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腿转筋
徐迪华医案:王某某,男,28岁,1958年1月4日初诊。自诉:3个月来小腿抽筋经常发作,轻工作轻发,重工作重发,休息后不发。发作后小腿酸痛数天不退。近4夜连续小腿抽筋,头昏少力,食欲正常。2年前有
钩虫病史,服2次驱虫药后,5次大便检查,末见虫卵。检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舌淡苔滑,脉软细。面色萎黄,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末触及。红血球325万,血色素60%。
处方:
芍药甘草汤60毫升,为2天量。
1月6日复诊:服药一剂,小腿抽筋减轻,2剂即停。再服原方100毫升,外添服
黄芪9克,
党参12克,
当归9克,服5剂。3个月后随访,小腿抽筋未发过。(中医杂志1959l<9)140)
按语:小腿转筋,即29条所谓“脚挛急”也,乃
芍药甘草汤之主证,由肝之阴血亏虚,筋脉挛急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有是方即获是效。诚信仲景之方,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二、不安腿
王明如医案:朱某某,女,45岁,1986年11月30日初诊。近4个月来两侧小腿有莫可名状的酸、麻、胀、似痛非痛之感,有时抽筋,有时有触电样感觉,静坐休息时反而加重,常须拍打,按捏稍能缓解。本院神经科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西药治疗无效而来余处求诊。两腿关节活动正常,按委中、承山穴有明显酸胀感。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纳谷不佳,坐立不安。舌淡红中裂,苔薄白,脉弦。此乃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以柔肝养血,缓急舒筋,处方:生
白芍60克,甘草5克,5剂。
服药以后诸证明显改善,夜已能安睡,胃纳好转,共服上药30剂痊愈。(浙江个医杂志1988;<6):273)
按语: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致四肢酸楚不适,或痛、或麻,或胀。作为缓急之剂,芍药用量宜大,一般无不良反应。
三、属脘痛(急性胃痉挛)
刘持年医案:朱某,男,17岁。胃院阵发性疼痛,近日加重,夜间尤甚,呈抽掣样发作,喜按,饮食无碍,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诊为急性胃痉挛。处方:白芍l 5克,甘草9克,3剂。
第1剂头煎服后痛减,3小时后煎渣再服,症状消失剂,痛止而末复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20)
按语:胃痛喜按,乃虚也;痛而抽掣,拘急也;以舌、脉之象,责之于肝也。故柔肝缓急,是为正治,当用芍药甘草汤。
四、腰冷痛
医案:范某某,男,60岁。因冬月担水,不慎摔倒,扭伤腰部,当时疼痛剧烈,行走不便,自觉右侧腰部有冷感。查局部无明显肿胀,但第三、四腰椎右侧有明显压痛,活动后右腰部痛甚,脉舌无变化。以芍药甘草
附子汤加
乳香l0克、
没药10克,水煎服。并以生
姜、
葱白共捣热敷患处,服完4剂痛止。(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1)‘14)
按语:年高体钝行不慎,冬月扭腰经络损,痛剧必用芍甘缓,腰冷还需附子温,更加
乳没止疼痛,活血温通一并斟。
五、偏
头痛 刘国普医案;陈某某,男,45岁,l974年6月29日诊。有
偏头痛史已五年余。近三月来,午后加剧抽掣疼痛,经颅骨摄片、脑电图、脑血流图及血脂等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先后服过川草茶调散、杞菊
地黄九、血府逐府汤等,均无显效。面潮红,心烦,耳呜,多梦,口干微苦,二便正常,舌尖边红、少昔,脉弦细略数。症属阴亏肝亢之候。处方:白芍45克,甘草12克。
6剂后,痛减,续服12剂,头痛完全消失。上年后随访末再发(浙江中医杂志l980;(2>:76)
按语:肝血不足,经脉失养,阳亢上扰而致头痛,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肝血不足之候也;面红、耳呜、口苦,
肝阳上亢之象也。用芍药甘草场养肝血而潜肝阳,头窍得养,不被邪扰,则头痛可愈。
六、鼠涅肿痛
