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痰性探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痰性探源
                            王业龙
   痰是诸多病的致病因素,古人有“百病皆因痰作崇。”“怪病皆兼痰,百病皆兼痰”的说法。痰既是人体病理的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其本质、生成、转化、治疗等方面的特点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将痰的继发性、阴翳性、广泛性、重浊性、粘滞性、流窜性、多变性、结块性、喜合邪性、可还原性易复发性等探讨如下:
1            粘滞性
粘滞性是指痰具有粘腻、阻滞的特性及致病持点。
痰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痰一经形成就具备了粘腻的特性。虽然初、中、各期的粘滞程度的有所不同,但其胶粘的本性还是相同的,故周学海《读书随笔》说“痰者,稠而极粘” 。
痰的粘腻,能聚邪碍正。痰在血能使血液粘聚变稠、流动变慢而瘀成;犯脉管能限制其舒缩功能及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出入,并能障碍代谢废物从脉管中排出;犯经络则其沟通、感应、传导、“行气血而营阴阳”等功能受遏;粘于气道,既能抑制肺系的舒展,也限制其收缩,制约肺气的升降出入,妨碍肺的吐故纳新;胶粘脏腑可致脏腑气化受阻,隧道欠畅。痰性粘腻喜胶粘留恋其他病邪,而成痰湿、痰瘀、痰火等合邪。痰的粘滞性常使病情缠绵、病证迁延难愈,故清
·冯兆张说:“故病的痰者,必淹延久”,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痰证》说:“如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痰的阻滞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痰是有形之邪。尽管痰的形状有大小,但人体的经、络、孙络等组织的腔隙也是大小不等的,故痰无论大小,均属障碍之物,只不过较细的痰常阻塞络脉,孙络,较大的痰常阻塞经脉,以及脏腑器官的腔窍,各大 隧道等,它们均能对机体气津液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滞。痰的阻滞的临床特点是“不通”。不通则局部气津液不继、不荣,不通则痛,不荣亦痛。“气虚不用,血虚不仁” ,于是疼痛、“不用”、“不仁”、窍闭等症随之而至。
   疼痛阻滞的病证有时十分危急,如清·何梦瑶说:“可倏然仆地,四肢厥冷” ,又说:“当此咽喉闭塞之时,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清·刘仕廉《医学集成·中风说》说:“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愦,口噤不说” 。
    由于痰无所不到,因而痰可胶粘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并以其有形之质而成阻滞之害。故痰的粘滞可致诸多以人体各部隧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的病,如清·何梦瑶说:“痰在目,如蜇胶滞,………痰在鼻,鼻塞……。喉痹……或噎膈……,痰在二便,癃闭秘结,……妇人月 水不通”,明·孙文胤《丹台玉案·痰门》说“左瘫左痪,麻木  跛……或走马喉痹,……或关格不通” 。
   大略言之,痰粘滞于气道,可致咳嗽、哮喘、短气等病证;于食道,则见痞满、关格、噎膈等证;于神道 ,可见惊悸怔忡、癫、狂、昏愦等病证;于水道,可致癃闭、水肿等病证;于精道,可致遗精不射精、精子异常等病证;于头面诸窍及前后阴,可致耳聋耳鸣、鼻塞、白内障、二便不通等病证。
   痰的粘滞性所致的病证,可缠绵迁延,也可骤变危急,关键在于痰滞粘滞的部位。痰若粘滞于气管,咽喉、致气道壅塞不通;或粘滞于心脉、脑腑、致心神闭塞,神明窒息,则属凶险之候,救之不力,危殆立至。
    痰的沾滞性与阻滞性又常相助为虐。粘滞性使痰易于胶粘于某处而助痰的阻滞性,而痰阻滞于某处则又助痰的粘滞性。
2  流窜性
    流窜性是指痰具有流窜四溢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流窜性主要表现于痰的初生阶段。流窜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1)初生之痰质松稀薄、体小尚而易流动;(2)痰形成于水湿津液,仍禀水液流动、渗灌四溢之性,况且痰也能随津液而行;(3)痰随气血一起运行、升降出入,气之所到,血之所至,痰也当及之;(4)躯体各种日常运动的外力对痰对挤压、推动作用;(5)合邪的作用,如痰与风、与火合而成风痰、痰火,而风随之漂动,火之妄动,均能加速痰的流窜。其中气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由于痰能流窜四溢,故清·沈金鏊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 。
   痰的流窜凭借以上诸因素之“力”而获得;它同时也需要借助各种通道途径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通道以是以脾胃为中心的运行、流通系统。《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以脾为中心水液代谢大通道系统。“脾为生痰之源”,痰成之后即可凭此通道而四处流窜,故清·何梦瑶说:“痰随脾之气以四泛,则流溢肠胃之外,躯壳之中”。其次三焦也是重要的通道。《素问·灵台秘典论篇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既是水液的通道,也应是痰液的通道。华佗《中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认为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宣上导下,莫大 于此也。”可见,三焦覆盖人体范围之广是其它脏腑不能及的,故痰也可循三焦而广泛地流窜于周身内外上下。由于三焦各有相应的脏腑居其部,故痰犯上焦,则流窜于心肺、血脉、皮毛;犯中焦,则流窜于脾胃、肌肉;犯下焦,则流窜于肝肾、膀胱、筋骨。痰的流窜性可突破人体的生理屏障,能透筋、入络、透膜、渗隙、灌窍、注骨。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痰饮》就曾对痰的流窜性作过描述:“(痰)或夺于脾之大 络,……升于肺;迷于心……;走于肝……;关于肾……;痰流于中脘;……注于胸,……入于肠;……散于胸背……;或塞于手足……一身上下,变化百病。”痰也易流窜于厅恒之腑,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而致头晕头痛、癫、痫、狂、痴呆昏迷、胆胀、胆石症、不孕、以及胎产经带等病证。
    痰的流窜性是痰广泛性、多变性的病理基础之一。由于痰能流窜四溢,故痰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因而也造成病位的变动不居;病症的此起彼伏,病热的错综复杂,病情的波动骤变。
    痰的流窜 性与粘滞性是对立以统一的。由于易于流窜的初痰可以不、反复地形成,而较早形成的初痰则又随着时间等因素的推移而渐渐变成稠浊粘滞,故流窜性与粘滞性可以同时并存。另外痰流窜珐某处之后可以粘滞于皆处,但可因某些因素致使其粘滞失败而脱落,而重新流窜。因此,流窜性与粘滞的并存既是客观的,也是动态的。一般来说,流窜 性主要表现于痰的初生阶段,粘滞性主要表现在痰的中期阶段。
-----------如何辩证施治呢
相关文章
 再次劳烦先生:家母腿痛
 大中风汤(《脉症正宗》卷一)
 秘传洞关散(《松崖医径》卷下。)
 请教五味与五藏的关系
 面消散(《外科集腋》卷五。)
 10月22日行者老师课程预习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