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地黄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今天讲神家本草经的地黄这味药,地黄这味药神农本草经叫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今天讲这个地黄呢,地黄这个药呢,在我们平常用药中,火神派是比较少用到的,而历史上做为滋阴学派是用得非常普遍的,养阴派就是丹溪那一派,温病派这味药用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温病学派后期衍变主要在南方,南方用药以清轻灵巧为主,象生地这味药还是用得比较少。
今天我们讲这味药呢,主要就是讲它的根本用意,这个地黄呢,从阴阳的角度来阐述,来阐释本经这些原文。
干地黄,气味甘寒,甘是入中,寒呢?气味是寒热温凉,分属于四象,寒象相当于北方水的封藏之象,所以地黄这个药呢,寒可以入少阴肾,类比肾经之气,又因为这个药呢它又名地髓,深藏地下,骨主髓啊,肾主骨生髓,正是水象。所以在归经上属于少阴肾,也是一种取类比象。
甘呢,甘属足太阴脾经,地黄呢,如果大家知道这个生地熟地,如果知道这个药的话,它那个汁液,味道是比较浓厚的,是滋养粘腻的东西,内经里,对于气味是怎么解释的?味厚者为阴,相对于来说是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则泄,你象这个地黄呢,味偏于厚重的,味偏重于厚重的相对于来说,味它是同气相求,入于脾胃后同气相求,药阴它就入阴分,我们这个熬药呢,取的不是汁,是气。不管是气也好味也好,熬药熬出来的,都是经过中州脾胃运化出来的,都是药气,药气呢,有浓重的,有轻清的,清轻的发散,浊厚的沉降,根据它不同的状态显示出来与不同的与脏腑相济,有补有逆,所以说是味厚者为阴,味厚则泄,泄什么?泄下焦阴浊,它是阴中之阴啊,阴气重了是什么呀?阴气重了有可能走阴,阴气在下,它是入于阴中之阴的。
还有一个就是味薄则发,那个是味厚则泄,味薄它是形,它跟厚不一样,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散,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再来看地黄这个药,既然气味浓郁厚重的话,为阴的话,它就有泄浊阴的作用,反观本草里边这么多药,凡是气味厚重的药,或多或少,包括酸味厚重的药,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泄,为什么呢?它是使药性趋向于阴分,阴者,中之守也。所以说地黄这个药,中者什么?中者太阴也。
所以地黄味甘,可以入于足太阴,所以它味特别厚重,所以可以补阴气之不足,折跌绝筋就是外伤,外伤久了以后,产生了瘀滞,凡是这种外伤啊,第一个是瘀,第二个才是阳气不足,因为它走的是经脉血脉之中,第一个血脉不得荣养,第一个是属于肝木的升发不能够达于末,这时候肝木是靠什么涵养,水能涵木,一般有外伤或伤重的时候造成经脉的瘀阻,由于精血不能荣养经脉,总显示经脉的内瘀外燥,到了内部呢,内部的血瘀又会影响肝脾的瘀滞,内在可能是湿热,外在可能是燥,靠地黄这种药呢,入于阴分,阴分这种味厚浊重,可以行散一些瘀浊,营养局部的经脉燥扰的情况,当然是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汤者荡也,地黄通过汤液的作法以后呢,这种阴浊之气,它这种阴气,浓郁的阴气可以入于脏腑,入于经脉骨髓的深处。一般的药物走不到。按一般的药物走向规律,要入于胃以后,清阳实四肢,清阳开腠理,浊阴归六腑,就是说阴浊重的药啊,它走的是脏腑,走得比较深远,药力也比雄长一些的,比如说血痹,填骨髓,长肌肉,这都是养五脏精气。作汤,除寒热积聚,这个寒热积聚是什么?这个寒热积聚是那个水不涵木,木气郁结所产生的,而这个痹症,更是因为那个风木燥急,你看那个如白术,地黄,很多药,它们都是主风湿痹,你看那些风药,它们都是除痹的方向都不一样。但是这个痹证,痹证是风为主,是以风气为先,而经年久痹,是湿气为主,而这个一般的行痹,这个流窜性的走窜性的,是以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而地黄除痹,恰恰是因为因为这点道理,主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它取象,它既然是阴味厚重,得地之精气的,又名地髓,它自然可以养五脏之阴,一般讲课吧,自己主要是看看原文,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随时进行探讨。然后互相教学相长,互相启发,有时如果光讲一个药的话,它有时候题目太窄,我也没有办法发挥。主要是讲这些药的领会,然后给串讲一下。
