷。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去湿,洗疮疥、癞风毒烂,酒风。
2.《本草求原》:祛风散湿。治肿痛,洗烂脚疥癞。浸酒良。
3.《岭南采药录》:脚弱,以之浸酒服;红白痢疾,水煎服。
4.《陆川本草》:镇咳,祛风湿。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
5.《四川中药志》:治虚损劳伤咳嗽,红崩白带,产后血气痛及小儿惊风。
6.《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化痰,催乳,散血。治关节痛腹痛,风湿,跌打。
7.《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腰肌劳损,瘫痪,衄血,小儿惊风。
8.《西藏常用中草药》:治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考证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1.Herba Visci Liquidambari-coli 2.Herba Visci Articulat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 Visum liquidambaricolum Ha- yata[V.Articulatum Burm.f.var.liquidambaricolum(Hayata) Sesh.Rao;V.articulatum auct.non Burm.f.]。 2.Viscum articulatum Burm.F.Herba Visci Liquidambari-coli Herba Visci Articulati
科属分类 桑寄生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八味三香散
七味广枣丸
白胶香
Inositolc
Inositol-b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