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
滋腻如
天冬、
麦冬、
熟地、
生地、
石斛、
葳蕤、
人参、
阿胶、
百合、
蜂蜜、
甘草、
大枣、麻仁、
文蛤、
花粉、
菊花、
小麦、鸡黄、蚕砂、首乌之敛阴,刚烈如
吴萸、
丁香、
川椒、干
姜、
肉桂、
附子、
硫黄、
苍术、
巴豆、
草果之动阳,乃一时救急之药,非常病可久任之品。妨中运者,以土喜燥而恶湿。动内风者,以木喜水而憎火也。
辛热耗营液,温补实遂络
外感发表,辛药固不可少,如
麻黄、
苏叶、
葛根、
升麻、
羌活之散气,
桂枝、
柴胡、
荆芥、
当归、
川芎之行血,各有奇功,误用耗液,多变痉厥。内伤托里,温药亦未可废,如
白术、黄 、
饴糖之补脾,
杜仲、
菟丝、故脂之补肾,非无幸中,第过用阻络,定患药癖。二者皆能助邪而益病,主用者,不可不慎。
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
热在气分,宜甘寒,在血分,宜苦寒,尽人而知,据时令言,春温,秋燥,甘寒用处甚多,惟夏外阳内阴,则宜苦以燥湿,寒以胜热。然胃阳素虚者,自不可过投。而《金匮·吐衄》篇三黄
泻心汤云∶治心气不足,西昌谓培生气而坚脏。诚然,何医只知有倒胃之弊哉?其药如
大戟、
甘遂、
葶苈、
防己、
知母、
大黄、
黄芩、
黄连、
栀子、
丹皮、
青黛、
木通、
苦参、
龙胆草、
鸦胆子之类是苦寒,虽有清实热之益,弊与滋腻同,不再赘。咸寒如
鳖甲、
蟹壳、
僵蚕、
蝉蜕、蛇皮、
蜣螂、
水蛭、 虫、
海藻、紫葳、文蛤、
牡蛎、
秋石、
戎盐、
人中白、
肉苁蓉、
桑螵蛸、
元明粉之属,软坚,清燥,却风火,攻宿血,非无捷效,用之过当,心阳蒙蔽,而神明为之不灵,精血为之日削矣,司命者尤当急知之。
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
酸收如
枣仁、榴皮、五味、
乌梅、
诃黎勒、
罂粟花、宣
木瓜、
山茱萸,涩可固脱似也。设有一毫外感,令邪永无出路。即系内伤
吐血、
咳嗽之证,反致成劳。观仲景用乌梅,必用川椒,用五味,必用
干姜,用麦冬必用
半夏,用枣仁必用川芎,其意深矣。内伤之证,有阳亏于外者,有阴虚于内者,彼茱萸、
茯苓、
泽泻、
滑石、
瞿麦、
石韦之利溺,牵牛、
芒硝、大白、
大青、大黄之滑肠,切勿乱投。即兼有外感,则麻桂发汗,
瓜蒂、
皂角探吐,更宜酌用。
伤寒有云∶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亦不可汗,湿家不可下,是其例也。乃暴病忌参、术、黄 、熟地,沉 忌枳、朴、
桃仁、
山楂,亦可类推。
合观四节,可审用药之法。
二妙不尽妙,四神亦非神
苍术、
黄柏,一生一熟,偶方中之小剂,湿热证之妙方,所以二妙命名。究竟治湿重于热者则妙,若热重湿轻,当加入知母、
地榆较妥,而风湿寒湿,终非其治也。故脂、
豆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泄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可知方书中,随意命方者,如八珍、十全、固本、保真之类,不得以其名目好看,而妄投不计。但四君子扶脾,谁谓不善?以治脾虚,可称君子,若遇胃实,何异小人?盖方无论平奇,要在对证。
白虎固金佳,青龙驱水捷
虎啸风生,其热自平,凡火刑肺胃,当推白虎第一。若火在肝肾,即芩连阿胶
鸡子黄汤、
白头翁汤之证治,此方未能胜其任。胃有实邪,
粳米又宜减之。而
小青龙,桂枝开天,
细辛通地,复有姜、夏、麻、草温中以散其外,
芍药内助以托其邪,面面周到,无微不入,故洄溪谓为治寒水之神剂。发汗利水,并可补四逆、真武之不逮。然温邪咳嗽,误投必毙。大青龙发汗亦然。是二法乃一大寒大热之对子,泻心、四逆,庶堪比肩。
理中伤胃脂,逍遥劫肝阴
理中汤之醒脾,
逍遥散之疏肝,洵为良方,然治气分不足则可,若以之治血虚之体,是增病而速毙。凡方皆利弊相因,彼偏用二方者,何徒知其利而不计其弊哉?
牛黄损离火,黑锡夺坎水
一清心中痰火,一摄肾下寒水,诚医家宜备之要药。然备以治仓猝闭证,则有无穷之益,误施于久延脱证,其害不可胜言。
苏合香丸治
气闭,
大活络丹治中风,损益同此。
合观四节,可以悟投方之机。
温寒须行气,清热要活血
气滞而后寒积,血壅而后热生。行气如旋复、
香附、
陈皮、葱、薤等味,加入温药队中以散寒,其效倍捷。清热苦寒,甘寒咸寒诸药,大剂寒凉,必加入活血之品,如
桃仁、丹皮、
泽兰、
茜草、刘
寄奴、参
三七等,乃无冰伏热邪之弊。此理本易知,惜医多不识,故特表而出之。
命方良有以制剂岂徒然
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而君臣佐使,配合全在分量,如小承气用大黄为君,走中下焦血分,浓朴为君,即变而为中上焦气分之法。阳旦汤桂枝为君,走太阳,芍药加倍,便入太阴。当归
赤小豆散,赤豆为君,重在败毒,当归为君,重在理血。主之,佐之,轻之,重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立方者讵可忽诸?
-----------写的很好。但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例如第一条“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风”。
张景岳就擅长滋腻之品治病,很多方子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我所查到的实践资料来看,确实是有效的,例如著名的“
金水六君煎”,血气虚弱有亏的人,风寒咳嗽用熟地,还被张景岳誉为“神效”,但被其他一些名医,如陈修园等人骂得半死。但我在不少医家的实践医案中发现,此方对症的话,确实神效。张景岳的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方子。
而姜桂附这类燥热药,卢崇汉三代用此类药,却得心应手。
所以,很多关于药物的使用知识,我们认识的远远不够,不能以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全盘地理解。必须先倒空自己,才能去接纳其他的知识。理解知识的最好方法,是去关注各种实践结果,而不是仅仅关注某家的实践结果。
现在的教科书,最初实际上就是某家某派某人所撰写的,医理有所得,也必有所偏。所以,关于药物的理解,也是有所得,亦有所偏。博览百家,重视实践结果,才能尽量保持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