大家有什么问题就提一下,等会我主要是对这个地黄在临证上的应用,伤寒论里的应用,火神派的应用,还有丹溪一派的应用,用得比较多的呢,你象温补派,温补派其实用地黄这是用得最多的,有的地方还是值得商榷,不是六味就是八味,阴虚六味阳虚八味,这点已经证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可以谈一下问题,等一会儿如果你们没什么问题我可以提问你们。
1、人过四十,吃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这个说法呢,内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所以很多人根据这一条理论,说是人过四十要常吃六味地黄丸来滋补。凡是这么说的人,肯定是不懂医了,首先。因为仲景教育我们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果是中土从于湿化的病人,是不是?他会怎么样呢,吃六味地黄丸中土愈湿啊,中土湿了之后,精血无生化之源,是不是?中湿外燥,所以说这一句话根本就不值一驳。六味地黄丸绝对不能乱吃,就象景岳他们那一派,造成很多流弊,六味地黄丸吃着吃着人阳气慢慢就会衰弱,就阳气虚衰啊,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导致中风,阴气孤危。但是如果你是中土从燥化的病人,尤其是现代,现在有很多人中土从湿化不明显,而平常由于应付外在的事情,生活节奏特别快,又有夜生活,这些种种的,造成相火妄动,他这种情况下,时常吃点六味地黄丸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由于这种相火妄动虚火内滞造成的,比如最简单的,肾结石,肾囊肿,这种情况下治疗肾囊肿肾结石就会非常好。
中土不从湿化,并不一定要从燥化,中土没有显示明显寒湿壅滞的现象,这个时候相火燥了,风木就盗泄于下,就可以。附子理中当然也不能常吃了,很多人如果是经脉郁滞的话,吃附子理中丸可以郁热内聚的,到时候也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
第一个经脉没有很大的郁滞,第二个中土有寒湿,但是现在人中土常从湿化,是不是?中土从本,厥阴少阳从乎中见,是不是?所以每个人,因为他们体质的不一样,选药就不一样。脑子里一定不能有定见,岳飞不是说过吗?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有定主定法定式的话,那就不叫高明的东西了。大便溏可以吃吗?你看你为什么大便溏啊?有很多大便溏的人,他是脾阳下陷,不但六味地黄丸不能用,小柴胡汤,很多桂枝芍药汤全不能用。
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现在已经不是金匮肾气丸了,他是采用的济生肾生丸加减,他的温阳的力量可以说是比以前金匮肾气丸不可同日而语。桂附的量已经加到跟熟地山茱萸等同的效果了。
什么叫滋腻呢?就是说中土已经从湿化,水湿不化了,肾阴水湿都弥漫上来了,是不是?这个时候你再去把地黄给它增加一点,这个肾气一个是盗泄风木耗散于已土,耗散已土就是脾不藏意,中焦湿化。
2、刚才还有个同学在问,地黄滋腻,有痰者忌用。
答:说这个话的人,还可以说他不懂医。
因为象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就是治疗肾虚痰饮的,因为熟地一味啊大量应用,就可以治疗肾虚痰多,临床上很多病人就是咸痰,口吐咸痰,非常咸的一些痰,这个可以应用金匮肾气丸,这个时候疗效是非常好的。
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中,有很多案例,是治疗顽痰久痰老痰,用什么治好的,用生地治好的。这个显示为什么呢?这个是因为中土没有从湿化,而是下焦肾水不得封藏,由于相火不收,肾本来主什么?肾主水,藏精气的,现在水气不藏,泛上来了,又加上肝木的疏泄,炼液成痰这些燥扰炼出痰来了,这种痰必须要封藏下元,封藏下元怎么封?必须要敛相火,相火是虚浮之火,相火必须归根,相火归根以后,虚火自敛,痰涎自消。有很多顽痰老痰粘痰,他咳不出来,就这个道理。金匮肾气汤,金匮没有肾气汤,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一般是用丸药,不做汤剂的。因为汤液涤荡,金匮肾气做汤不符合它的治法。
3、后世地黄补血的机制?