刘渡舟医案:李某,男,25岁。右腿鼠溪部生一肿物,形如鸡卵,表面不红,用针管抽不出内容物。右腿拘紧,伸而不能直,强伸则剧烈疼痛,足跟不能着地,每到夜晚,小腿经常抽筋,痛苦不堪。脉弦细而数,舌红而少苔。脉证合参,可知本证属阴血不懦,筋脉失养所致。为疏: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3剂。
仅服I剂,筋不抽痛,夜得安睡。进2剂3剂,足跟即能着地。又服1剂,而诸症皆除。(《新编
伤寒论类方犯984:164—165)
按语:肿物缘于筋聚,筋聚因于挛急,挛急本于血虚也。及察舌脉,则肝血不足之象昭然若揭。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正切病本.故原方未动,只四投即愈。
七、面痛(三又神经痛)
陈汉雄医案:罗某某,女,54岁,1964年7月12日初诊。右侧面颊阵发性剧痛已3周,经某医院诊断为“
三叉神经痛”。近来发作次数更加频繁,每因吞咽或说话而引起剧痛,痛时闭目流泪,翘嘴咬牙,历10余秒钟可得暂停,旋止旋作,日渐精神萎靡,头晕目眩,食饮皆废,脉象缓大,舌上无苔,中见裂纹。投以养血祛风方(
四物汤加
细辛、
钩藤、姜虫等)2剂乏效,乃改用芍药甘草汤。
处方:芍药(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
诸症悉除,7个月未曾复发。(江西医药杂志1965;(7)
按语,足见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之功甚著。
八、寒痹(风湿性关节炎)
刘定西医案;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
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 (国医论坛19915(5>:17)
按语:本案寒痹,乃营卫不和,阴寒凝滞所致,故用调和营卫、温经止痛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钱潢云:“芍药酸收,敛汗液而固营阴;附子辛热,补真阳以强卫气;甘草扶植中州,调和营卫。所谓温经复阳之治也。”
九、
吐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
张德超医案:韩某某,男,40余岁。宿患消化性溃疡已4年,脘痛时轻时重,因饮食过急和郁怒致胃络受伤,吐血盈碗,脘痛.脉弦。证属胃络受伤,肝旺上逆。治宜柔肝缓急,护胃止血。处方:白芍15克,甘草9克,
白及30克,浓煎,频频缓服。
服1剂后,吐血减少。连服2剂,吐血全止,脘痛消失。(陕西新医药1979;<9):31)
按语:起于郁怒和饮食过急,肝气犯胃,胃络损伤而吐血,故用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以治本,加白及降逆止血以治标,标本同治,则气平而血止。
十、
呃逆 冯汉龙医案:一王姓老翁,呃逆连声,日夜不止,以致饮食减少,夜不能寐,连续三昼夜,深以为苦。日更数医,迭进
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赫汤,均未见显效;又以指甲放入烟管中吸之,即时顺止,少顷又发,再用则无效。先祖父诊其舌尖无苔,口干少津,脉弦细略数,阴虚之象已显。以脾土之阴受伤,致肝木上犯,上升无制,呃逆之所由作也。《医学启源》谓芍药“泻肝补脾胃”,成无已谓“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大阴之液,……此用阴和阳法也”。
白芍药30克,生甘草15克,煎汤频频服之。
尽剂而呃逆已止。因舌津末还,原方加鲜
石斛(先煎)15克进一剂,卒末复发。(浙江中医1989l<12);557)
按语:肝阴不足,木气亢盛,挟土气而上逆也,治宜酸泻肝补,伐肝益胃。治阴虚呃逆,法见东垣、丹溪书。
十一、强中
乔保均医案:王某,男,36岁,1964年4月15日诊。3个月前因与近邻不和,情志不遂,沉闷不乐,继之,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月来阳举不倒,房事后亦强而不衰,胀痛不堪,历经中医治疗未获显效。查见形体健壮,舌质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此乃肝郁化火,阴气耗损,阴愈虚而火愈旺,相火内蒸,气血不充所致。重投芍药甘草汤:
生甘草l50克,芍药90克,水煎凉服,每日1剂分3次服。
5剂后,阴茎胀痛明显减轻,且有软缩趋势,遂以上方减量用之,继服3剂而痊。(河南中医1989;(3>:31)
按语:本案肝郁不勃,损伤真阴,致使相火妄动而强中。治应遵《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之旨,用芍药甘草场酸甘化阴,滋降相火,则强中可愈。重剂而投,其效更佳。
