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读《伤寒九十论》 2008-12-25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重读《伤寒九十论》,唯一的感觉是“好”。用张仲景的话说是“佳”。
我突然想到,宋代的许叔微就把经方用到了如此神妙的程度,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如今的后学者们面对许叔微只能是惊叹!经方的使用水平为什么不能代有发展、逐节上升呢?假设许叔微能面对当代的“温阳学派”大家们,会想什么呢?
好像在我的印象中,许叔微并未开山立派,只是认认真真地在学习《伤寒论》,使用“经方”,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自己学习《伤寒论》和使用 “经方”的体会和实例。
书中记一案,患者见麻黄汤证而尺脉迟弱,先予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六七日,至尺脉应后,再使用麻黄汤发汗而愈。按语中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临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这段文字可以给每一位医者以警醒。在我们临床上,治好某人身上的一种病和给这个人以健康,不完全是一回事。临床治疗的有效也不全是对患者有好处,西药中“激素”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药的使用中类似这种情况也很多。当代学者何绍奇就说过:“前人畏麻桂如虎狼,不知今之胡乱用药,更远逾麻桂矣。”
书中说道:“服大承气汤得瘥,不宜服补剂,补剂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临床上,不单是大承气汤证,几乎所有热病病解后忌补、忌早补。这儿的补,也不单是药补,也可以包括食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儿热退后食肉,特别容易发热反复或留病根,这也就是《伤寒论》中提到的“食复”。医生临证时要有耐心向患者和家属交待。
大便不通,而见发热、神昏多睡,病又不在“三阴”,用承气汤类方急下,这可能是多数医者能想到的。但“自汗小便不利者,不可荡涤五脏,为无津液也”,用蜜煎导。读到这句话,着实能吓出一身冷汗。阳明病,发热见汗出者,太司空见惯了,能想到 “自汗”、“无津液”,难!病情如此之重,还有多少医者会留意到小便利与不利?即使留意到,会想到“无津液”吗?可反映在治疗上,“泻”和“导”,一字之差,可能会生死立判。
上案是第七案。还有更绝的,在第十四案中,也是阳明自汗,但“才觉汗出”,“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捷径”,用大柴胡汤。下与不下,火候的掌握何等重要!作为临床医生,学习太重要了!
“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面对危重病人,每位医生都会明白这一点。而对于普通门诊病人,我们经常会忽略这一点。明代医家周慎斋所说的“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方愈。”可以作为这句话的临证又一说法。临床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面对小儿发热性病变,时刻要注意保护患儿的正气,主要是脾胃之气。中西药物杂投、过用,脾胃已伤而发热不退,致使“医者难于用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来源于:http://drgjz.blog.163。com/blog/static/893912720081125102913300/
相关文章
 羌活丸(《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桃仁散(《千金》卷四。)
 大风子膏(《保婴撮要》卷十一)
 滋阴润燥剂
 脑疳一百三十六
 七圣散(《普济方》卷二一五引《卫生家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