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 苦参全收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均系野生。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溪沟边。一般砂壤和粘壤土均可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止带。临床用名有苦参(片)和苦参炭。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肿,补中明目,止泪。
《名医别录》: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治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
《药性论》:能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不入汤用。
《日华子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图经》:古今之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
《本草衍义》: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曰: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得无用苦参否?曰:始以病齿,用苦参已数年。此病由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气沉,纯阴。
《心》云:除湿。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衍义》云: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近阴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时习》云:苦参揩齿,久能病腰。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而有火,能峻补阴也。或得之而致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也。升,伤肾之谓。治大风有功,况风热细疹乎?
《本草发挥》:洁古云:苦参气寒味苦,是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诀》云:苦,阴,气沉,逐湿。
《本草纲目》: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具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之。《素》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尔。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书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
《史记》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左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本草经疏》:苦参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其味正苦,其气寒而沉,纯阴无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寒以除血分之热。热则生风,风湿合则生虫,故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疮。胃家湿热盛则口淡不思食,食亦不生肌肉,湿热散则胃气平和而令人嗜食矣。其曰补中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轻身者,通指热散湿除,则脏腑气血安和而致然也。味既至苦,性复阴寒,善能杀虫,故《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
简误:苦参虽能泄血中之热,除湿热生虫为疠,然以其味大苦,气大寒,久服能损肾气,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反芦莫入,恶贝母菟丝。使宜玄参,惟作丸服。不入汤散。治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疗温病狂言致心躁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驱风有功;黄疸遗溺肿,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除痈肿,杀疥虫。破 疒〖KG-*3/4〗徵瘕,散结气。养肝气明目止泪,益肾精解渴生津。利九窍通便,安五脏定志。
《本草乘雅》:苦者,言其味;参者,言其功力相上下外也。炎上作苦,故一名陵节。苦性走下,故一名地槐。苦能入骨,故一名苦骨,复名水槐,禀水曰润下之寒化尔。合从至阴,对待火热为因,积聚为证者也。更观根生三、五并立,亦若三相,伍相伍,故得自参以上,明目止泪,自参以下,逐水余沥。自参以外,除痈肿黄疸。自参以内,破结气症瘕,盖心腹居中,积聚火热,斯成众眚,对待火热,所以补中,方能参乘上下,以及内外,参之功用大矣。
《药性解》:苦参,味苦,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肾四经。主结气积聚、伏热黄疸、肠风燥渴、溺有余沥,逐水消痈,明目止泪,去湿杀虫,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按:苦参属水有火,性下降,本入少阴心,又入手足阳明及足厥阴经者,以其善主湿也。盖湿胜则生热,热胜则生风,而结气等症,从兹有矣。今以苦参燥湿,治其本也,东南卑湿,尤为要药。丹溪曰: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非伤肾也。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沉也,阴之阴也。主治痈肿,杀疥虫,消热毒。破癥瘕,散结滞。养肝气,安五脏,定诸志。同菊花明目,止目益精。同麦冬解渴,生津利窍。赤癞眉脱者,君诸药驱风甚捷。黄疸遗溺者,主利药逐水立效。同槐花除肠风下血,及热痢刮痛难当。同茵陈疗湿病狂言,致心燥结胸垂死。少入麻黄,能扫遍身痒疹。佐以山栀,能止卒暴心疼。使玄参,反藜芦,恶贝母、菟丝。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反藜芦。沉也,阴也,乃足少阴肾经之药。能祛积热黄疸,止梦遗带浊,清小便,利水,除痈肿,明目止泪,平胃气,能令人嗜食,利九窍,除伏热狂邪,止渴醒酒,疗恶疮斑疹疥癞,杀疳虫及毒风烦躁脱眉。炒黄为末,米饮调服,治肠风下血热痢。
《本草备要》:泻火,燥湿,补阴。
苦燥湿,寒胜热。沉阴主肾,补阴益精,养肝胆,安五脏,湿热去则血气和平,而一脏自安。利九窍,生津止渴,明目止泪。泪为肝热。治温病血痢,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下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肠风溺赤,黄疸酒毒。热生风,湿生虫,又能祛风逐水杀虫。治大肠疥癞。然大苦大寒,肝肾虚而无热者勿服。张从正曰:凡药皆毒也,虽苦参、甘草,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偏胜为患。经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曰:气增不已,则脏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令人暴夭。《笔谈》云:久用苦参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气伤肾也。经又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按人参补脾,沙参补肺,紫参补肝,丹参补心,玄参补肾,苦参不在五参之内,然名参者皆补。药能医病,不能养人;食能养人,不能医病。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漏卢,反藜芦。苦参一两,或酒煎,或醋煮,能吐天行时毒。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反藜芦。
苦参、黄柏之苦寒下降,皆能益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烁而相火胜者宜之。若脾胃虚而饮食减少,肝肾虚而火衰精冷,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久服苦参,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观《本经》主治,皆湿热为患为病。详补中当是补阴之误,以其能除湿热,湿热去而阴自复,目自明矣。然惟湿热者宜之。沈存中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此因病齿痛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后施昭先亦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重。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或云苦参既能补阴明目,何久服反病腰重乎?殊不知苦寒之性,直入心肾,内有湿热者足以当之,始得之则有辅阴祛邪之力,清热明目之功;湿热既去,而又服之,必致苦寒伤肾,腰重脚弱,在所不免,理固然也。疑之有!
