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水轮头风痰火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head wind and phlegm-fire in water orbiculus
拚音 SHUILUNTOUFENGTANHUO
别名 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鸪眼凝睛,西医:急、慢性充血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球炎,内眼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水轮头风痰火证的发生,不外风、痰、火导致气血失调,气机被遏目,玄府闭塞而成;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水轮头风痰火证的发生,不外风、痰、火导致气血失调,气机被遏目,玄府闭塞而成;或脾气偏旺,痰火上升,清窍被扰;或素有痰疾之人,内蕴肝火,痰火博结,上壅头目;或有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津液被灼、煎熬成痰、痰浊内阻、气机失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头眼肿痛连及眶骨和鼻根,甚者如劈如脱,瞳孔散大,展缩失灵,内呈淡绿色,视力急骤下降,恶心呕吐,眼球坚硬如石,视灯观光有虹视彩环。胞睑微肿,白睛赤红,伴有发热恶寒,口干苫,脉弦数或滑数,舌赤苔黄。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疏风清热,养血平肝,解郁化痰。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薄荷6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夏枯草20克。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化火成痰者。
(2) 温胆汤五苓散加减: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壳10
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本方适用于湿热搏结痰火之证。
(3)羊角散加减:羚角粉0.6克(冲)、茯神20克、车前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
6克、赤芍10克、蔓荆子10克、板子10克、枳壳10克、钩藤10克、天麻10克、牛膝10克。本方适用于肝火上升,内引痰火者。
(4)清震汤加减:升麻10克、赤芍10克、荆芥10克、葛根15克、薄荷5克、茯苓10
克、苍术10克。本方适用于火盛生风,风火交炽痰火证。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微温,分2次服,每日1剂。若服药呕吐者,加生汁或针刺神门、内关等穴。
2.加减变化:瞳神散大者加五味子10克、枸杞10克、山萸肉10克:眼球坚硬如石
者加车前子、石斛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生姜各10克;颠顶痛者加羌活、川芎白芷各10克;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者加大黄玄明粉各10克;尿赤者加白茅根20克、木通10克、灯芯3克;白睛混赤加川牛膝15克、赤芍10克、桑白皮20克;瞳神内有淡黄色脓汁者加二花20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0克;头晕者加钩藤20克、杭菊花10克、珍珠母30克。
(二)外治法
外点药物;本证之特点是眼内压增高,瞳神散大。应尽早点滴缩瞳神药。用法是以1%槟榔眼药水,每半小时滴眼1次,待症情减轻后,每2小时滴1次,如果眼压不能下降,可改用1%毛果云香碱滴眼液,每日3~5次,也可用0.5%噻吗心安眼药水。
(三)饮食疗法:
(1)秋梨白汁:秋梨一个,去皮核;白莲藕200克,洗净切碎,用干净纱布绞汁,代茶饮之。或将以上食物用水煎之加入少许冰糖饮之。有清热化痰作用。
(2)杏仁粥:杏仁20个(去皮尖),白米50克,用常法煮米,将熟放入杏仁,粥可
食,也可放入少量白糖。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眼科的重证急证,贵在早诊断,早治疗,不可延误病情,否则造成终生憾事。然而,风、痰、火致病于人,症状不一,治法也异。风有内风外风之别;痰有湿痰热痰之分;火有肝火、心火不同。处方用药,因证而施。外风宜疏,菊花、薄荷、内风宜熄,钩藤、天麻;湿痰宣燥,南星、半夏;热痰宜清,贝母前胡,心火宜降,黄连竹叶;肝火宜泻,龙胆草、栀子。
(二)证有虚实,治分攻补。标本缓急各有先后,标急先治标,佐以扶正固本。白睛混赤头痛眼胀,恶心呕吐,宜先攻痰清火治标,即予吴茱萸汤3~5剂;若瞳神内有淡色脓液,或眼球赤肿高突,先予大承气汤加川芎、丹参仁、野菊花、穿山甲,先行泻火解毒,攻下逐瘀 待症状缓和,则又宜扶正,或健脾,或益胃,或行气或养血,均应随证而治。反之风燥药,苦寒药长期使用,均可耗液损津。病至后期又宜滋水养肾。
(三)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时,总离不开脱水或利尿,以减少体内水液的潴留。遵循
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原则,在上药中加入利水祛湿药如车前子、萹蓄、大黄、二丑、木通等有一定作用。
(四)外点法与内治法应同时进行,特别是外滴药,对降低眼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决不可忽视。
中药
针灸 1.体针;取穴:睛明、球后、攒竹、足三里、风池、太阳、合谷、百会、上星、承泣。恶心呕吐者加神门、内关。眼球特别胀或眼压很高者加刺涌泉、行间;每次4~6穴,每日1次。症状特别明显者,每日可针2次。
2.耳针:取穴:眼、目1、目2、降压点、肝、肾。也可在上穴处用王不留行籽行
耳压法,或在耳后静脉处放血。
3.皮针:眼眶区。头皮针视区,或沿脊柱两例外,从心俞至肝俞处不断叩击,直至皮肤潮红。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方法降眼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男女服药论
 金匮钩玄 咳嗽 上课笔记
 云头片第四十七
 回天再造丸
 20080038窦性心动过缓案
 头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