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fant vulvitis |
拚音 | YINGYOUERWAIYINYAN |
别名 | 中医:阴痒。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儿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婴幼儿外阴受到致病菌的感染而出现充血、水肿等改变,称为婴幼儿外阴炎。由于婴幼儿外生殖器发育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低,特别是当婴幼儿全身性抵抗力下降时,更易使致病菌侵入。婴幼儿外阴炎常与阴道炎同时存在,临床以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及尿道口、阴道口粘膜充血、水肿为其特征。急性期可造成小阴唇粘连,尿道口及阴道口被遮盖,仅在其上方或下方留一小孔,尿液由此排出。因此,有时会被误认为泌尿生殖器官畸形。 |
中医释名 | 临床以外阴红肿、瘙痒、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分泌物增多。 |
西医病因 | 因婴幼儿的外生殖器尚未发育,抗感染力差,婴幼儿有传统习惯穿开裆裤的,如不注意卫生易致炎症。阴道异物、急性全身性疾病后,抵抗力减退均易发生外阴炎,常与阴道炎并存。引起婴幼儿外阴炎的致病菌,主要为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少数外阴炎为阴道异物所引起。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由于婴幼儿体内缺乏雌激素,外阴皮下脂肪少,局部营养状态差。因而抵抗力弱,且由于大阴唇末发育成熟,阴蒂、阴道前庭、尿道口均暴露于外,常易受损伤,而有利于细菌的侵入,尤其在局部卫生不洁、阴道塞入异物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外阴的炎症。 |
中医病机 |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婴幼儿卫生不洁,或外阴部有损伤后,湿热之邪乘机侵入,蕴结于阴器,致使外阴痒痛难忍。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以外阴红肿、痒痛,或分泌物增多为其临床特征,多为湿热蕴结阴器所致。临证时应注意与婴幼儿外阴湿疹相鉴别,后者可见丘疹及红癍,并常遍及身体的其它部位。湿热蕴结主证:外阴红肿、痒痛,带下量多色黄,小便短赤,哭闹不安,或阴部粘连。分析:湿热之邪内侵,蕴结于阴器,故致外阴红肿痒痛或有粘连;湿浊秽液下注,则可见带下增多,色质异常;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故见小便短赤;湿热内扰、痒痛难忍,故小儿哭闹不安。 |
西医诊断标准 |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外阴痒痛,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口及尿道口粘膜充血、水肿或有小阴唇粘连。 2.实验室检查:取分泌物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查到致病菌;或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柯应夔.临床妇科学.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3~234.)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可有近期全身性疾病史或外阴不洁、阴道异物史。 |
症状 | 患儿哭闹不安,常用手搔抓外阴部。 |
体征 | 外阴红肿痒痛,有多量分泌物,可呈脓性。阴道前庭粘膜充血、水肿或小阴唇粘连,尿道口或阴道口被遮盖,尿流变细,自小阴唇间小孔流出。如为阴道异物造成的外阴阴道炎,可见阴道分泌物特多,且为血、脓性,有臭味。 |
体检 | 外阴红肿痒痛,有多量分泌物,可呈脓性。阴道前庭粘膜充血、水肿或小阴唇粘连,尿道口或阴道口被遮盖,尿流变细,自小阴唇间小孔流出。如为阴道异物造成的外阴阴道炎,可见阴道分泌物特多,且为血、脓性,有臭味。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可取外阴或阴道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或做分泌物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并注意除外滴虫或霉菌感染。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由于婴幼儿的阴道PH呈碱性,缺乏糖原,不适合霉菌及滴虫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婴幼儿的霉菌或滴虫性外阴炎极为少见,临床须鉴别时可做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 2.蛲虫性外阴炎:由肠道蛲虫通过粪便传至外阴、阴道而引起的外阴的炎症。其特点为外阴及肛门处奇痒,分泌物量多,呈稀薄的黄脓性。可通过粪便虫卵检查及肛门周围或外阴见到蛲虫以资鉴别。 3.幼女急性淋病: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难为其特征,检查时可见分泌物增多,前庭、尿道口、外阴部甚至肛周,出现红肿破溃,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参见“外阴炎”条。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婴幼儿外阴炎的治疗以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为主,同时可配合局部治疗。 1.一般疗法应注意婴幼儿外阴卫生,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同时可每日用1:1000O高锰酸钾液清洗外阴。 2.抗感染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口服或肌注,或直接选用广谱抗生素。3.局部用药于每日高锰酸钾坐裕后外涂抗生素软膏,如黄连素软膏等。对于小阴唇有粘连者,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手指向下、向外分离粘连,粘连牢固者,可用小蚊式钳自小孔处插入进行分离,分高粘连后,须每日用消毒凡士林软膏涂擦,防止再次粘连直至上皮正常为止。 |
中医治疗 | 本病在治疗上,当以清热化湿止痒为主,可内外结合治之。本病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宜采取内外合治的方法。 一、辨证选方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化湿止痒。方药:泻黄散加味。霍香、茯苓皮、炒黄柏、炒黄芩各6g,生石膏10g,山药、防风、焦山栀各4.5g,甘草3g。 二、专方验方 1.地丁10g,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各sg。每日1剂,水煎服。 2.苦参、黄柏各10g,荆芥、防风各sg。每日1剂,水煎服。 三、其它疗法 (-)熏洗法 1.黄柏20g,苦参、白鲜皮、蛇百草各15g,金银花、土茯苓各10g。煎场外洗,每日1次。 2.虎杖30g,土槿皮、苦参各20g。每日1 次,煎汤外洗。 (二)外搽法 1.黄柏、黄连各15g,冰片0.5g。共研细末,制成膏剂,高压消毒后外用,每日1次,外搽适量。 2.黄连、青黛、芒硝各15g,冰片 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次,涂搽外阴患部。 |
中药 | 1.紫草油:具有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之作用。主治痈疽溃疡等,可用于细菌感染所致的婴幼儿外阴炎。每1~2日涂药二次,适量摊子纱布上贴敷患处。 2.妇炎平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之功效。主治各种外阴炎、阴道炎,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外阴炎。每次药粉适量外涂,每日1~2次。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父母及其监护人应注意婴幼儿外阴卫生,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 |
历史考证 | 《景岳全书·妇人规》谓:“妇人阴痒,……微则痒,甚则痛,或为脓水淋漓,多由湿热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