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樟树皮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樟树皮、樟皮、樟木
汉语拼音 zhang shu pi
英文名 Bark of Camphortree
药材基原 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
动植物形态 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资源分布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生态环境 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中药化学成分 树皮含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右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s)B1、B2、B7、C1及桂皮鞣质Ⅰ(cinnamtanninⅠ),还含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肉豆蔻烯酸(myristoleic acid)等。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辛;温;苦
归经 脾;胃;肺经
功效 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
功效分类 行气药;止痛药;祛风湿药
主治 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①治霍乱上吐下泻:樟树皮一把。水煎,温服。(《养素园传信方》)②治心疼:香樟树皮,取时去面上黑色者,用内第二层皮,捣碎,煎汤服。(《玉局方》)③治风湿关节痛:樟树二重皮(鲜)、地胆草鲜根各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治湿气脚肿:樟木皮一斤,蛤蒟半斤’,杉木皮一斤。煎汤熏洗。(《陆川本草》)⑤治酒醉:樟树皮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樟树皮(鲜)水煎洗浴。(《福建中草药》)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治天行温疫,湿毒流注,浴疥癣,洗脚气。
2.《陆川本草》:行气,消肿,止痛,止泻。治胃病,腹泻,肿胀。
3.《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病。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Cortex Cinnamomi Camphor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科属分类 樟科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相关文章
一种治疗胃肠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肠炎宁片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治疗胃肠炎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新用途
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肠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肠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