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华东地区1 > 南京医科大学 > 报考指南 > 正文
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8/14 字体:

 

韩晓,男,44岁,博士(德国Würzburg大学,1994年)。94年至96年,在德国Münster大学医学院从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代谢病关系的的博士后研究;97年至03年,在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2003年元月回国后,主持筹建了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并继续从事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与糖尿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科带头人。获得一项美国专利(专利号:US6,469,063),并有一项待批。在Molecular Endocrinology, Diabetes, J Vir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一项。

 

管晓虹,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8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布朗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承担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为专题负责人,主持国家“863”项目二项,目前是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抗体制备的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全人源抗体制备,纳米药物的研制,已申报多项专利,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孙玉洁:1987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 同年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工作。1991年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9月获人类遗传学博士学位。 1996年10月赴美国洛杉矶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工作。2003年元月回国工作,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SCI论文九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招标项目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各一项,已招收博士后一人、博士生四人,硕士研究生六人。主要研究方向:(1)与乳腺癌大肠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结合动物模型筛选和研发抗肿瘤药物; (3) BCL2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朱国庆,男,48岁,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和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生理学》。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87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活动的调控,着重于心交感传入反射、血管紧张素、活性氧、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等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93篇,SCI收录25篇(18篇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其中10篇研究论文的SCI影响因子计23.8,8篇论文摘要的SCI影响因子计62.3),13篇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获美国2001年青年科学研究奖。

 

顾洛,男,1958年6月生。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在1996.9-1997.9和2001.8-2002.8两次赴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有5项在研的部省级课题,近3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小G蛋白信号途径在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季晓辉  男,56年生,1994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1993年期间主要从事SLE免疫学诊断的研究; 94年至今,主要从事细胞因子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98年获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叁等奖。2001年获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承担省部及市厅级课题6项,发表SCI文章4篇。

196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1988年至198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微生物学系高访学者,1993、1995、1997年赴香港大学高访教授、客座教授,1995年以来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病毒学与免疫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981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国家“863”高科技项目3项,主持省“85”、“95”攻关课题2项,主持省重点课题8项,先后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81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和专著7部。目前承担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

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暨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全国常务理事暨江苏省微生物学免疫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全国理事暨江苏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干扰素学会(ISIA)会员,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SCBA)终身会员,国家教委科技中心高校同行评议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学术鉴定专家成员,任期四年。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王迎伟,女, 47岁,教授。2000年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教授,免疫学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肾脏病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信号通路、基因干预和治疗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厅级课题6项,已发表论文50篇(英文3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次。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9名(已获硕士学位3人)。

王迎伟教授1996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8年至今,为江苏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卢 春, 博士,男,1969年10月生,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美国芝加哥Loyola大学博士后。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多项课题的主持工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研究方向为病毒基因表达调控与免疫信号转导。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人类艾滋病毒(HIV-1)调控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溶解性周期复制的分子机制;(2)HIV-1 Tat蛋白协同KSHV感染所致KS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

 

昌亮 男,博士,1952年3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汉族, 病原生物学专业。1984年9月分配至南京医科大学工作至今,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90.10-1991.12在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媒介分子生物学。现兼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药性的分子基础。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项目6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术团体任职: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寄生虫病专家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常务委员兼媒介生物学组组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预防医学评审组专家。

 

张兆松,男,汉族,1938年生,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留校任教。1985~1986:获WHO奖学金赴美国Scripps Clinic 研究所免疫学部研修疟疾基因工程疫苗,为访问学者、Research Fellow、Research Associate。1993.4~11:,获国家教委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研修血吸虫病疫苗,为高访学者。2000.9: 赴英、法、丹麦进行学术交流。

曾任江苏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现为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的Selected Fellow;江苏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医学杂志》、《江苏大学学报》等编委。

自80年代后期,在国内较早地将分子生物学引入古老的寄生虫学科,在分子水平进行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十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4项,主持总理预备金血防专项基金题、欧共体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参加“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参编专著8部,其中为副主编2部;参审专著1部。

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江苏省优秀知识分子”、“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及“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寄生虫学:主要是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子疫苗及免疫流行病学研究;感染病疫苗生物学。

 

吴观陵,男,1962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2-1965年研究生毕业。1985-1986年受WHO资助赴美国C W R U 研修地缘医学与热带医学 。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此同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处处长、省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和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八、九届生命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美国布朗大学客座教授, WHO/TDR 血吸虫病指导委员会委员(日内瓦,1993)、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 、(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学会(RSTH)中国区主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副主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副主编、《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感染病分子免疫学和免疫流行病学。

