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病情辨析:凍瘡學習筆記 請大家指教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2009-1-14
  凍瘡是臨床常見病。主要發生在耳、手足、臉。氣少,氣血溫養薄弱,且容易受外寒之處。其機理為寒凝經脈。
  人體的皮膚、腠理是抵禦外寒的第一道防綫。若皮膚、腠理疏鬆,則容易受到外寒的侵襲。
  人的氣血對的溫養作用是第二道防綫。若氣血能夠溫養,則可以抵禦外寒,將較弱的寒邪代謝掉。
  氣的衛外作用。衛氣發揮著衛外的作用,故衛氣弱則容易受到寒邪侵襲。衛氣不足,也會導致皮膚、腠理失養而變得薄弱。
  人的手,肉有多少之分,皮膚有厚薄之異,腠理有鬆緊之別。並非瘦的就容易患凍瘡。並非四末涼的就患凍瘡,四末溫的就不患。故需要綜合的評判一個人的抗寒能力,而治療凍瘡也需要分析患者的具體原因。
  寒凝經脈后,局部氣血瘀滯而化熱,故表現為紅腫,得熱則痛癢難當。能夠患凍瘡説明患者的氣血還有一定的力量,否則就不會化熱。故不患凍瘡也不能説明這個人陽氣足,有可能是沒有力量化熱,因而不會表現爲凍瘡。
  凍瘡的治療:
  有不少關於凍瘡外治的報道,也有很多民間方法。外治不外溫經活血,對於輕淺的凍瘡外治應當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若較重的,外治法療效應當不甚理想。此時内外合治則收效甚速。
  内治主要也是溫陽,通經脈,補血活血,補氣,有濕則祛溼。溫法,使氣血趨向于表是最關鍵的。春天凍瘡就好了,原因就是氣溫回升,氣血趨向于表。故治療的重點就是溫陽,補氣血,略微減弱氣血内收的力度。我們的手足長期受到寒冷的歷練,抗寒能力很強,他們所需的氣血量很少,只需稍微為他們補充一點氣血,自然凍瘡會好轉。

  西醫治療凍瘡有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擴張血管。我覺得這種方法其實就是使用了陽氣溫的作用。用中藥的溫陽葯合上補氣血之品,人的陽氣足了,自然外周血管會略微擴張,強行的擴,使得氣血趨向于表,反而會損傷中陽。不過手足局部的血管擴張對於人這個整體的影響不大。
-----------我是年年长,痛苦呢
-----------用艾条温灸效果很好。
-----------冻疮简效方:老一斤,切碎,加适量水,烧开,待寒温适宜,浸泡冻疮处,一天一次,第二天加热再浸泡,反复数次,经验证明:很多人因此不再犯冻疮。
-----------冻疮相关帖: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14
-----------谢谢,指示的帖子我已经看了,很好。
-----------冻疮初起时及时用伤湿止痛膏贴,再用热水袋捂很快就好了。
-----------寒凝經脈后,局部氣血瘀滯而化熱,故表現為紅腫,得熱則痛癢難當。能夠患凍瘡説明患者的氣血還有一定的力量,否則就不會化熱。故不患凍瘡也不能説明這個人陽氣足,有可能是沒有力量化熱,因而不會表現爲凍瘡。

      以上观点很有创见,值得深思,这里就有一个用黄柏白蔹寒因寒用的治冻疮的方法,提供给楼主佐证一下.http://www。shanghan。com/home/ind ... wspace-itemid-31332
-----------我家有祖传秘方,治一个好一个,治两个好一双。
-----------

  通过这两个月为别人和自己治疗冻疮的经历,并查阅了不少资料,现总结如下:

  冻疮病理:寒邪侵袭局部,血液凝涩,卫气淤积于患处,因此局部会红肿。我自己的表现是夜间患处水肿加剧,白天减轻——气血夜间循行缓慢,使得卫气的淤积加重。(因此轻微的冻疮使用温经通脉的药后会很快消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药效神奇,而体质不好,卫气弱,则肿势不明显,疗效缓慢。)

  治疗:温经散寒通络   

  外治法:中药外洗;膏药,如伤湿止痛膏,缺点:麻烦,患处较多,或在关节附近者不方便,且影响外观;药膏、药水,方便,不影响外观。  

 

  我使用过桂皮花椒生姜煎汤外洗,6542+地塞米松+云南白药+蛇油膏外用,4天有显效。   

  内服:单纯的外寒,当归四逆加味;内寒,当归四逆合四逆汤,黄荎。药渣可以再煎汤外洗。   

  体会:之前因为用汤药治疗冻疮有效,而且自己以前患冻疮多年,外用药效果不明显,虽然网上以及许多古籍均记载外用药效果很好,我还是认为外用药效果不好,用药渣泡洗也是患者提出的建议。自己第一次患冻疮,是用汤药治好的,第二次患病服用汤药,足部冻疮好转,手部无变化。可能与手部没有用药渣泡洗有关。后来试验了外用药:桂皮、花椒生姜煎汤外洗,6542+地塞米松+云南白药+蛇油膏外用好转。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某个好,就会生出排斥的心理,认为别的就不好;加深了对与冻疮病理的认识,冻疮主要是因为感受寒邪而引起,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与中阳虚关系不大。



[ 本帖最后由 跌打丸 于 2009/2/5 13:06 编辑 www.med126.com/zhuyuan/]
相关文章
 鳖甲散(《圣惠》卷三十一。)
 齿龋
 文贵者明疫漏底发热谵语(有发明)
 请教高手,请高手进来看下此方
 痰火越鞠丸(《寿世保元》卷三。)
 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一○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