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踏遍五桂山寻找中草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在中山,有一位老人近半个世纪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他自掏腰包,四处收集购买各种验方,至今已花费一万多元;他用整整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山中医中药史》的编写。他就是原中山县卫生局局长杨悦生。

“我市中医中药,草医草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相传继承,历代不衰。有师传七代,祖传五代,各承家技,都有专长。”——杨悦生

故事在书外

杨叔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他带来完整的手稿,听摄影记者说要找一个光线好的地方拍照,杨叔没领我们去他家,他说,“家里房子太旧,光线不好。”杨叔笑容满面,只有额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听完杨叔的故事,翻看着《中山中医中药史》的手稿,我真实地感觉到,杨叔的故事更多的是在书外。
   他曾经在古香林寺枯燥的生活中走进中医的热土;他曾在小儿麻疹白喉的灾难性疫情中临危受命;为了寻找验方,他曾以锲而不舍的诚心感动了固执的老人;为了中草药教学,他曾给自己充当着高难度的随身护士,注射器和胃管等医疗器械,竟成为他的随身用品;他执著地寻找验方,并用验方医治了无数疑难杂病!
   谈到《中山中医中药史》的写作动机,他只是说:“学一点历史,可以让年轻一代提高理论水平。”这就是杨叔带病坚持写作最朴素的想法。的确,正如杨叔所说:“前辈们的医德、医风需要发扬,一些民间广为流传、快捷而又实用的验方更需要人来发掘、继承,中国几千年的医学遗产还有待我们后人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他还想帮人们排除“看病的高额费用”的困扰。
   可以想象,一个多年致力于中医研究的杨叔,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可当年有人想以优厚待遇来请他以老卫生局局长的名义推销不正规渠道的药物时,他却断然拒绝了。他用整整10年的工夫写书,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也深知书集出版的困难,可是,他却用心地查找资料,不让书中留下哪怕是一点点模糊的数据。
   在整理杨叔讲述的内容中,我的确很为难,因为每一段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我舍不得删除任何一个细节,可是,最终因为篇幅问题,仍未能一一尽述。
   虽然《中山中医中药史》只有4万多字,但留在文字之外的充满辛劳的故事,却是杨叔留给我的无法言说的心灵震撼!黄祖悦


古香林寺 我开始与中医结缘

1939年,日本入侵中山,我到古香林寺里避难,开始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毕业于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的和尚惠普,对中医深有研究,他每天仅带我们念两次经,然后就是教给我们医学知识。寺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草药,轻风徐来,满寺的香火混着草药的阵阵清香。惠普常常会给我们详细地讲解各种药物的药理和作用,远近的村民也会常来请惠普看病,惠普用一些中药给村民治病,这就奠定了古香林寺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古香林寺一直香火很旺。
   1958年,也就是我24岁那年,是我中医生涯的重要一年。那时,正值农村大跃进,大人们忙于生产,小孩集中在托儿所。可能由于过分集中,有小孩患上了麻疹、白喉,这种传染性疫情很快蔓延开来,从中山到珠海斗门,上千人死亡。我临危受命,迅速召集全市的中、西名医成立“专家组”,共同商量控制和医治疫情的方案。一些老中医建议用萝卜、白菜干等煮汤预防,配合西医治疗,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可是,麻疹带来的后遗症——肺炎和心脏衰弱却成为新的问题。我请来70多岁的中山名医郑翼庭,他用积累的中医验方解决了麻疹后遗症问题

鸡汤引蚂蝗 神奇验方让人着迷
一次,中山出现一例“怪病”。一个15岁的少女突然下身流血不止,根据颜色判断,绝不是正常的经血!我们断定是里面有异物,但究竟是什么,谁也不敢下结论。于是,西医主张做手术。而根据当时的情况,病者家属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因为人们的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处女的身体是不能动的。必须找到治疗的妥当办法!我仔细思考,这女孩来自大沙田区的农村,生活条件很差,他们那一带家里绝大多数是没有冲凉房的,都是在附近的河沟里冲凉,我断定可能是蚂蝗进入了她的体内。根据这个诊断,当时的西医用注盐水的办法治疗,没有结果;后来又用注入蜜糖的办法,还是没有效果。看到女孩的妈妈心急如焚,我想到了曾听过的一个民间验方,只是自己从来没试验过,反正已无别的办法,不妨一试。于是,我把她们母女俩带回自己家中,亲自宰了一只鸡,放些香料,把鸡炒得香气扑鼻,再把鸡汤倒进痰盂里,让女孩坐在痰盂上,不一会儿,蚂蝗就被鸡汤的香气引出来了。
   类似的诸多民间验方,也不知是被谁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西医里所没有的。这也是我多年对中医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文革”后,我就立志将钻研医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从1959年我被任命为卫生局长开始,我一直没有停止收集验方。有一段时间,中山发生木薯中毒疫情,听村民说,张家边的珊洲村有一位老人有奇特的验方,只要去他家喝点水,就不治而愈!想到全中山的百姓的健康,我下班以后,马上骑单车前往老人的家里,谁知老人听明我的来意,竟然说:“我不懂!”得知这是老人的家传验方,轻易不愿外传,我就继续每夜骑自行车前往。天黑,路难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连续七八个晚上,我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人,他告诉我,只要用大蕉树上最后的那片叶子来治疗就很有效。
   在1970年至1977年底,我担任中山卫生学校的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6·26”医科大学副校长,由于学校没有中草药教师,作为行政领导,我既教哲学,又教中草药。为了上好中草药这门课,我带学生进五桂山识别验方草药。我们上午爬山找药,下午上课。那时,我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不仅胃痛难忍,而且胃中大量积水,常常呕吐,寸步难行。为了不影响教学,我带着注射器和胃管,每当胃痛或呕吐难忍,就自己给自己打针,或自己将管子插入胃中,将胃水抽出体外,然后继续爬山。我的学生都为我感动!8年时间,拖着病体,我踏遍了五桂山的每一座山峰。

