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乳痈(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mastitis(TCM)
拚音 RUYONG(ZHONGYI)
别名 妒乳、乳毒、乳风、吹乳,西医:急性乳腺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表现的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乳痈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而化热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多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微红或皮肤不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红肿疼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3.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4.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乳疽:为乳房深部结块,疼痛较轻,皮色不变,即使酿脓,皮色亦不变,应指不显,酿脓、破溃及愈合均较缓慢。
2.粉刺性乳痈: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先在乳晕部出现肿块,乳头中常有粉渣样物排出,急性发作时红肿热痛,溃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物质。
3.乳痨:初起乳房内结块如梅李,不痛不痒,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破溃后流脓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不易收敛,多形成瘘管,病程缓慢,以年月计。
4.乳发:发病较快,乳房部红肿热痛,范围较大,溃后皮肉腐烂坏死,甚至热毒内攻,病情较乳痈重笃。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初期:乳房肿块胀痛,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疏肝清热、通乳消痈。瓜牛蒡汤加银花连翘蚤休橘叶等。
2.酿脓期,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皮肤焮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鸡啄样痛,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肿块按之应指,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解毒透脓:瓜篓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3.溃脓期:脓肿破溃,流出黄白脓液或乳汁,肿痛渐消,舌淡红,苔薄黄,脉略数。扶正托毒。四妙汤加皂刺赤芍川芎、公英等。
中药
针灸 体针疗法:选列缺、肩井、膻中。足三里、血海、期门等穴,用泻法。
挑治疗法:用三棱针在背部肩呷区数个淡红色反应点处进行挑刺,深度约1.5mm左右,挑刺后挤出少量血液。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外治及其他治疗:
1.箍围疗法:病变各期均可用如意金黄散加凡士林和温开水调敷。
2.热敷疗法:病初用芒硝20g溶于100ml温开水中,以厚纱布蘸药液热敷患处。亦可用仙人掌去刺切片,偎热或捣烂敷患处。
3.敷贴疗法:取新鲜蒲公英野菊花、芙蓉花叶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4.药膏疗法: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患处。
5.切开疗法:成脓后宜及时切开排脓,并注意切开方向的选择。
6.引流疗法:溃脓后,用九一丹和生肌散油纱条置脓腔内引流。
7.按摩疗法:乳痈初期郁乳明显者,可行乳房按摩,先用热毛巾热敷乳房片刻,局部涂石蜡油后,从乳房基底部向乳头方向按压。
8,塞鼻疗法:公丁香研未,用纱布包成花生米大小,塞入患侧鼻孔。
9.捏脊疗法:病初可在第3至第7胸椎棘突下旁1.5寸处进行捏脊疗法,以皮肤充血为度。
10.配合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乳痈之名出《肘后备急方》:"妇女乳痈妬肿,削柳根皮,熟捣,熨之。"
相关文章
 关于“月经与满月”的疑问?
 干漆散(《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对称性进行性红斑角化病
 20.暑温兼泄泻
 蜈蚣的临床配伍应用
 孩子踢被子出虚汗可怕吗?儿童生长发育系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