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胎盘早剥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lacental abruption
拚音 TAIPANZAOBO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产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乃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中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47—1:217,发病率的高低与产后是否检查胎盘有关,轻型病例易于漏诊。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层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如剥离面小,血浆很快凝固,临床可无症状。产后检查胎盘时,可见暗红色血块粘附于胎盘母体面上,取去血块留有压迹。如胎盘剥离面大,破裂的血管继续出血,则形成胎盘后血肿使剥离面不断扩大。当出血逐渐增多时,可冲开胎盘边缘,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向子宫颈口外流,是为显性剥离或出血。若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或因胎头已固定,使胎盘后血液不能外流而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即为隐性剥离或内出血。当内出血过多时,血液仍可冲开胎盘边缘,向宫颈口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胎盘后积血可侵入子宫肌层,使肌纤维分离、断裂、变性,甚至浸润子宫浆膜层而子宫表面出现紫色淤斑,尤其在胎盘附着处特别显著,称为子宫胎盘卒中(uteroplacental apoplexy)。有时,血液穿破羊膜进入羊水,使羊水变成血性。重型胎盘早剥常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能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内,激活凝血系统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随胎盘早剥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加剧。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胎盘早剥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血管病变:并发重度妊高征、合并慢性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疾病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变的孕妇,共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由于底蜕膜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入底蜕膜层形成血肿,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②外伤:如腹部受撞击、摔伤、压伤、或行外例转术纠正胎位,均可造成胎盘早剥。③脐带因素:如脐带过短或因缠绕胎体而相对过短,在分娩过程中当胎先露随宫缩下降时,脐带受到过度牵拉可致胎盘早剥。④宫腔内压骤减:如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或羊水过多,破膜时羊水骤然大量涌出,使子官内压急剧下降,子宫突然收缩,使胎盘从子宫壁剥离。⑤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孕妇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后长时间仰卧,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阻碍静脉血的回流,使子宫静脉压突然增高,传至绒毛间隙导致蜕膜层静脉充血怒张、破裂而引起部分或全部胎盘剥离。
病史
症状 因胎盘早剥后出血情况不同,患者的全身与局部表现乃有轻重之别。轻型者,多见于分娩期,一般胎盘剥离面不超过1/3。常以外出血为主,伴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腹部检查见子宫软、无压痛或轻度局限性压痛、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胎位、胎心音清楚。如已临产,宫缩有间歇;重型者,胎盘剥离面超过1/3,以隐性出血为主,多见于重度妊高征。常突发持续性腹痛,腹痛程度与胎盘剥离面积及胎盘后积血量成正比。剧痛及失血可致休克。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符。腹部检查可见子宫比妊娠月份大、硬如板、压痛明显,但如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则子宫压痛多不明显。胎位扪不清、胎心听不清。胎盘剥离面积超过1/2时,胎儿多因缺氧而死亡。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重型胎盘早剥根据临床检查即可确诊。可疑病例应作B型超声检查以视胎盘与子宫壁间是否有液性暗区,绒毛板是否向羊膜腔凸出。应与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相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至于终止妊娠的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母儿的预后与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密切相关。重型胎盘早剥尤其是初产妇,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分娩者,不论胎儿是否存活均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及时行剖宫产术。如患者—般情况较好,以外出血为主,已临产且宫口已扩大,估计短时间内可从阴道分娩者,先行人工破膜,使羊水徐徐流出以缩减子宫容积,压迫胎盘使之不再继续剥离,并可促进宫缩,加速产程。破膜后用腹带裹腹,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体压痛、阴道出血及胎心音。必要时,可静脉滴注缩宫素加速分娩。如破膜后产程无进展或产妇情况恶化,均应改行刮宫产术结束分娩,慎防产后出血。术中如发现子宫胎盘卒中,应用大量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若子宫不收缩,出血多或血液不凝,应在输入新鲜血的同时作子宫切除术。
产后或术后应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贫血。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有关茯苓的真伪
 师承制创造不了复兴中医的神话
 应对当前感冒发热的实用方
 龙齿丸(《圣济总录》卷十五)
 托里散(《卫济宝书》卷下)
 炼法入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