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中医名家谈养生:七大医院院长谈“钱”说“命”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近日,关于“40岁前拿命博钱 40岁后花钱买命”的讨论引起医疗卫生界的强烈共鸣,广州多家三甲医院的院长接受访问,谈他们见过的“博钱”与“买命”,忠告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年薪多少、身价多少不是唯一的,健康就是本钱;很忙,可以很健康,不健康生活方式在积累财富同时也在积累疾病。

  大老板“博钱”后要卖企业治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教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中年企业家,平时很忙,发现自己患肿瘤后,跟我们说,事业可以不要了,把整个企业卖了也希望能治好病。他开出高薪,拜托肿瘤医院帮他“挖猎”一些医学专业的博士后,让他们专门为其在世界范围内搜集该肿瘤相关材料和所有有关信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免疫功能高下密切相关,情绪不好、工作强度压力太大等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偏偏很多出色的企业家、能干的政府公务员又还“吝啬”挤一点时间检查身体。因此错过了早发现早诊断的机会,这些人群往往都把个人身体健康放在事业之后,只到硬撑不下去、不看病不行了才肯就医。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院长古立诚: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35岁英年早逝。他5年前查出乙肝带菌,本来情况并不严重。但由于没有坚持正规治疗,长期和客户应酬喝酒,等肝区剧烈疼痛才想到看医生。5年的时间,就发展到肝癌晚期,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挽救生命。

  事业和健康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唐小平: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绩,40岁是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上有老、下有小,一方面面对不进则退的工作压力,很多人咬紧牙关,抱着再“扛一扛”的想法,不料却给自己的身体埋下“定时炸弹”。

  广州医学院附三医院院长李健:事业和健康就像鱼和熊掌,如何平衡事业和健康,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国家要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个人也是如此,不拼命怎能拿到机会?我们都是学医的,都清楚怎么做更健康,但不努力怎能出色,不出色怎能取得好的发展。事业和健康,本身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樊粤光教授:从医学的角度,人应该比较好地分配一生的精力而不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过分透支,但实际上,竞争比较激烈,你不胜人一筹,就很难有高的收入,很难有提升。我们身边,很多人工作节奏很快,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特别是各单位的一把手,不仅单位的业务要负责,防火、防盗要负责,计划生育也要负责。现在的机制把很多工作都集中到一把手身上,他们睡觉的时候手机都不能关,根本不可能劳逸结合。

  积累财富同时也在积累疾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力教授:国内不少企业家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候,对眼前的东西看得太重,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国人是吃苦耐劳,但不少人一赚到钱,他的财富的表达方式是有问题的,喜欢在饭局和赌局上解决问题。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当然危害很大。

  唐小平:我们收治的肝病患者中,很多是因为工作压力大、饥一餐饱一餐或心情不好等而导致病情加重。有的本来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喝酒太多或心情不好,最后甚至出现黄疸肝硬化。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心态乐观、注意调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能保持很多年不发病。

  古立诚:饮食不当是某些疾病发病增多的原因之一。从临床来看,过去胃癌病人多,结肠癌病人少,但现在完全倒过来了。我们医院现在有时一月只收到一两例胃癌病人,但结肠癌至少3~5例。这主要与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关。人们吃肉多、吃菜少,细粮多、粗粮少,对胃的磨损明显小了,但其中粗纤维少,使得肠道的负荷骤增,易诱发结肠癌。

  大病后才改变人生观太迟了

  曾益新:正是这些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一旦发现肿瘤、身体垮了,只要在肿瘤医院“晃”一圈出去的,人生观基本改变了。很多企业家和公务员病愈后再跟我联系,我发现他们对于事业、对于生命等的人生态度都有了很大不同。他们已经懂得放下拼搏的脚步,留更多时间给身体的休息和锻炼。可是有时候又太迟了。 