这个我都没法说,首先呢,血为阴,精血同源。这个髓空了怎么填啊?给二两地黄,二两猪骨牛骨髓就填了?必须开脾胃化源,中焦脾胃必须不从湿化,不从燥化,中焦脾胃中和生化,这个时候就能够生化精血。
第二点呢,就是说要预防肝木的燥扰,肝为贼脏,肝能盗泄五脏的精气,必须要先柔肝,肝气不柔的话,六残贼脉,弦脉为首。几乎百分之七十的虚损病人全都是弦脉为首,当然有时候是合脉,有时候弦结,弦涩,弦实,肝气郁滞了以后,导致很多环节的,对肝气的荣养呢,分寒分温两种,一种是肝气寒郁寒滞导致的,举个例子,就好象入秋后,大地非常寒凉,一派肃杀之象,空气中又是异常的干燥,这就是寒燥,肝木易盗泄金气。还有一种是热燥,刚入秋的时候秋老虎,这是热燥,热燥也是伤金气,这两种一般来说寒燥相对多一些,寒燥就是说用桂枝,当归,用这些苁蓉啊,巴吉天啊,中焦用生白术,用这些温润药来生肝,那个温燥呢,温燥就不用说了,温燥就是滋阴降火敛阴气呗,是不是?生地,首乌,山茱萸,是不是?再加上很多都是滋养肝的药,可以佐助一下。
4、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很对症吗?
答:首先做为一个医生来说,脑子里就不应该有肾阳虚这个词,凡是有这个词的,这个就已经,按照过去练武功的来说,这已经是你最大致命的缺点了。
什么叫肾阳虚啊,什么叫肾?首先搞清楚,肾者藏也,首先闭藏之气,因为有闭藏,所以有水象,水性本来闭藏,什么叫肾阳虚呢?能藏则能发。后代有人比喻说,肾为阴阳之脏,既含阴又含阳,阴中含阳,但这是说法,你要先把这个象给理解清楚 ,到时候你再说,你说肾阴也对,你说肾阳也对,你脑子里没有把这个象搞清楚,领会到,说肾阳不对,你说肾阴也不对,你张口就错,肾火不就肾阳吗,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就错,但是作为这句话来说呢,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医生专家教授,他们都是开口动手便错。
你举一个例子,你讲肾火,肾哪来的火?人体外而经络,肌肤腠理,内而脏腑,外在就流动而言,不讲形质,从气入手,内而精气内在的是脏腑,外在的是经络,就肾而言,属于脏腑,脏腑只能谈虚实,不能谈阴阳。而六经的气化你可以谈,从阳化从阴化,从湿化从六气的不同的从,从化你可以谈,但是脏腑你谈,你谈虚实,对脏言,脏无实证。脏主藏精啊,满而不能实。只能是精气越藏越满,这个五脏精气越充足,人就生命力越旺盛,人的抵抗外在不协调的能力就越强,满而不能实。
六腑主传化物,实而不能满,六腑运化是运化精气的,所以说,它有壅也有实的,六腑也可以就是说,六腑主要讲的是寒化,一个气机传导,脏呢,是讲精虚,一个气亏。所以呢,脏为阴,脏精亏虚,腑为阳,就讲到腑气不足,所以内经有句话则说,“精气夺则虚,邪气实则盛”,虚的什么?虚的是精气夺,实是实的邪气盛,邪气是什么,不能当位之气,就是六经不当位之气。
六经之气这里问题也大了,现在很多人搞这个问题也搞得不好,你象平平常常一个肝经吧,你哪来的肝火啊?只能说厥阴肝经,厥阴肝经属什么?足厥阴肝经,它在上面心包经化点火,但主动权是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肝经是风木之象,它从中见才化少阳相火啊,本身就是阴象,它为什么化火呢?肝为什么会化火呢?是因为肝气郁滞了以后,表里之间不得相通,不得枢转,少阳相火在上下不来,厥阴肝经也升不上去,这点是相火。还有一点是什么?足厥阴肝经不升,连带的是一大系统,连带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气升,手少阳三焦经之气升,手太阳小肠经之气升,它们这三经的气都是升的,它们三经都是有关于相火,所以这时候才有肝火,所以肝火是怎么来的,心里要有数,走哪条路,怎么出现的,你走的小肠呢,你知道火郁是从哪来的,这时就是肝火,肝火怎么来的,要清楚。
