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邪结肠腑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cumulation of evil in intestine
拚音 XIEJIECHANGFU
别名 西医: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主要见于湿温、伏暑等病中、后期,系湿热之邪郁蒸气分,阻滞下焦大肠所致。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主要见于湿温、伏暑等病中、后期,系湿热之邪郁蒸气分,阻滞下焦大肠所致。其湿重于热者,气机阻闭,腑气不通,表现以腹胀满、大便溏滞不爽为主;若热重于湿邪,兼挟宿食粘滞胃肠者,则以胸腹灼热,大便溏臭秽为主。病情属实、病位在肠腑。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少腹胀满而痞硬,大便不通,头晕胀,神识昏蒙,脘痞呕恶,或见胸腹灼热,大便溏臭不爽,色黄赤如酱,苔垢腻,或黄腻,脉濡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施治方法:
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宣清导浊汤:茯苓15克、猪苓15克、寒水石20克、晚蚕砂12克、皂荚子(去皮)10克。本方适宜于湿重热轻,肠腑湿郁气结之候。
(2)枳实导滞汤:枳实6克,生大黄(酒洗)5克、山楂l0克、槟榔5克、厚朴5克、黄连3克、神曲10克、连翘5克、紫草10克、木通3克,生甘草2克。本方适宜于湿热积滞相互胶结于胃肠之候。以上2方,水煎取汁250毫升,分2次服,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腹胀较甚,方(1)加厚朴12克、大腹皮10克;兼脘痞呕恶,方(1)
半夏6克、陈皮6克;见大便色绛紫者,方(2)加丹皮10克、地榆12克.白头
翁10克。
施治要点:
(一)本证腹胀满,乃湿热之邪滞结肠腑,阻滞气机所致,非燥屎搏结,一般无腹硬,和焦燥黄苔,故不可滥用承气汤苦寒攻逐。
(二)本证之大便酱溏臭移,乃湿热胶结肠道之特征,非一般胃肠挟有浊滞,又不同于燥屎内结之热结旁流,其借阳明为出路,方可使湿热积滞外排,故既不用涩滞之品,亦非一次攻下所能使病邪尽除,往往需连续通下,直至大便由溏转硬,湿热尽除为止。
(三)本证所用之剂,制剂宜轻,不可重剂猛投。临床上每有下后不久,热势复作,大便仍酱溏不爽者,宜须再行通下。
(四)临床要注意察看病者所下溏便之形色和多少,从而准确地处以清热化湿与兼行通下药物之比重;又本证虽重在气分,但亦暗伤血络,须伍以凉血解毒之品。
(五)本证大便出后,往往可有红疹,此为气、血二分之邪热向外适达之佳兆,不可误认为败证。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福州治疗糖尿病中医
 面油摩风膏(《兰室秘藏》卷下。)
 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四物汤我可以喝吗
 纵隔肿瘤
 白矾散(《圣惠》卷八十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