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急性乳腺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mastitis
拚音 JIXINGRUXIANYAN
别名 中医:乳,外吹乳痈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皮及皮下感染,外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绝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的妇女。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系由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可为链球菌。正常妇女哺乳期乳腺腺管高度扩张,分泌大量乳汁并通过乳头排出。若乳头有擦伤、皲裂,细菌可直接由乳头破口侵入,腺管内瘀积的乳汁则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大量繁殖;另外也有少数妇女因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经血行播散,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本病一般仅单侧发生,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乳腺肿胀、触痛,甚至形成脓肿,或出现脓毒血症。 乳汁淤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淤积乳汁的分解产物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乳汁淤积的原因有:①乳头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②乳汁过多,哺乳时乳汁未完全吸空。③乳管阻塞,影响排乳。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少见。
中医病因 乳痈的发病原因,多由乳母乳头畸型、内陷、难以哺乳或乳汁多而乳地难以吸空,造成乳汁瘀积,败乳蓄积酿脓;另外哺乳期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肝失疏泄条达,使乳汁排出不畅或饮食不节,阳明积热,致经络阻塞,邪热蕴结为脓;也可由于乳头破溃,感染邪毒,入里化热,肉腐成脓。
季节
地区
人群 初产妇多见,多发生于产后的2~6周。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围产期对产妇乳腺护理的重视,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发病机理 致病菌自乳头肢损或皲裂处侵入乳管和腺小叶,也可沿淋巴管蔓延至腺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织炎
中医病机 正常的乳房居胸前左右,主要为肝、肾二经的循行部位,并通过肝胃二经来接受脏腑气血的濡养。妇人妊娠以后,血聚养胎,双乳亦膨隆丰满,但并不排出乳汁;一旦分娩以后,乳房则受肝胃之气,聚全身之血及水谷精微化生乳汁;再受肝气的疏泄,调节其盈虚,为哺育婴儿提供最为天然合理的营养物。一旦肝胃二经及其他脏腑功能失常,或感受邪毒入里化热,或乳汁失其流泄,瘀而化热,即发为痈肿。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的主证为乳房的红肿胀痛,或成脓破溃,同时发热寒战。应认真辨其热势消长,并及时观察有无成脓,随证用药。
1.瘀乳证
主证:乳房肿痛,皮肤微红,排乳不畅,恶寒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乳汁瘀积在里,久而化热,经脉不通,故致乳房胀痛、乳汁不畅;瘀乳化热之初,正邪交争,故见恶寒发热。舌脉均为郁热在里之征。
2.成脓证
主证:乳房胀痛剧烈,皮肤焮红,结块渐大,跳痛拒按,高热难去,口干而渴,或烦燥汗出,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分析:热久蒸乳成脓,难以排出,里热炽盛,故见乳房胀痛加剧,跳痛拒按;热扰心神,灼烁津液,故见心烦口渴。舌脉均主里热脓成之征。
3.溃脓证
主征:乳房肿胀疼痛,热势可稍减,乳房破溃流脓,脓液粘稠,并可自乳头流出脓汁样乳汁,脓出后破口渐愈。若破溃后,脓液排出不畅,或脓汁稀薄,疮口经久难愈,亦可再现高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略数或沉缓无力。
分析:热久肉腐成脓,脓出而热散痛减。如气血尚足,则能生肌长肉,破口渐愈;如气血消烁太过,正气不足,则排脓不畅,创口经久难愈。若复感邪素入里,加之余邪未尽,正邪交争,可复发高热。
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
1.患者多数是哺乳期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伴排乳不畅。脓肿形成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波动感。
3.患侧腋下常有淋巴结肿大伴疼痛。
4.全身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增加。
西医诊断依据 哺乳期妇女,在产后一个月左右出现乳房肿块,伴有疼痛、压痛和发热,就应考虑急性乳房炎的可能。有脓肿形成时,局部可发现波动。表浅脓肿常向外溃破,或穿破乳管而自乳头流出脓液。深部脓肿不易发现波动,可通过穿刺抽得脓液得以确诊。
发病
病史 多有产后乳汁分泌不畅、瘀乳、乳头皲裂、破损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的病史。
症状
