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大肠湿热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amp-heat in large intestine
拚音 DACHANGSHIRE
别名 中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道所致,为邪实之证,病位在大肠。因湿热毒邪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脂络受伤,气血瘀滞。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道所致,为邪实之证,病位在大肠。因湿热毒邪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脂络受伤,气血瘀滞,而出现痢疾、泄泻腹痛、痔疮等疾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腹痛,里急后重,下利粘液或便脓血:或暴注下泄,肛门灼热,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并见发热汗出,午后热盛,
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小便短赤,脉象滑数,舌苔黄腻。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芍药汤加味:芍药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大黄6克、银花15克、槟榔l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克、黄芩l0克、黄连6克、甘草6克、银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车前子10克。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基本方(1)加荆芥10克、防风6克、羌活10克;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芒硝10克(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6克;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每服6~9克,日三次;若痢下为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挟食滞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叶6克。
(二)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4.噤痢膏:牙皂6克、细辛27克、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12克。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12克、滑石30克、广木香15克、吴茱萸10克,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克,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三)灌肠疗法:
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常采用灌肠疗法。
1.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如能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2.锡类散l克、云南白药1克、生肌散l克、5%普鲁卡因5毫升,加入生理盐水100毫升中,加温后保留灌肠
。3.苦参100克,浓煎,每次用50毫升,加1%奴夫卡因5毫升,作保留灌肠。
4.白头翁60克,煎成药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肠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30克,捣汁,加温开水160毫升,作保留酒肠。治阿米巴痢疾。
6.10~15%野菊花煎剂100~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后可开始第二疗程。
(四)饮食疗法
(1)马齿绿豆汤:新鲜马齿苋120克(或干品60克)、绿豆60克,煎汤服食。每天1~2次,连服3天。二味合用对湿热泄泻、或热毒血痢,甚为有效。
(2)车前子饮: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煮粥,分二次温服300毫升。治泄泻。
(3)姜连散:生姜l20克,榨汁;黄连30克,锉末,文火烘炒加姜汁拌匀,以干为度。每服6克,绿茶清送下,每天3次。对湿热泄泻呕吐者大为适宜。
(4)石榴皮蜜膏:鲜石榴皮1000克(干品500克)、切碎,砂锅煎煮取汁两次,文火浓缩至稠粘时,加蜂蜜300毫升,搅匀至沸停火,冷后装瓶。每服10毫升,开水冲服,每日3次。
(5)白蜜马齿苋汁:鲜马齿苋1000克,温开水洗净榨汁,加白蜜30毫升,或白糖适量,一次服下,每日服2次。
(6)绿茶煎:绿茶100克,煮取浓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热饮,每日3次。或绿茶末12克,白痢以姜汤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症状消失后连服3日,以巩固疗效。
(7)苋粥:新鲜紫苋100克,去根洗净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2次,早晚服。此粥对于有急性菌痢、肠炎的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8)龙眼肉包鸦胆粉:鸦胆子亡10粒,研粉,以桂元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治阿米巴痢。此方适于饭后服,不宜久服。
施治要点:
(一)临床上之痢疾、泄泻均以本证为多,治疗当以祛邪。其新感属此证尤多,治疗以通因通用为要,忌用收涩止泻之品。痢疾患者应注意调气行血的运用,若下血较多应该重用行血之品,脓多者宜重用理气药;泄泻患者当使用湿热分清,其泻可止。但湿热泄泻容易耗伤气阴,年老体虚之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除治疗上须随证施方,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
(二)在治疗痢疾时,应始终顾护胃气。在治疗湿热痢的方药多系苦寒之品,不应长时十间大量使用这一类药物,以防伤胃气。
(三)若本证久而不愈,反复发作,表现正虚邪恋,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药物灌肠往往是临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矾牡蛎乌梅罂粟壳、五倍子等。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湿度37~38℃,开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肠1次。患者取侧卧位,臀高头低,慢速灌肠,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钟,再仰卧1小时以上。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发热恶寒身痛者加合谷、曲
池;暑热吐泻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食积者加巨阙;便粘腻,腥臭者,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强刺激。曲泽、委中、金津、玉液可点刺放血,天枢穴刺后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日治疗1次。
2.拔罐:在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
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痢疾患者按消化道传染病常规隔离消毒:
(1)每晨以3%的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洗床头柜、方凳一次。
(2)凡接触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做好消毒工作。
(3)每一病人应有自己的食具、便器,其排泄物、呕吐物、剩余食品均需消毒。
(4)工作人员接触病人时,须穿隔离衣,并消毒双手。
(5)同室病入不准互相接触,以防交叉感染。
(6)病室内应有防蝇设备。
(7)一切物品应固定使用,出院后要做终末消毒。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保幼化风丹(《古今医鉴》卷十三。)
 牡丹汤(《普济方》卷二八五)
 五行论
 癸巳年运气
 温中散(《症因脉治》卷一。)
 侯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