手少阳小肠的火,从哪来的,你可以清小便,栀子清心利小便,木通啊这些的,甘草,补中,通过从中焦敛心火,你大肠下面疮犯了,是不是?你这是中气不举,你可以泄泄 ,黄连,泄泄痔疮火热,大肠经火热下泻,这个什么?少阳三焦经的火,栀子泻三焦之热,栀子它那个样子,你说,那个里面是一个浑圆的一个空形,通之象,三焦之火,利小便,三焦有火小便黄的话,你用上去,你在临床上一用上去,自然就会体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看病就会好。
至于内郁真阴真阳啊,哎哟,这些都是后代些道家学说,没事就往上面使劲搀和,讲得玄乎其玄,没用。你懂了阴阳鱼太极图,随便说,你不懂都是魔障。用地黄,你必须要用的话,中土从于湿化,加辅助的药,陈皮可以治中焦,砂仁可以去寒湿,干茯苓,实在需要用的话,真是中焦寒湿明显的话,那就治病必求其本,那就是首先握住中土,中土化源一开,很多情况就慢慢缓解了。
5、问:如何补肾?
答:伤其五脏者,半生半死。真是肾脏不足的话是,肾精不足的话,这就很难。但是既然说补肾呢,顺其性为补,夺其情为泻。你看这个肾啊,肾主藏精啊,北方为水,是闭藏之象,蛰藏之象,我们就要顺着它的蛰藏之象就是补肾,所以说很多补肾的药,你象熟地啊,知柏啊,上面连肺经一块敛,猪骨髓啊,什么板啊,首乌,山茱萸啊,是不是?这些,还有一些大腻滋阴的,凝敛啊,但是你第一个要考虑,中土脾气有没有陷啊?中土脾气一陷,你吃进去这么多东西,反而成了败精瘀浊,有人问,左归丸好象是补肾的,这句话你先不要问,我刚才讲这么多,你再仔细想一想,想完了之后再问这个。
熟地这个药,确有它独到之处,善用者,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能教给大家的是纯粹的理论,用理论分解各种方方面面的验案,有了精深的医理的话你在去看温病学派,再去看前贤的医案,自己去解释。他们有的经验都不一定能自己解释,肾精虚了确实不好补,本身就是相火浮躁,三阳气也跟着不往下敛,人就处于浮燥的状态,又加上现在电视那个什么电脑,这个声色犬马,当然犬马没有,阴气很不容易敛,医患之间要配合之个事,决定很多慢性病的愈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医患配合,就算仲景在世也没办法,大家没什么问题了,
问: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谈一下。
我学了黄元御,我学了就是我的东西,我这没有黄元御的东西,因为我不可能代表他,医学这个领悟,也许我们真正的领悟,但 是每个人学完了记住,以后,你一定要你学完了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你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去接触到这个病例,独守阴阳,不与众谋,你以后可以说从这里得到了启发,不可能是别人的原样,你不可能就那么精准的全面的理解了。
黄元御为什么那么早死?