 

苏川,男,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199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1~2003.12在美国Rochester大学进行免疫调节与肿瘤发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苏川同志主要从事日本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研制和宿主对病原体(日本血吸虫、丙型肝炎病毒等)免疫应答调控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在日本血吸虫病疫苗相关免疫基础及血吸虫与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川同志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60多篇。近年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奖三项。

 

曹伯良,男,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1990年在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生院进修,1991-1993获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博士后奖学金,从事莱姆病免疫学研究。1994-1996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博士后研究。1996-1999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NCI)单克隆抗体实验室主任。1999-2006任 Van Andel Institute抗体技术实验室主任,Assistant Professor,(2006,Associate Professor),2005至今任密歇根州抗体技术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单克隆抗体准备及鉴定;噬菌体抗体库构建;全人源或人源化抗体用于肿瘤或其它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15篇,申报美国或国际专利5项。2003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设立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在美国做课题时间1~2年。

 

冯振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总理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收录6篇,完成的“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抗病免疫的研究及模拟抗原分子的特性鉴定”课题,经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创新性,在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肝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明确了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谱,首次发现了多个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此外,在全人抗体制备、生物纳米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

 

冷静  男,1954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处长。1982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肿瘤病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肿瘤病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2002年3月-2003年3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进修肿瘤分子病理学。现研究专业方向为肿瘤分子病理学,主要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COX-2/PGE2与PI3K/Akt)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现为江苏省医学会理事、江苏省病理学会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江苏医药》杂志特约编委。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在Hepatology等国外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编及参编教材和专著9部。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陈琪,男,教授,于1993年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从事修饰脂蛋白与清道夫受体、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以及LDL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分课题、国家"863"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六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十二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五次、四等奖一次)。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4本。为"333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并获得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范乐明: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从事病理生理教学及脂蛋白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近30年。曾作为高访学者和王宽诚奖学金客座研究员,赴美国Louisville大学、英国London大学进修和合作科研。1982年起先后承担江苏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八五”、“863”、“973”等国家医学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1989、1992,2001年)、二等奖2项(1985,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6年)。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副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于“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动脉硬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中国分会委员。

 

季勇:男,1968年8月出生。1991年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8年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学博士毕业。 2000-2002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神经生物研究所,马塞地中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北方医院博士后研究。 2002-2004,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Guy's 和St. Thomas医院工作。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与King’s College London,Guy's & St. Thomas Hospital Trust有长年合作关系。优秀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去英国学习1-2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近30 篇研究论文,参编和主编教材3 本。研究方向:正常人及糖尿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对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的防治。已毕业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外SCI引用的专业学术杂志上。

 

胡刚,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83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2000年至2003年任基础医学院院长,2002-2004年兼任药学院院长,2003年4月起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和江苏省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Acta Pharmacoligica Sinica》、《Asian Clin Pharmacol Exp Ther》、《药学进展》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药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子项目、国家创新药物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三年已发表SCI论文4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中华医学奖三等奖(2005)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学术奖(1993)等科研奖励。

 

朱东亚,男,1956年11月20日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1990,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1991-2000,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分子药理与创新药物研究;2001-2003,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从事脑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2003.5至今,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从事脑损伤与修复的分子药理学与创新药物研究。2002年度获得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所(CIHR ) 、加拿大心脏和脑卒中研究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合作研究奖。主要研究兴趣:(1)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理;(2)脑卒中、抑郁症等疾病神经元再生的分子调控。

 

 

李胜男,女,1966年2月14日出生,博士后出站,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的研究,精通英语和德语两门外语。1986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专业硕士,1989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并任教于江西医学院药理学系。1995年6月至1999年1月,就读于德国得累斯顿技术大学药理毒理所(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Toxicology,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Germany),攻读博士学位。在心血管药理和神经药理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多被SCI收录。1999年2月至2001年10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加坡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至今,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心血管药理专业学会理事,任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药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编写专著3部。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0名。

 

陆魏,男,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攻读本校神经毒理学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在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系及McGovern脑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至2003年9月转至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系继续博士后工作,2005年元月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神经生物学系日常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基金各一项。

实验室主页:http://www.njmu.edu.cn/jcyxy/index/0index/sjsw200604/wwwroot/pic.htm

 

