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西北西南 > 泸州医学院 > 招生简章 > 正文
泸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基本情况简介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9/4 字体:

泸州医学院重点学科基本情况简介

一、内科学(传染病学)
泸州医学院内科学(传染病)1975年成立,开展传染病的防止和研究工作30年。现下设传染病呼吸科、传染病消化科、传染与免疫研究室和四川省狂犬病研究中心。1995年批准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助教4人。博士5人,硕士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他们中有省学术带头人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特贴津贴获得者2人。先后培养博士生2人,硕士生27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3人。
在科研方面,以病毒性肝炎、感染与免疫分子生物学和病毒性脑炎三个学科方向为中心,围绕HBV感染后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结核DNA疫苗研究、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中药治疗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症等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青年基金、省卫生厅和省中管局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资助经费共计50万元。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参编专业著作7部。
在病毒性肝炎研究方向上,在国内较早开展反义核酸抗HBV的研究,协助重庆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应用对肿瘤坏死因子有对抗作用的低分子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以小基因嵌合DNA疫苗治疗慢性乙肝,获得患者及同行专家好评。在感染与免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针对全球结核病泛滥,率先研制结核DNA 疫苗,在体外和猴体内研究表明,该疫苗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病毒性脑炎的研究上,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为突破口,与瑞士红十字会合作,省内率先开狂犬病抗原检测和高价免疫球蛋白治疗,取得很好的成果。此外,结合本院中医实力强的特色开展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研究,如中药治疗慢性乙肝,肺结核等,取得丰硕的成果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生理学
泸州医学院心肌电生理学研究室正式成立于1983年,是泸州医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研究室已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研究室拥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兼职人员10人,外国客座教授1人。现任研究室主任由留学回国学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首批入选者曾晓荣研究员担任。研究室目前有器官、系统、整体水平的临床电生理实验室、细胞水平的常规细胞生理实验室、分子水平的膜片钳制技术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实验室、激光共聚焦技术与电生理技术同步记录实验室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要求与目的的实验室多个。
研究室主要围绕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高血压、冠脉痉挛等开展其生理、病理生理机制、检测方法与手段、药物机理、临床诊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技术平台方面既能以离体的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又能在保持神经体液调节下,研究在体跳动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既可对成年心肌细胞研究,也能对培养心肌细胞进行研究;既可采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研究局部心肌细胞群的电活动和微电极技术研究单个细胞电活动,又可应用膜片钳制技术对心脏、血管细胞膜特定离子通道进行研究,且均采用计算机对电信号进行实时采用、分析。近年来,研究室将离子通道电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在研究结构与功能关系上大大迈进了一步,为阐明电生理现象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在该领域中享有盛誉。
研究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厅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近40项,完成并取得成果19项,其中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获省厅级成果奖8项。在国际、国内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论文奖50余篇,除为本校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外,还受聘为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培养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30名,为多家院校和研究单位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咨询,举办了电生理技术学习班,接受了国内12家单位进修生,与国际、国内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来往,接待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美、日、加、德等国学者和国内几十家单位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目前研究室正以崭新面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生理学是我院首批硕士研究生点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21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7人,助教6人,技术员3人。讲师及以上职称人员,都通过硕士研究生教育,有7人已获硕士学位。在教师队伍中,有我院唯一推荐的国家名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四川省生理学会副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学院拔尖人才。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已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
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科室。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学院的先进集体。全室人员每年承担研究生的高级生理学、本科各专业的生理学、麻醉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耳鼻咽喉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和临床应用生理学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工作。从1994年以来,凡涉及刺激、记录、分析和储存的实验,均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完成,是我院最早将计算机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的学科。
现有肾功能保护、神经生理和心律失常发生及防治三个科研方向。先后承担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科学技术人才基金等课题20余项,获经费资助50余万元。肾功能保护方向,近10年主要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缺血再灌流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进行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心-肾反射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神经生理方向,主要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开展对癫痫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和中西药物抗中枢、神经肌接头及肌疲劳的研究。心律失常发生及防治方向,主要研究缺血背景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中药参类制剂对心律失常的防治。已完成的课题,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卫生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泸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学院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参编全国统编教材4本,院校协作教材5本,主编专著3本和学生用参考书3本。
该学科冯志强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形成了“爱思想、重经历”的教育思想;创立了“辩证生理学”的学术思想,其核心是: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去学习、思考、研究、分析和阐述生理学的问题。国内同行专家认为,该学术思想为人体整合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形成了“师生同频共振,轻松愉快地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和“整合生理学”的教学模式。
该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每年选派1-2名年青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并支持已获硕士学位的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每年派出1-2名年青教师接受出国外语培训或外出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2名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泸州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是1997年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经成为我院的重点建设学科与优势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实验设备较先进,每年承担研究生及本、专科等23个专业层次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法医学、诊断病理学、病理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医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40人,已授学位12人。
主要研究方向:①小鼠膜性肾小球肾炎与其Ir基因的发病相关性。本研究突破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提取膜性肾小球肾炎小鼠的DNA,采用套式PCR体外扩增、测序分析I-Aβ1、I-Eβ1基因;同时提取纯化RNA,荧光定量RT-PCR测定mRNA含量,从Ir基因的结构和mRNA的含量两方面探讨小鼠MGN的发病机制,揭示其分子病理学发病机制,为人类肾小球肾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展示光明前景。②肾脏病理生理。本研究主要从肾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分子、基因水平上探索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毒物、肾疾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所致肾功能障碍的机制,探寻保护肾功能和防治肾功能障碍的新方法、新措施、新药物和新技术,为临床防治肾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围绕该研究方向,已经进行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微循环变化和PGI2对其的影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机体血液流变学变化”、“肾上腺髓质素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等实验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③大肠癌发生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Fas-FasL分子信号系统作为细胞重要细胞信号系统,为认识癌细胞如何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运用免疫双标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动物诱癌等技术,对大肠癌发生的各阶段、各时相进行多角度、多阶段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动态地、全面地对大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进行多因素分析,为大肠癌发生的分子阻断、分子免疫及基因治疗等方面奠定实验基础。
近5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省(部)、市、院级科研课题36项;获省、市、院级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专著3部,统编教材9部;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交流会90人次。此外,病理学教研室还承担临床外检工作,年均外检量11000余例,尸体解剖20余例,为我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带头人马跃荣教授,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995年留学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先后承担卫生部、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重点科研课题7项,获四川省和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主编《病理学纲要》等统编教材3部。曾获“四川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首届泸州市科技十大杰出青年”、“泸州医学院首届拔尖人才”等称号。
近年来,新建成了免疫组化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病理诊断专业读片实验室、病理生理学“计算机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实验室、疾病机制实验室、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研究室等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验基地建设方面,本学科将力争建立两个较高水平的疾病研究实验室,即“人体疾病形态学实验室”和“分子病理实验室”。为探索、揭示疾病的本质,创造现代化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