《中山中医中药史》 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西医传入中国,始于鸦片战争,它带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而中医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医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中山的老一辈人对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研究,郑翼庭老人曾给我讲了他们年轻时求学的故事:民国元年,他们作为中山第一批考往省城医学求益社的8人,为学中医知识,前往广州,风餐露宿。当时交通十分的不便,他们背着小小的瓦罐,挑着米、盐、头菜就上路了。一路上风雨无阻,泥泞兼行,黑夜里,或住宿破庙,或寄居农家,每天仅吃一顿午饭,迂回300多公里的路程,加上一些河、海的过渡,竟然步行了八天!7年后,他们个个学成归来,又带出一批名医徒弟,成为中山中医界的顶梁柱。
   可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中医相继去世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却少有人来继承。这正是我所担忧的。
   中医历来讲究:“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八纲”,分清病根,对症下药,往往能快速、直接地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有一次,我到一姓郑的朋友家,正遇他为孩子咳嗽发愁。原来,他孩子已咳嗽多日,每天的西药至少花80多元,还要拍片,总共四天,已花了800多元,可孩子的病却不见半点好转。我记起了两个治疗咳嗽的验方:风寒性咳嗽,只需用温性黄皮寄生治疗;风热性咳嗽,则需用凉性红丝线草。我问明孩子咳嗽病因,断定为风寒引
   起,就让朋友买来黄皮寄生,给孩子煮水喝,果然几天就好了,而每天仅花0.6元。
   中医文化的魅力,是新一代人应该传承的;知道一些历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尽管我不擅长写作,可是,有关中山中医的一些历史,如果我不写出来,以后就怕没人知道了。于是,1994年退休后,我开始了《中山中医中药历史》的写作。

带病写书 十年心血终铸成

据我所知,清朝后期的广州市四大名医陈伯坛、赵学琴、黎庇留、陈月樵,在中山有众多的徒弟,他们对中山的中医水平的提高有杰出的贡献,于是,我从寻找四大名医在中山的徒弟入手,进一步考察中山中医发展的历史。
   在写书期间,许多资料不详,众说纷纭,我边写边查找这些名医资料,不断修改,力求做到没有差错。原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程观树的父亲程祖培,是陈伯坛的大徒弟,也是石岐的名医。对他的毕业时间,有人说是民国六年,也有说是民国七年,还有说是民国八年。我亲自找到程观树,程观树找出他父亲的所有资料,我查到他的毕业证书,证实是宣统三年去念书,毕业于民国四年。
   查找资料没遇到大的困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正当我全心投入写作,手稿完成了一半,那天,我突然作呕,吐血不止,经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复发,原来,我的溃疡正连着动脉血管,引起大出血。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这胃病手术后已20多年不曾发过,只得住院治疗。2001年的一天,我再一次因便血休克,经医院抢救,我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两次住院都是10多天,回到家里,身体极度虚弱,可是,想到如果完不成稿件,这么多好的素材就要浪费。为了尽快完成手稿,我不得不继续坚持写作。2004年,我的手稿基本完成,书籍估计在今年可以出版。最近,我又进行了一轮修改。
   我本来还想写《中山西医史》、《民间验方》,可是,因为年纪太大,没有人帮忙,肯定完不成。我最大的愿望是,政府能办班培养下一代,学习老中医的经验,收集更多验方,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传承下去;将中西医结合,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题记:
    为重振广东的中医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近日,广东省政府特向专家“把脉问医”,并提出了2020年广东中医药综合实力领先全国的目标。而在中山,一位在中山卫生战线服务了40多年的中山历史“活字典”,倾注10多年心血,将一些中医中药典没记载的缺失碎片,编著完成了《中山中医中药史》。