体征 1.发热寒战:多于初起即可发生,或先寒战,继之发热,体温38.5℃以上,甚至可达39℃。白细胞可明显增高。2.乳腺肿胀、疼痛:出现界限不清的肿块,局部皮肤充血发红或不变色,乳汁瘀积或排出不畅。触诊表面皮肤发热,疼痛加重。并可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3.脓肿形成:肿块疼痛加剧,触诊可有波动感。脓肿可为一个或数个,部位深浅不同,脓肿破溃后脓液可由破溃处或乳头挑出。少数病人可形成脓瘘、乳瘘,溃口经久不愈。
病人感乳房肿胀疼痛,患处出现硬块,并有压痛,表面皮肤红热,同时可有发热等全身表现。如炎症继续发展,上述征象加重,疼痛呈搏动性,压痛更加严重,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病人有寒战、高热、脉搏增快,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炎症局限后组织坏死液化,常在数日内形成脓肿。深部脓肿也可穿向乳房与胸肌之间的疏松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B超探查:乳腺体积明显增大,回声增强。如有脓肿形成,可见一个到数个局限性液性暗区。
实验室诊断
血液 末稍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其中中性细胞比值大量增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产褥感染:可有高热、寒战,恶露异常及腹痛。但无乳腺局部表现。
2.单纯乳腺充胀;一般发生于产后2~5天,属泌乳前的静脉与淋巴液充盈所致。乳房局部也有轻度发热或触痛,但经过冷敷及哺乳可很快消退、体温一般低于37.5℃。
中医类证鉴别 另有痈发于妊娠期者,较少见,称“内吹乳痈”,不属本病。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或疮口愈合,血象恢复正常。
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给予适当大量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如果脓肿形成较重,则须手术切开引流排脓。
1.一般治疗:炎症初期可不必停止哺乳,这样可以加快乳汁排空,防止乳汁瘀积。如乳汁瘀积过多,可用吸乳器具抽吸排空。如已有脓肿形成,应停止哺乳。可用5%硫酸镁湿敷,并嘱患者向患侧卧位。2 抗生素的应用:给予全身足量的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肌肉注射;或青霉素800万U,每日一次静脉点滴。如青霉素过敏,可给予红霉素或交沙霉素口服。并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根据病情亦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菌必治等。3.手术切开引流:已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将脓液排出,较小的脓肿可用穿刺排脓的方法,并向脓腔推注抗生素治疗。较大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口要充分,自乳晕向外做放射状切开。(避免切开乳晕或损伤乳腺管)并置橡皮胶条引流。如脓肿较深,则应于乳腺下缘做弧形切开。但切勿伤及乳腺管。
急性乳腺炎在未形成脓肿之前,采用下列措施常可使炎症消散:①患乳暂停哺乳,清洗乳头,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勿使淤积。②局部热敷,每次半小时,每日3一4次,局部水肿明显者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③在炎性肿块四周注射抗生素,可将100万U青霉素溶于20ml生理盐水,或加0.5%普鲁卡因溶液20一30ml,必要时每6h重复注射一次。一旦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以免乳腺组织破坏过多,或形成多房性脓肿。切开时要防止损伤或切断较大乳管,选波动或压痛最明显处沿乳管方向作放射形切口,较大的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则在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切开后发生乳瘘,应终止哺乳,终止乳汁分泌的方法有:①己烯雌酚6mg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d。②炒麦芽60g,用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3d。③芒硝100g,捣成粉末,用布包后敷于两侧乳房,湿透更换。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为大法,并宜内外治法相合,如溃脓后期,破口难封,脓汁清稀,则宜大补气血,托毒生肌。本病治法,当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为主。此外,瘀乳证还当注意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止痛。溃脓证应当根据病情托毒排脓以祛邪,大补气血以扶正。采取内外治法相结合。
一、辨证选方
1.瘀乳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散瘀止痛。
(1)内治法:瓜蒌牛蒡汤加味。瓜蒌仁20g,牛蒡子20g,花粉15g,黄芩15g,陈皮15g,生栀子15g,连翘15g,皂角刺15g,银花15g,生甘草15g,青皮15g,柴胡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热重者可加生石膏20g;如仍哺乳,加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如回乳,加焦山楂、焦麦芽各20g;如恶露较多加当归尾5g,坤草20g。
