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下颌骨骨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mandible
拚音 XIAHEGU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口腔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发生于下颌骨的骨折称为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好发于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和髁状突颈部等处。下颌骨在受外力打击时,除受力部位发生骨折外,也可因力的传导发生其他部位的间接骨折,如额部正中骨折时,可同时发生髁状突颈部的间接骨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受外力打击引起。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下颌骨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也是面部面积较大,最易受到外力打击的部位。其形似马蹄,在解剖结构上存在薄弱区域,如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和髁状突颈部等处,下颌骨骨折也好发于这些部位。下颌骨有两组强大的咀嚼肌附着,即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发生骨折时,骨折片移位除受外力大小和方向影响外,主要与这些肌群的牵引方向有关。下颌骨在受外力打击时,除受力部位发生骨折外,也可因力的传导发生其他部位的间接骨折,如额部正中骨折时,可同时发生髁状突颈部的间接骨折。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诊断主要根据外伤史、症状和检查。X线摄片,特别是曲面体层摄片更有助于骨折的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下颌骨骨折除有面部肿胀、疼痛和下颌运动功能障碍等一般骨折症状外,尚有以下特点:①骨折片移位和咬合关系错乱:骨折后出于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失去平衡,各自按其肌肉牵引方向,将所附丽的骨折片牵拉移位。临床上则表现为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关系错乱。如下颌角骨折,前骨折段因受降颌肌群牵引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受嚼肌和颞肌牵引向上移位,翼内肌牵引向内移位。双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时,髁状突因翼外肌牵引向前内方移位,升支对因升颌肌群牵拉向上,发生后牙的早期接触,前牙开HE的现象。②牙龈撕裂、出血:绝大多数下颅骨骨折累及牙槽突、牙龈和口腔粘膜被撕裂出血,并可形成口血肿,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③下唇麻木:下齿槽神如有损伤,可致患侧下唇麻木。①功能障碍:骨折片移位、口咽粘膜水肿、口底肿胀和血肿等均可影响呼吸、咀嚼、吞咽和张口功能。下颌骨颏部双骨折或粉碎骨折,由于骨折片被牵引向下后方移位。可发生舌后坠而致呼吸困难。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骨折早期可用手法复位,比较复杂的骨折,或已有纤维性愈合,手法复位不满意者,则需作颌问弹性牵引复位,陈旧性骨折需作切开复位。复位的标准是正常咬合关系的恢复。并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利用稳定的上颌骨作颌间结扎固定。常用方法有眼孔法、连续多环结扎法和牙弓夹板等,近年来采用塑料贴片粘合固定法,不但方法简便,效果也更好。切开复位者可同时作骨间内固定。髁状突颈部骨折如有郃,在作颌间弹性牵引同时需将后牙垫高,一般固定时间为4周左右,髁状突部骨折固定时间应缩短为2-3周,摘除固定后应鼓励患者作张口训练,颏部双侧骨折或粉碎骨折者,应密切注意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应作气管切开。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举行理事会 析中医市场走
 肝经火旺[盛]证
 走出认识误区提倡母乳喂养
 太阳救逆法第四
 阴虚淋证
 石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