四、内科学(心血管病)
   在川南享有盛誉的泸州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50年代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队伍不断壮大,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加强。1982年被确定为医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并成立心血管疾病研究室。2002年评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又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学术梯队合理,现有正高级人员6名,副高级人员7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6名,留学人员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在学术骨干中,有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1名,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1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学院拔尖人才1名,四川省心血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1名,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1995年被国家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多名。生源来自山东、安徽、河南、内蒙、河北、重庆、四川等全国多个省市。拥有数字血管造影机、螺旋CT、核磁共振等多种高 精尖仪器设备,可开展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造影、射频消 融、先心病封堵等高难度诊疗技术。并多次邀请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科室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近年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7项,其中部省级5项,厅市级11项,院级10项。获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省政府奖6项、厅市级奖9项,院级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主、参编著作9部,目前已成为全川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本学科将按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在学术队伍方面,将建设一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学术梯队。由10人以上组成,其中有3名55岁以下的高职称人员担任相应研究方向 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队伍中高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50%以上,高职称人员的比例达到50%以上,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科学研究以“高血压病血管膜生物学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细胞信息传递异常研究”、“心功能不全病理与临床研究”为主要方向。力争通过四年努力,使“高血压病血管膜生物学研究”在省内处于本学科的研究前列,实现省级重点发展目标。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苏州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
新乡医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
硕士导师—康复医学与理疗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年招收外籍博士研究生简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简介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