讨论这个问题非常没有意义。
科考之前得了结膜炎之类,黄元御本身是先天寒湿体质,医生来了以后,既然是眼疾,眼睛属心又属肝,是不是,这个自然是清降木火,清了半年之后,我们的黄老师呢,就脾阳衰陷了,脾阳衰陷了之后,精气不济了,导致了一只眼睛瞎了,以后呢黄元御先生从这个角度,也就不考试了,悲观失落,大家知道,悲观失落阳气更不容易上升了,所以他领悟了医学的道理,从原来的易经理象的角度阐释了一下中医,当然了,以他这个材料来学中医,恰恰是非常合适的,自然是一览无余,一洗上千年,没有任何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命数。禀赋,命数。你看历史上的养生大家邵康节你看活多少岁?,释迦牟尼也就八十一岁,自己通过养生的道理能知道其中的内涵,变化就对了,你为了活多少岁大大不必,你就为了活多少岁来学医?现在中医主要是为了治病,然后牵扯到养生。其实今天很多问题今天我都讲通了,没有仔细思索,
有人说,熟地在肾不纳气喘证中的应用?
相火不得收藏,当然了,肝木燥急了,水不涵木了,如果没有这种特征,浊阴上泛,凌于清窍,典型就是清阳不振,你再用熟地的话,这就是趁火打劫,估计祸不旋踵了。
有人问中医的肾和西医的肾的比较,这个恕不回答。不要拿形质上的东西和气化上的东西来比,中医就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取类比象,泛万物之变化,你看见了有形有象的东西,就把你的心智思维,变化的象闭锢住了,就会产生了问题了,你会害很多人。如何来养肝呢?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说什么都没有,
我不知道肾炎是什么病我,你找西医去说吧。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肝非肝,肾非肾什么意思,听起来很玄妙的,谈到肝肾,就不是解剖上的这个肝肾,没有西医的物质概念,现在教材上不都是讲肾阴肾阳,当然了,他们也会看点病,他们对中医可以说基本上不懂,只拿了末梢枝叶,,产生了很多种名相,互相进行,中医到他们那儿,本来很纯粹很简单的东西,到他们那越变越复杂,越变越不可琢磨。
伤寒论当中对地黄的运用,不象姜桂附草,芍药这些药应用这么广泛,但要谈的就是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中地黄与桂附的比例是八比一,所以说呢,金匮肾气丸这个里面桂附为君。为什么是君药呢?少则为贵,有时候少则为贵,有时候吧,在环境之中,但有的情况下呢,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谁就掌握了,物以稀为贵吧,金匮肾气丸来治疗肾囊肿呢,类于痰饮,囊肿也可以说它是什么,水液代谢存留,类比痰饮之象,在上的饮气和在下的饮气,这个,金匮肾气丸治疗肾囊肿,金匮肾气丸为什么可以治疗这类饮证,大家可以理解一下,理解了把它写出来。
内经有制药之法,君一臣二,君一臣三,这种制法呢,类比的列法,从那种角度,伤寒论的方是不是按那个法来制的,伤寒论的方是不是按那个法治的,我认为不一定。我认为很多伤寒方不是按那个治的,是后来产生的,就是说方子你先立出来,这个病是什么象,你要用什么象来吻合于它,这个象出来以后,然后再用君臣佐使。上来就谈这个君臣佐使,还有点这个跨度了。
肾囊肿治疗,因为金匮肾气丸本身有一条,短气微饮,是不是?短气微饮这个可以在上,可以在下,在上的怎么治的,在下的怎么治的,大家把这个问题给解释一下。
因为就是说,我们现在谈这个医学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理,一个是象,如果谈到这个方药的,这个很简单,学医之道,虚静为宝,除了理象之外,中国文化,第三个就是数。数的变化本身就是微妙的,它是在理象的基础上很好的把握了之后,再延伸出来的。
我们古人对于这方面有过研究的书籍不多,你象内经里有关制药的篇章的研究,在相关的论述,刘完素的宣明方论是按内经的制法来进行制药的,,刘完素本身对理象数都是有一定的研究的,里面宣明方论每个方的数,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个大家,我本人对于数来说只是懂一个非常皮毛吧,古人都非常注重传承,你看高明如黄元御先生吧,对数也没有什么研究。