《本草崇原》:苦参气味苦寒,根花黄白,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水精上与君火相参,故主治心腹结气,参伍于中土之中,故治癥瘕积聚而清黄疸。禀水精,则能资肾,故治溺有余沥。苦主下泄,故逐水。苦能清热,故除痈肿。得中土之化,故补中。水之精,上通于火之神,故明目止泪。
《本草求真》:[批]清热除湿杀虫。
苦参专入肾,兼入脾、胃。味苦至极,古书有云,虽在五参之外,人参、沙参、紫参、丹参、玄参。云参亦属有补,然究止属除湿导热之品,于补其奚济乎。绣按,五参除人参可以言补,余不得以补名。凡味惟甘为正,惟温为补,苦参味等黄柏,寒类大黄,阴似朴硝,的解。号为极苦极寒,用此杀虫除风,逐水去疸,扫疥治癞,开窍通道,清痢解疫,或云有益。若谓于肾有补,纵书立有是说,亦不过从湿除热祛之后而言,岂真补阴益肾之谓哉。况有用此擦牙,而更见有腰痛伤肾之症,其可谓之补肾者乎。《素问》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肺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用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复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张从正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脾胃虚寒,尤为切忌。
《得配本草》: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苦,寒。入足少阴经。治湿郁伏热,烦躁口渴,大风癞疾,目痛流泪,痈肿斑疹,肠风泻血,热痢腹痛,黄疸遗浊,赤白带下,小便赤涩,杀疳虫,解酒毒。
枯矾,治齿缝出血,鼻疮脓臭;得枳壳,治风癞热毒。与牡蛎,治赤白带下;配白术、牡蛎、雄猪肚,治梦遗;配生地黄芩,治妊娠尿难。佐荆芥,治肾脏风毒。糯米泔浸一宿去腥气,蒸用,醋炒,治少腹痛。酒炒,治时症热结。
肝肾虚而无热者禁用。苦伤阴水。
久服病腰。
《神农本草经读》:此以味为治也,苦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心腹结气,苦入心,以散热结之气。癥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疸,寒能除郁热。溺有余沥,心通于小肠,心火除则小肠郁塞之气通矣。逐水,水肠通则水去。除痈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补中,《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义也。明目止泪。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此以味为治也,治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府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也。
《本经疏证》:苦参能止溺有馀沥,又能止泪,则是收摄水气之物,何以又曰逐水?盖苦参为物,本乎土而受疏于木者也。惟本乎土,故根色黄而三五并生;受疏于木故茎干独而色青,与脾土之气结于中而为患于他处不一者,但得肝胆之气疏而逐之,使摄归脾土所当输泄之道,其理毫无以异,是所谓以收摄为流通者也。人身之属水者血,以流通经脉,津以荣养诸窍,液以滑泽骨节,湿以薰肤充身。假使血被火结而成症瘕,津被火结而为积聚,液被火结而为痈肿,湿被火结而为黄疸,其咎皆在土之不能防水。苦参味若气寒,正除火之附于水者,且复借肝之疏成土之防而为水之治。故美其功曰补中,非补中也,去中土所生之患,则中已受益也。然则苦参究竟为利水乎?为摄水乎?夫苦参非利水亦非摄水,而正与利水摄水同。使不水为患于他处,是功同摄,使水归脾统领,复其输泻之常,是功同利。在仲景书湿热生虫者,苦参汤洗之,亦系摄水之效;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则利水之效矣。
《本草新编》:苦参,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入心、肝、肾、大肠之经。治肠风下血,热痢刮痛难当,疗狂言心燥,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祛风有功;黄疸遗溺者,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杀疥虫,破癥瘕,散结气,明目止泪,解渴生津,利九窍,通大便。第过于迅利,宜少用为佐使,不宜多用为君臣。至称益肾、安五脏、定心志,不可信之辞也。
或问苦参非益肾之药,夫人而知之也,但未知其所以损肾之故乎?苦参之不益肾,岂待问哉。沉寒败肾,必有五更泄利之病;苦寒泻肾,必有少腹作痛之疴。苦参味苦而寒,气沉而降,安得不败肾而泻肾乎。而五更泄利,小腹作痛,必不能免矣。败泻肾气,而反言益肾,殊不可解,愿吾子勿信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沉阴主肾,燥湿胜热,养肝胆,利九窍,祛风逐水,解毒杀虫。
【现代药理研究】

1.  苦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苦参碱体内外均有抗菌作用。体内作用强度与氯霉素相当。体外试验中1%苦参碱可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苦参总碱可抑制柯萨B病毒,苦参醇浸膏体外有抗滴虫作用,煎剂保留灌肠对兰氏贾毛鞭虫有一定疗效。
2.  苦参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因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3.  苦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苦参注射液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随剂量增加而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苦参总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4.  苦参有平喘、祛痰作用。苦参碱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兴奋离体豚鼠大鼠气管和肠管有抑制作用。
5.  苦参有镇静、镇痛作用。
6.  苦参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苦参碱。
7.  苦参有保护胃粘膜作用,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酮类化合物。
8.  苦参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9.  苦参有降血脂及改变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10.  苦参有保肝和利胆作用,前者主要成分是氧化苦参碱,后者主要成分是苦参碱。
11.  苦参对平滑肌的作用:苦参碱有加强豚鼠乳头肌收缩的作用,对豚鼠心房也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苦参碱能增强钾离子致输精管的张力增加作用。氧化苦参碱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轻度收缩作用。苦参煎剂对离体豚鼠及肠肌有抑制作用,能明显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等所致体外气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的兴奋。
12.  苦参有抑精、抗溃疡作用,还可抑制磷酸酶活性。
相关文章
 关于日本科学家的水实验引起的反思,太好了
 原序
 甘露散(《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涤邪汤(《医方简义》卷五。)
 [转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请问中医如何解释眼冒金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