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remature nutritional anemia |
拚音 | ZAOCHANERYINGYANGXINGPINXU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新生儿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早产儿因缺乏铁剂、叶酸、维生素E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称早产儿营养性贫血。早产儿营养性贫血时的血红蛋白值随体重不同而各异。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原因有多种,常见者有:(1)先天贮存较少:早产儿因妊娠晚期在宫内时间较短,体内贮存铁的总量较足月儿为少,但由于早产儿体积及血容量皆少,出生时按单位体积计算,其血红蛋白及铁的含量仅略少于足月儿。(2)出生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如每日增加体重30g,则每周较原体重增加10%,其中8%为血容量,由于造血的原料及功能未能相应的增加,可形成营养性贫血。(3)早产儿红细胞寿命较足月儿为短,初生儿造血功能反应较差,生后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逐渐下降,直至降至100g/L才能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所刺激而出现代偿性增生。(4)早产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E含量较低,如未及时补充易发生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E参与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能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缺乏时细胞膜容易损伤而导致溶血性贫血。(5)早产儿因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感染次数愈多或愈严重,贫血的发生率愈高。由于以上综合因素,早产儿生后体重增长越快,贫血出现越早,贫血程度越严重。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足月新生儿生理性贫血的最低血红蛋白值为90g/L,测定血红蛋白可作出贫血的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症状多在生后4周左右出现,面色苍白,精神委靡,食欲不振,有时呼吸暂停。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铁剂:早产儿预防性补铁的时间尚无明确规定,原则上提倡早期补铁,预防量每日剂量2mg/kg,比足月儿需要量大1倍,治疗量每日约3-4mg/kg,一般均口服,引起胃肠反应者不多。服用至血红蛋白升至需要值为止。 (2)叶酸:出生后2-6周新生儿体内叶酸呈负平衡,需从辅食品中补充,如绿叶蔬菜和动物肝脏。叶酸不耐热,煮沸后易破坏。叶酸需要量,低出生体重儿应给50μg/d,有缺乏表现者应补充到100μg/d,所以每日口服5mg,足以满足需要。 (3)维生素E:缺乏时引起溶血性贫血,早产儿多在生后6-10周起病。l岁以内小儿维生素E需要量为5IU/d(1IU=1mg)。由于大剂量维生素E有毒性作用,故主张剂量不宜过大,预防剂量10-15IU/d,治疗剂量不超过25IU/d。母乳中维生素E含量较高,初乳中α生育酚为10.8mg/L,成熟乳中7.5mg儿,鲜牛乳中只有0.4mg/L,因此生后2周内的母乳对预防维生素E缺乏起一定作用。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1)早产儿出生后可稍延迟结扎脐带:如延迟1 1/2min,可增加红细胞量25%。 (2)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蛋白质最适合婴儿的需要和代谢,又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E。 (3)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时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的缺乏,而且血浆蛋白的高低与血红蛋白浓度有一定关系。因此预防早产儿贫血要供给足够蛋白质。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