十二、
肛裂 严其达医案:李某,女,32岁。大便干燥半月,5日前大便干燥更甚,便后肛门疼痛伴少量鲜血,以后每次便后均感肛门剧痛及有少量鲜血,其疼痛历经3小时方缓解。肛门检查:肛门后正中位有一梭形裂口,深及皮肤全层,色鲜红,牵拉裂口时有少许渗血并觉疼痛。诊断为急性肛裂,给芍药甘草汤:白芍50克,甘草l2克,水煎服。
次日大便软,肛门疼痛减轻,继进l剂,便软痛止,肛门裂口已愈合。
(四川中医l 987;(8);34)
按语:肛裂病人常以大便疼痛就诊,对急性肛裂的治疗应以润便和止痛并举,止痛则以缓解痉挛为先。芍药甘草汤具有上述两种作用,作为主方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据报道,一般于药后即可达到便软痛止,裂口亦斯愈合。常用量为白芍40一60克,甘草12克,或加
火麻仁24克以增强润便作用。
十三、
便秘 耿守绪医案:李某某,男,62岁,1988年4月2日诊。近三年来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临厕努挣汗出,心慌气短,西医常用果导片以解燃眉之苦。诊见: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而涩。诊断:老年性便秘。治宜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处方:生白芍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剂药尽,大便通。10剂后,大便软硬适度,日便一次,随访一年,大便正常。(四川中医l991;(3):34)
按语:《本经疏证》云:“芍药能入脾开结”,“芍药合甘
苦草以破肠胃之结”。据临床观察,本方确有通便开结之效,尤对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者为佳。
十四、唾中龊齿
石宜明医案:张某,男,5岁,1984年9月4日就诊。患睡中龊齿余,经驱蛔、清胃泄热等治疗无效。证属筋脉拘挛之风证。拟柔肝缓急,解痉祛风。
处方;配制白芍3克,炙甘草10克,
蝉蜕10克。
3剂后龊齿减轻.继服3剂告愈。以后偶尔复发,仍服此方即愈。(四川中医1987;43)218)
按语:原按曰-----曾以大剂芍药甘草汤治一小儿腿挛转筋,不意患儿所患睡中龊齿亦随之霍然。因思小儿龄齿一证,当属筋脉孪急所致,即试以大剂芍药甘草汤加蝉蜕治之,每多获效。限于病案资料尚少,仍需作进一步临床观察。
十五、畏寒
随志化医案:张某,男,40岁,1986年8月21日就诊。时值酷暑盛夏,而病者却厚衣加身,仍打寒颤。自述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
感冒,遂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被,动则汗出,半月末愈。舌红苔白,脉迟无力。此乃大汗伤阳耗阴所致。治以扶阳益阴。
方药:白芍12克,炙甘草l0克,附子15克。
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河南中医1988;(5):34)
按语:“汗而发之”,是治疗外感之常法,然汗不得法,往往变生它证。本案发汗太过,伤阳损阴,而见畏寒伯冷,动则汗出等症,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以救误,属方证相对,故获良效。
十六、足部疡毒
李高行医案:1956年秋间,先父左足外跟上15厘米处许,生一脓疤,疮之边缘色黑,四周
发热肿痛,……当即排出脓汁,用九
黄丹撤患处,外贴安庆膏,并内服
仙方活命饮,以期清热解毒。服后效果杳然,肿痛日甚,脓汁不绝,末及一周,溃烂面积横约12厘米,纵若9厘米,肿势上至膝,下至趾。夜寝时偶有谵语,但醒时神识无异,饮食便溺亦正常……。
处方:
赤芍药24克,生甘草15克,日服2剂。
连服2日,肿痛消退尚缓,深思其故,知系赤芍仅长于活血,而清热之力不足。乃于前方加
金银花45克,仍日服2剂。3日后.发热肿痛大减,遂改为日服l剂。服5剂后即停内服药,迨脓尽撤九黄丹,患处发痛,换撤《医学心悟》之海浮散,而收全功。(江西医药1963)
按语:大凡疡毒之发热肿痛,乃由患部充血所致。血淤愈甚,则肿疡愈甚。芍药甘草汤善行血通脉,《本经》谓芍药治血痹,《别录》谓芍药散恶血,所述药理,极合本证。尤用赤芍药于下肢血脉淤滞,其效更捷。
-----------顶一下
-----------顶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