(2)外治法:水调散外敷。即以黄柏,锻石膏等份,研成细面,用凉开水调为糊状,敷于乳房红肿硬节表面。再敷以纱布或油纸,待药物干结除去,再重新敷药。每日可数次。
2.成脓证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排脓。
(1)内治法:用透脓散加味。当归20g,生黄芪50g,炒穿山甲15g,川芎15g,皂角刺15g,连翘15g,金银花15g。如有跳痛者加公英20g。
(2)外治法:脓肿形成,宜切开排脓,脓肿小而深者,可用针穿刺抽出脓汁,然后外敷金黄膏或油调膏。
3.溃脓证
治法:托疮生肌,大补气血。
(1)内治法:八珍汤加味。熟地15g,川芎15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党参15g,茯苓15g,炙甘草15g。邪毒未尽者可加双花、连翘各15g;若排脓不畅,疮口不收可加黄芪50g以补益正气、托毒外出。
(2)外治法:以九一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外敷以生肌收口。
二、专方验方
1.鲜马齿苋外敷;采鲜马齿苋,以水洗净,捣成糊状,敷于乳房红肿局部。有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乳痈初起者。
2.抽调膏外敷:(黄柏、煅石膏等量,研极细面,用香油凋匀)有清热解毒,托里排脓,适用于乳痈成脓期,也可用于溃脓后创口外敷。
中药 1.清热化毒丸: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一切疮疡肿毒。每次1~2丸,每日3次口服。对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明显者疗效显著。
2、犀黄丸:清热解毒,散结止痛。阴证及阳证均可应用,用于乳痈热毒炽盛,或出现邪毒内陷者。1次3g,1日2次口服。
3.十全大补丸:大补气血。适用乳痈溃脓期,身体羸弱,溃口流脓清稀,经久不愈者。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针灸 ①取穴:厥阳俞(第4 胸椎棘突旁开1.5寸)。②针法:先以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另手检查肿胀乳腺,如患侧乳腺压痛消失,即取穴正确。捻转进外(注意应斜刺,防止气胸发生),得气后患侧乳腺压病可消失。并留针30分钟。
推拿按摩 按摩疏导法:残乳瘀积,乳房肿块痛甚者可用双手大鱼际及手指指腹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然后提拉乳头,轻柔乳晕排出残乳。如此反复使积乳排空。解除腺管充胀、水肿。适用于乳痈初起。操作时切勿乱挤乱压,防止炎症扩散。
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思路与方案:
一、抗炎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内服
急性乳腺炎系由于感染致病菌所致,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及外科手术切开排脓为主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耐药菌种的增加,细菌对许多抗生素已不敏感。临床疗效当然受到影响,此时如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药理证明,黄连、黄柏、双花,连翘,薏苡仁等中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临床上治疗急性乳腺炎,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西药可根据细菌的敏感程度选择抗生素,中药常用方剂,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仁汤等,补充及增强了某些抗生素的疗效。且很少有毒性反应。
二、抗炎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外敷
外敷中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的局部,起到抑制病原体,减轻乳腺局部充血,水肿的作用,较之单纯使用抗菌素优越。常用于外敷的中药如大黄、黄柏、芒硝、煅石膏或鲜马齿苋。鲜荷叶、鲜紫花地丁等。一般采用将药物研粉加水调糊或鲜药捣糊,再直接敷于乳腺息处。
护理
康复
预防 保持乳房区皮肤清洁和避免乳汁淤积是预防急性乳房炎的有效措施。妊娠妇女经常用温水和肥皂水擦洗乳头和乳晕,促使乳头皮肤变韧,增强局部抵抗力。有乳头皲裂者及时治疗,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提拉予以矫正。哺乳期妇女要多饮汤水,防止乳汁过稠而致乳凝块阻塞乳管,养成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用吸乳器或按摩帮助排出乳汁。
历史考证 《外科精义》所谓: “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炙煿所酿,以致厥阳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热沸腾,故热盛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失此不治,必成痈”。
相关文章
 角膜营养不良
 有人能说说为什么女子不好练站桩么?
 中国人的长生绝学: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跪求8月幼儿发烧该如何护理
 小金丹(《素问·刺法论》)
 皮下留针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