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
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
来源:《伤寒论》。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别名
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散、承气汤
处方来源
伤寒论》。
药物组成
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
加减
功效
推陈致新以和中。除热荡实,润燥软坚,甘平和缓。
主治
阳明腑实,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滑数。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误攻其表,胃气不和,谵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属实者;太阳病未解,但阴脉微者;伤寒13日,过经谵语,自下利,脉和,内实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太阳病3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中热,或口舌生疮。善食而瘦。热结旁流。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蛔厥(蛔虫性肠梗阻)《上海中医药》1966;2:62:王某,女,73岁。先患泄泻2天,日下数10次,经治泻止,继而腹胀,二便不通,腹痛,痛极汗出,烦躁不安,呕吐黄色稀水,先后吐出蛔虫4条,诊为蛔虫性肠梗阻,其时口唇干燥,腹胀如鼓,脉象沉细,舌苔黄厚,证属蛔厥。但正气不足,未宜猛下,以调胃承气汤和之。生大黄9g,玄明粉9g,生甘草3g。药后当天大便4次,粪色先黑后黄,中夹蛔虫7条,呕吐止,腹胀消,当晚讲牛奶少许,次日即进流质饮食。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消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②《医宗金鉴》:本方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yin于内,治以咸寒,火yin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消之咸寒,2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消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备注
小承气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调胃承气散(《医方大成》卷一)、承气汤(《外科发挥》卷六)。本方改为丸剂,名“调胃丸”(见《玉机微义》引《元戎》),又名“调胃承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
相关文章
 转贴:一个武术爱好者的领悟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怎么治疗啊
 求助:胸腺癌中医能治吗?
 赤芍药散(《普济方》卷二一一。)
 张仲景“经方”姜溢香
 泽泻散(《圣惠》卷二十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