《中山中医中药史》
记载百年历史“缺失”

    杨悦生历时十多年编著的《中山中医中药史》,记载了清嘉庆到文化大革命的100多年间,中山中医中药的重大事件、名中医及业内的发展历史脉络,并分作概况、历史、政策、中草药、中西结合的发展共5个板块。按照史料价值的“轻重”,有的放矢,有的放大浓重地写上一笔,有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洋洋洒洒3.6万字,中山中医历史通俗易懂,向读者娓娓道来。

见证了中山卫生40年风雨

    今年已70多岁的杨悦生被人们敬重地称为中山历史活字典,他退休之后,倾注所有时间,深入民间进行挖掘、采写,为环保局、地方志、党史办等,撰写了超过40多万字的史料。特别是去年4月,杨悦生编著的《古香林史迹考》,更促成了有关部门将规划开发古香林为生态风景区提上了议事日程。

    杨悦生编著《中山中医中药史》也是源于使命感的“召唤”。杨悦生尚年幼时,中山沦陷,为了躲避战火,杨悦生天天步行到偏远的古香林寺躲藏,日子久了,他发现附近一带的乡民生病了,便到寺庙向惠普大师求医,惠普大师济世为怀的精神,令杨悦生好生崇敬,于是,他拜惠普大师为师,学得一手精湛医术。1958年,中山一场麻疹传染病改写了杨悦生的命运。那场瘟疫夺去不少婴幼儿的生命,那时正在县政府卫生科工作的杨悦生临危受命,处理这个棘手问题。杨悦生走马上任,立即召集全市的中、西名医成立“专家组”,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使香山县一举成为佛山地区取经的示范点,而杨悦生更是在卫生战线树立了威信。1970年,政府创办“中山县卫生学校”,杨悦生和一班“战友”,在指定的仅仅8天时间内,完成了学校全部筹建工作;1975年,中山创办“626医科大学”时,他被抽调当了副校长。1978年,拨乱反正,杨悦生恢复了在“文革”期间被撤销的卫生局长职务,不久,他又被调往环保局当代理局长,后来又在烟墩办事处当副主任。

文史科提出
帮助出版

    “1994年我退休下来后,便开始撰写《中山中医中药史》。”杨悦生说,2004年,他这本《中山中医中药史》便脱稿了,但因当时没找到有关单位赞助其出版,于是,他只好暂时放下,但他并没灰心,他知道这本跨越100多年中医中药的历史资料,现存的文字记载极少有触及,一定有部门对其“感冒”,因此,在寻找“赞助商”的一年里,他又不断搜集具有价值的史料进行补充,使之更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史科提出帮助出版《中山中医中药史》,杨悦生因此倍感欣慰。

《中山中医中药史》
有助于学者研究

    阅读杨悦生这本《中山中医中药史》手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杨悦生的“真”。在手稿中,每个字都是他用钢笔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而手稿中提及的中医中药的重大事件,他还找到当年的黑白照片,图文并茂加以“引证”,并以大量多样的史料为基础,从不依靠孤证。最令人感动的是,为力求本书内容详实,年逾七十的杨悦生数年来还奔波于图书馆、档案馆查证史实。整本手稿,对于研究中医中药近代史、学术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学者,都有发掘、保存、取资的价值。对有志于中医中药史的青年学子,更不啻是一部“宝典”,获益无穷。

中医中药史
年轻人要发扬下去

    杨悦生是一位性情中人,驱动他倾注10多年执笔编著《中山中医中药史》的是他的中医中药情结。他说,年青时任职于卫生局,他便开始收集中医史料、中草药民间秘方的喜好,但当时并没考虑到要为中医中药“著书立说”。后来,他退休才想到了以中医中药著书,因为,从研究中发现,鸦片战争后,西医由传教士引入中山,而中山的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二,过往,中医的继承是师傅传艺徒弟,但却坚守医德操守和救死扶伤、赠医赠药;其三、随着西医引入中国医学界,中医便开始备受国人冷落,逐渐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四,杨悦生在行内坚守岗位40年之久,老一代中医逐渐谢世,他不去挖掘、采写中医中药的历史,便觉得对不起前人和后人;其五、手稿付印后,能让年轻人继续发扬中医中药这一宝贵遗产,并沿着他的脚印,继续研究下去,用现代科学提高中医水平,使之再次受到国人的重视。

来源:香山报 记者 汤翩翩
-----------请问如何可以联系到这位老人家?
相关文章
 加味五皮散(《丹溪心法》卷三)
 [请教]手指上没有小太阳是否就是身体不好呢
 过敏性鼻炎要怎么治疗
 巧用涌泉治奇病
 [下载]汤立新山东台艾灸电视节目视频下载(
 艾灰的初次使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