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心源性肝硬化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ardiogenic cirrhosis
拚音 XINYUANXINGGANYINGHUA
别名 淤血性肝硬化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心源性肝硬化又称淤血性肝硬化,系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覆发作或缩窄性心包炎等引起的肝淤血、坏死及结缔组织增生所致的肝硬化。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心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主要见于: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在引起心源性肝硬化的心脏疾病中居首位,其中以右房室瓣狭窄最多见,其次为右房室瓣关闭不全和左房室瓣病变。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心源性肝硬化者约占4%—12%。②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无论是结核性抑或是化脓性者均可致心源性肝硬化。③其他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肺源性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均可致心源性肝硬化。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反覆而持久的心力衰竭、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高压,肝脏因而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纤维化,并逐渐扩展与汇管区的结缔组织相联合。同时因心输出量的持续减少,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进一步加重上述病变,且使小叶周围肝细胞发生缺氧性变性坏死及瘢痕性纤维增生。此外,肝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对有害物质敏感性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胃肠道广泛淤血,易于并发某些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并从门静脉血流侵入肝脏而引起损害作用,在心源性肝硬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不良作用均是不可忽视的。如基本疾病能在短时期内缓解,肝淤血消失,肝实质病变即可逆转。随着充血性心力衰竭发作次数的增加,肝内淤血、缺氧程度的加剧,一般认为持续6个月以上时,纤维便向邻近肝小叶伸展,分隔原来的小叶而加以包围,形成假小叶,最后形成心源性肝硬化。
中医病机
病理 心源性肝硬化后期,肝脏通常缩小变硬,重量减轻,表面呈细颗粒状,边缘尖锐。肝包膜轻度增厚并常有周围炎症,外观呈结霜样,称为糖衣肝。肝切面淤血,可呈现深棕色或紫色与淡黄色斑点相互混杂,形如豆蔻,故在病理学上又称豆蔻肝。组织病理学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显著淤血扩大,伴有出血,中央静脉壁增厚;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萎缩;中央静脉及肝窦周围纤维化,并向汇管区伸延扩展,与邻近的中央静脉周围的纤维组织彼此联结,形成反常小叶(reversed lobulation),此乃为心源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原有心脏疾病和持续体循环淤血的病史、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损害的证据可以作出本病之诊断,但需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Budd-Chiari综合征鉴别。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类型肝硬化基本相同,伴有原有心脏疾病的表现。在心源性肝硬化早期,肝脏有淤血性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有肝细胞明显受损时,可出现轻至中度黄疸。本病可有腹水出现,但并非本病的可靠体征,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慢性右心衰竭和缩窄性心包炎时,在心源性肝硬化形成前即可出现。故仅在利尿和强心甙治疗后,心力衰竭的其他症状得到控制而唯独腹水不见减退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门静脉高压症不如其他肝硬化明显,脾脏可有肿大,但腹壁静脉曲张、巨脾和食管静脉曲张比较少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积极治疗和控制心力衰竭,尽量减轻肝淤血程度,缩短肝淤血时间,采取多种护肝治疗,避免应用损肝药和禁酒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本病治疗以针对原有心脏病为主,辅以一般支持及对症疗法。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口糜
 玉粉丹(《卫生总微》卷十六)
 可怜的孩子!
 阿里红(落叶松荣、苦白蹄、药用层孔)
 脚部经络不通还是怎么的?
 人参顺气散(《外科精要》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