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烂喉丹痧是温热疫毒经口鼻或皮肤伤口侵入,上冲咽喉,外窜肌肤所致。以发热,咽喉肿痛 |
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温热疫毒侵犯,自口鼻或皮肤伤口直入,上冲蕴结咽喉,腐败血肉,致咽喉血壅气滞,红肿 |
溃烂。起病之初,毒邪外伤肺卫肌表,熏灼肌肤血络,身发丹痧,常伴寒热咳嗽,舌如草莓 | |
;进而热毒弥漫,充斥周身,内犯气营,皮肤之疹由红变紫,高热不退,舌如杨莓;若热毒 | |
深陷心包或扰动肝风,则有神昏、惊厥之变。本病后期,毒热衰减,常有肺胃津伤。 | |
诊断要点:
|
好发于冬春季。以5-10岁儿童为多见。病前2周内有本病接触史。起病急,演变较快。 |
发热,或有恶寒,咽喉红肿疼痛而腐,重者可见烦躁、惊厥、嗜睡或昏迷。 | |
日后遍身出现猩红色细小密集皮疹,可融合成片,按之褪色,触之有细砂样感觉,1周后消 | |
褪,可有糠秕样脱屑甚或大片脱皮,面部充血潮红,唇周苍白(环口苍白圈),舌苔如杨莓 | |
(杨梅舌)。 | |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增至0.80以上。咽拭子培养A组链球菌阳性。 |
疾病辨析:
|
麻疹:初起有咳嗽、喷嚏、流涕、羞明、流泪等症,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有“麻疹粘膜斑” |
,皮疹多在发热3-4日出现,疹退脱屑后留有色素沉着,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 | |
淋巴细胞数目几乎相等,鼻、咽、眼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脱落上皮巨核细胞。 | |
风疹:以低热、咳嗽、全身皮疹、耳后和枕后脊核肿大为主要特征,皮疹1-2日消褪,无 | |
脱皮,无咽痛而腐,无杨莓样舌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现象。 | |
乳蛾:亦有发热,咽喉肿痛而腐,但无全身皮疹及面部充血潮红而唇周苍白,无杨莓样舌等 | |
症。 | |
白喉:咽喉肿红且出现白膜不易剥出,皮肤不出现弥漫性红色疹点,常有声嘶、音哑、呼吸 | |
困难等症。 | |
治疗方法:
|
风热疫毒证 |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恶寒,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口渴欲饮,皮肤潮红,唇周苍白,面部、 | |
胸部皮疹隐若可见,舌苔薄白或薄黄,或舌如草莓状,脉浮数。 |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透疹利咽。 | |
主方:普济消毒饮 | |
用法: | |
加减:咽痛较甚者,加土牛膝、射干;脊核肿痛,加夏枯草、紫花地丁;疹透不畅,加葛根 | |
、蝉蜕。 | |
气营两燔证 | |
证候: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遍布全身,色赤如丹,烦躁不宁 | |
,或便结溲赤,舌苔黄糙,舌质红绛如杨莓,脉数有力。 | |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 |
主方:凉营清气汤 | |
用法: | |
加减:壮热无汗,丹痧不透,加淡豆豉、浮萍;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皮疹紫黑,加紫 | |
草;咽痛腐烂,加土牛膝、青黛。 | |
热毒内陷证 | |
证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疹色紫红,或有斑色紫暗,舌绛脉数 | |
。 |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开窍。 | |
主方:清营汤 | |
用法:,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 |
加减:高热、抽搐,加山羊角、钩藤;热甚、出血,加仙鹤草、田三七等。 | |
肺胃阴虚证 | |
证候:疹褪而皮肤干燥脱屑或脱皮,精神疲乏,纳食减少,口干喜饮,咽喉干燥而痛,大便 | |
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
治法:滋养肺胃。 | |
主方:沙参麦冬汤 | |
用法: | |
加减:口干喜饮、咽喉燥痛,去桑叶,加芦根、玄参;疲乏、短气,加西洋参;纳食减少, | |
加山药、石斛;大便干燥,加火麻仁、柏子仁。 | |
其他疗法:
|
卧床休息,隔离治疗1周。 |
高热者,可针刺曲池、合谷;咽喉肿痛较甚者,可刺少商出血,并可服六神丸,亦可用锡类 | |
散吹入咽喉,还可用鲜土牛膝汁含漱。 | |
青霉素、红霉素等,可酌情选用。 | |
多饮水,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
单方验方: | |
★ 土牛膝、板蓝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 |
★ 野菊花30g,水煎服,每日2剂。 | |
评 介:
|
治愈:疹回热退,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
好转:疹回热减,其他症状改善。 | |
未愈:病情未能控制,或出现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