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rticosteroid glaucoma
|
拚音 |
PIZHILEIGUCHUNXINGQINGGUANG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因局部或全身长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继发性引起眼压升高,进而导致视神经乳头凹陷和视野缺损的一种开角型青光眼,称为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因局部或全身长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继发引起。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用类固醇后引起眼压升高的原理尚不十分明确,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激素能使小梁细胞内溶酶体膜坚化,阻止溶酶体酶的释放,正常时溶酶体酶能使小梁Schlemm管系统内的氨基葡聚糖(glucos aminglycans)解聚。该酶的释放受到阻抑时氨基葡聚糖就堆积在小梁Schlemm管系统内,使房水外流的阻力增高,眼压上升。
另一种学说则认为激素能抑制小梁内皮的吞噬功能,一些组织的残屑不能被及时清除而堆积在小梁肉,使房水出路发生阻塞致眼压升高。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持续应用类固醇的病史对确诊本病有重要价值。一些病人仅仅由于某种轻微的眼外病如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脸缘炎等长期滴用类固醇或混有类固醇的抗生素而得病的。
|
症状 |
|
体征 |
类固醇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本相同,患眼房角开放,眼压升高,房水流出易度(C值)减低,视乳头凹陷,视野损害。除少数病人在开始时有视力模糊、虹视(由于眼压升高,角膜水肿)等感觉外,大多数患者都缺乏足以引起誓觉的症状,直到视野有明显缺损后或因其他情况而作眼部检查时才被发现。婴儿时期患类固醇性青光眼,也可出现畏光,流泪眼球增大,角膜混浊,后弹力膜破裂等类似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治疗,首先应停止使用类固醇。如病程不长,停药后眼压可自行逐渐下降,或通过一个阶段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降至正常。有部分病人的高眼压不易用药物控制,视功能不断恶化,则需及早行滤过性手术。没有明确指征而滥用类固醇或类固醇抗生素复合制剂的不良倾向应予克服。必须用类固醇时,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测量眼压、观察眼底,以便及时发现眼压升高的迹象,调整激素用量或改用其他药物。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