王斌:男,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副主任,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从事血管药理(心脑血管、肿瘤血管药理)和临床药理学研究已19年。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课题,江苏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南医大创新基金等课题。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十余篇,部分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所发现的3个新多肽及基因被EMBL/GenBank/DDBJ 数据库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另有2项发明专利已经公告。被美国《Stroke》杂志和丹麦的《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杂志邀请为审稿人评审国外同行的论文。2005年获得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工作者奖。

 

黄峻,男,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1年获心脏内科硕士学位,1983-1986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撰写专著有《现代循证心脏病学》、《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主编著作有《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内科查房手册》、《实用内科诊疗规范》、《高血压现代治疗》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和江苏分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寄南,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135重点实验室”临床生物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临床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受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受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基因蛋白质分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度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度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硕士研究生,并先后在美国St. Louis大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工作和研究,总时达7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专利3项及新药证书1项。获省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级及国家攻关项目基金共22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美国和欧洲英文杂志28篇。

 

曹克将,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导,1985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留学8年,199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主任、内科学系主任,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内科学和心脏科的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心血管群体带头人。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心血管病专科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杂志主编,全国20多种核心医学期刊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参编大型临床专著10部。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参与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一项,拥有科研经费数千万元。

 

张馥敏,女,1962-1968年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通过国家级EPT。1989.11-1992.9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Monash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1998.4-1999.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病实验室访问学者。2000年被聘任为内科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专家、国家FDA保健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多家杂志编委。自1980-1998年先后从事过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冠心病介入治疗。近五年从事“冠心病生物学治疗”研究,研究血管生成基因VEGF165/Angiopoietin1转染和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主持国家科委、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科委课题七项。2001年12月率先在亚洲施行首例人体自体骨骼肌干细胞心脏移植。2002年7月至今成功地在4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共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部。

 

杨志健,男,1987年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工作;1997年在德国ESSEN大学心脏中心专攻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的研究,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尼亚墨尔本MONASH大学ALFRED医院心脏中心进行介入心脏病学的学习和交流,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冠心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2年当选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02年当选为省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孔祥清,男,心血管病专业。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赴德国留学,于2001年获德国亚琛工大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先天性心脏病专业组主任。是江苏省政府“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中华医学会江苏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秘书和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担任美国《Cardiology》、《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英文版)。

目前在研项目共有8个,方向为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发病相关基因和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②植入心脏内器械的优化和生物相容性研究;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引进新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1篇,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2部(一部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教材),参编专著5部(一部担任主编助理)。

 

邹建刚,男,198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同年留校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1999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2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和底特律医学中心研修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获中华医学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8篇,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电生理学组成员,2005年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李新立,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高血压与心功能不全专业组主任,心血管临床流行病研究室主任,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与心衰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约编委、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

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做博士后。在著名高血压病专家、英国高血压学会主席、欧洲高血压学会前任主席John Reid教授及其小组指导下从事高血压病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后又在著名心脏病专家,HOPE研究英国主要负责人John Kennedy教授指导下从事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200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做短期访问学者。

现参与国际慢性心衰研究(HEAAL)一项,是中国国家“十五”攻关“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衰治疗安全性对比研究”江苏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参与国内外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试验研究六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高血压合作项目各一项,江苏省卫生厅“十五”攻关“心脑血管病防治“一项。

发表高血压,心衰及其相关疾病学术论文、综述50余篇。参加编著“急诊心脏病学”一部、“现代心脏病治疗”一部 、“高血压临床实践” 一部和“临床药物手册” 一部。

 

殷凯生,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之一)、省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副总编辑和14本医学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擅长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和各种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医学论文341篇。主编专著12部,教材7部。 获国家优秀图书奖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临床药理学和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专家。

 

王虹,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大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防痨学会副理事长。197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7年获呼吸内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COPD病因、发病机制,该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的诊疗、危重症抢救具有较为深入的临床积累和研究。曾获得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赛克勒医师年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主持参加过国家“1035”子课题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课题“KATP钾通道开放剂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治疗学研究”等课题计6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第一作者5篇。

 

何韶衡,男,1957年4月出生。1992年在沈阳医学院任呼吸科副主任,曾先后在英国、美国留学11年。

1999年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呼吸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院任高级研究员、博导,是分院唯一的亚洲血统的领导班子成员。2001年归国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汕头大学医学院免疫病理学实验室主任、变态反应学与炎症学研究所所长、博导。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肥大细胞功能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行研究。

    共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40篇被SCI收录。

共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在内的7项科研任务,均为项目负责人,总研究经费达人民币2763万元。主持答辩并获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免疫病理学实验室)、免疫学博士点。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宁波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首都医科大学2007硕士研究生招生问答
泸州医学院攻读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2007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