数的研究都是几代人通过精研了以后,慢慢传承下来的,当然也是对易经的研究到达了一种境界。可遇说:“汗不与奇,下不与偶,”这个好理解,就是说偶数这种状态,是分散性的,分头前进的,为什么奇数呢?奇数它是力量是专一的,走得远。趋于阳分呢,走入上焦的话,君药可以偏于几种,然后是各行其。
关于数的问题吧,首先要从河洛周易去进行研究,河洛周易呢,我自己对数一点浅在的认识就是,六十四卦,从中国古代的方圆图,一二三四,简单的数是没有意义的,要把数与时空结合起来,用方圆图结合起来,圆图是时间的,方图是对空间的这种,把方圆图和空间时间联系起来,然后易经这个数它这个内涵就出来了。然后把方圆图进行细致的解释,每个卦进行解释,每个数进行,考查的事情大小都会有不同的类比,所以它的数都会产生一个比较,必须有一个参照物,去推理其他的数,然后由此可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具体的时间,到最后具体的分秒,当然这个需要一种极其精微的思维吧,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既然能达到的话,需要专门的奇才,刘力红的师傅李阳波,我看了一下,好象是对于数,只是漏了一点只言片语,关于数上还是有一些,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述,也无法看出到了哪个层次,
刚才解释的这个短气有微饮者,《金匮要略》里有苓桂术甘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它们两个其实主的不一样,都主的话各有偏重,本身金匮肾气丸主下元阳虚相火上扰水甚虚火妄动这个概念,本身水甚,脸肿了,下焦肾气不得气化,水气不得封藏,金匮肾气丸是助下元封藏的,而且木郁风燥,有了这点以后,水气才可以由中下而上,如果不是这点的话,就是真武汤证,如果错用了的话,服第一剂有效,服3剂就反,这个在临床上很多见了。
大家不要先玩数,先谈理象,理象把握透了,到了一定层次的话,数自在其中。到了一定层次以后,经过相关的人经过探讨,慢慢就明白了,要不然刚上来就谈数的话一点没意义。
痰饮是怎么产生的,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脾,中焦受气取汁,是不是?这个饮入于胃,流溢精气,肺气的宣散是靠脾中的阳气宣达,一但脾阳亏了以后,水湿陷于脾中,痰湿壅盛,在上则为饮,中下,这个时候有两种,肝脾的阳气要升达,精气也往上疏布,这时候如果郁滞了就会产生精不化气,阴不能出阳,因为这种所以产生水肿,比如腹水,下焦的这种浮肿,双下肢水肿,这是水气。在上的是后天的水谷呢,经过后自治天的炼化了以后精气要游散到全身,经过三焦产生了:上焦不归,水泛高原,中焦不归,水湿泛滥,下焦不归,二便失调,水泻的现象是由于后天的,治水之法,要考虑到左路还是在右路,是关于肝脾升达不足呢还是关于肺胃的敛藏不足。在上的敛藏,在三焦经的,三焦为水气的枢纽。少阳相火上逆的话,可以产生水饮,饮在肋下饮在胸中啊,因为水饮的阻隔啊,气不归元,短气以为饮,这时候治疗呢偏于燥化的用肾气丸,偏于湿化,用苓桂术甘,这是用处的不一。,在这说一说。
睑,眼袋,下眼睑属脾,上眼睑属胃,一个偏于阳,一个偏于阴,下眼睑属于阴,下眼袋很重的话属于中焦,偏温,不是黑,一般是青,青到一定层次就发黑了,青为苍啊,苍色为木,黑又属肾,表现的是什么?脾胃所主,脾阳下陷了,连带着肝脾郁陷在下,肝郁则青,显出水湿的本象,当然了,肝脾郁陷了,并不一定寒湿为重,有是肝郁下陷了导致少阳相火犯于上,这个时候既要考虑厥阴肝郁风燥又要考虑中土寒湿的情况。
喝啤酒属水湿啊,中土气化总有限,喝多了肾气虚了,老上厕所啊,走泄肾阳举不起来了,肯定肝脾郁陷升不动了,有眼袋的人,脾肾阳虚,行,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吧,下一趟课给大家讲另外一个重要的药吧,当归吧。脾肾阳虚,附子理中可以,当然也得考虑肝木有无风燥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要说个汤头的话天魂汤宜之。
-----------本贴由网友无智亦无得整理完成初稿,谢谢众多网友的参与!
-----------吃六味地黄丸中土愈湿?
-----------
原帖由 andrea513 于 2008/7/13 12:49 发表
吃六味地黄丸中土愈湿?

如果中土从湿化,肯定越吃越湿
如果土气燥,而且相火虚飘、不归根,就可以吃
老师讲的挺清楚啊,看得太快了吧
-----------
行者先生:
…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现在已经不是金匮肾气丸了,他是采用的济生肾生丸加减,他的温阳的力量可以说是比以前金匮肾气丸不可同日而语。桂附的量已经加到跟熟地山茱萸等同的效果了。…

医医金针先生:

金匮要略之金匮肾气丸组成比例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桂枝,是8,4,4,3,2,2,1,1。
地黄一定是干地黄,即生地黄。“生者尤良”,若用熟地就错了,因为只有生地才可以凉血清风,熟地无此功效,若换成熟地,这个方子就缺少了宰相,没有了份量最大的一味,此方就玩完了。
“少火生气”,附子,桂枝量一定不能大,不可大于一份。若大于一份,山茱萸就收敛不住,肾气丸就变成肾气完了。

“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十味药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
牛膝不可用于肝脾郁陷,因牛膝下行破血。肾气丸证是乙木下郁,风木盗泻,治要疏木达郁,向上疏营,不可下行,更不可破血。车前苦寒,更不适合水寒土湿,济生肾气丸是一极其不通的烂方。肾虚水肿多是真武汤证,真武汤中只有白芍微寒,用以双清甲乙木,适于振振欲辟地,其他均是温药,加一味茯苓利水。阳虚水泛关键是温阳,辅以茯苓利水而已。不可加车前呀,扁蓄呀,,,去硬性下利,也利不下来,只能徒伤阳气。
今之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皆医理不通,在临床关键处方时,吁请各位一定不能使用。
仲景之金匮肾气丸的使用依据是,风木盗泻为主,水寒土湿不重,肾水盗泻于风木,肾水耗散于己土,(1)因风木盗泻为主,故重用生地黄凉血清风,并以山药,茱萸封藏脾肾,(2)因有水寒土湿,故加茯苓,泽泻。(3)只有茯苓,泽泻不成,因内是寒湿,那就要加温药,附子暖水土,桂枝疏木,但量不能大了,要在山药,茱萸封藏的范围内,再少一点也行,不可多了。(4)再加其他药味,皆是蛇足。份量最好也不要变。变了就变得不是肾气丸了。



按:“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等语,是先生引用他人言论以便加以评论。原帖见: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7729
-----------先天寒湿体质,这个词我不同意,
-----------回复 lv7880086 的帖子

是的
相关文章
 证治准绳幼科 生下胎疾 上课笔记
 虎骨散(《普济方》卷三○七。)
 解热化斑汤(《痧痘集解》卷六。)
 自然与科学,中西医碰撞的焦点(FTCTYLSQS)
 灵芝多糖
 请帮我看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