  晚上应酬也莫分“上下半场”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管理人员、商贸人员和知识分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越高。亚健康有两个要件,一是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不能适时调整放松。如果精神上常处于不满足状态,特别是现实与愿望不能匹配而自己又不及时调适心态,身体就容易出问题。我给大家开四个“药方”:一是要早睡。工作如果做不完,宁可早起来赶,晚上应酬也莫分“上下半场”。研究显示,同样是睡六个小时,凌晨两三点睡到上午八九点和深夜十一点睡到早上五六点相比,后者睡眠质量更高,因为大脑最佳休整时间多发生在上半夜。二是多走路。不要太“优待”自己。三是养生要“见缝插针”。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善于“中场休息”,工作一两个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站起来走走,活动颈部腰部,中医养生运动“八段锦”就很适合。多喝水可以预防血栓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猝死。四是“寻开心”。心态放松对于工作狂来说最重要。工作时可以抽空 “不务正业”,比如哼哼歌,和朋友打个电话聊会儿天等等。

  唐小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快乐工作”的方法,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第一,工作固然重要,但也要以身体能承受的度为准。第二,处理好与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更容易取得成绩。第三,保持乐观的心态,第四,工作后就应坚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精英难避健康之痛

  中大、中大附医等单位每年有数名精英倒于晚期癌症 定期体检成死命令

  “我们医院每年体检都会发现少则一两例,多则三五例医护人员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情形,而且都是晚期,他们大部分是知名教授、业务骨干,每天都在忙着给患者治疗。但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廖晓星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本身是医生却都对自己健康关注不够,可见这个现象多么严重。

  科研压力压倒精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体检中心冉炜主任向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医院痛定思痛制定了‘政策’,常规体检所有的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参加,我们会对因故没有进行体检的人员进行追踪,督促他们一定完成补上体检。”这已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关注爱护,而是对我们整个医疗行业人群健康情况的监督和保护,冉炜说。

  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大附属二院南校区门诊部主任熊小强副教授说,中大每年的例行体检中,都会发现3~5名恶性肿瘤患者。此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占了两成左右,糖尿病患者在7%~8%左右。像去年,两名45岁左右的教授、博导被查出癌症晚期,此外,一名50来岁的教授在办公室突发心肌梗死,医生赶到时,心电图已经呈一条直线。

  熊小强说,越是科研气氛浓的高校,教师们的压力越大。中山大学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各学院的科研主力,都是一些40~50岁的中年人,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是在不要命似的干活。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年年都会有一些教师因为达不到工作要求而被解聘。教学、论文、学术成果,加上不断有海归博士加盟,这些都像箍在青年教师头上的紧箍咒。中山大学校医院有个心理门诊,据该门诊的医生们说,每天的工作都满满当当,来咨询的师生一般都在每天十人左右。

  35岁以下常规体检应含B超

  熊小强告诉记者:中大每年都会安排职工体检,但“逃检”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仗着年轻,以为根本无需浪费时间体检。除此之外,体检程序设计不合理也是“逃检”的原因之一。像35岁以下的教师,体检中连B超都不包含。而35~50岁之间的教师,会做肿瘤指标定性检查,但并不定量,灵敏度大打折扣。只有50岁以上的教师,才会做一个比较详尽的体检。他建议,年度体检应该更有针对性,像有鼻咽癌家族史的,每年都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排查;但遗憾的是,很多单位都做不到这一点。

  记者手记:

  花钱也买不到命

  “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少10岁,七成广州人身体亚健康……”面对一串触目心惊的数字,不少二三十岁正在为成家立业打拼的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距离我还远,现在不用担心。”但在过来人的眼中,这段路并不很长,“一晃就到了”。

  因为采访缘故,卫生记者经常要跑医院,也便看多了形形色色“拿命博钱”后再“花钱买命”的故事。几乎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听到过医生“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来看病”的询问。而大多数人在后悔的同时,也觉得委屈无奈:“如果可以,谁愿意用生命为工作过劳‘埋单’?”

  对待健康,“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传统观念一直是重疾病治疗,轻预防保健,导致人们前仆后继地走上“小恙不防,积重难返”的道路。

  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

  王均瑶、傅彪、梅艳芳三位业界精英和公众人物都在30~50岁之间的事业顶峰时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拼命!

  中医名家谈养生

  刘仕昌:名和利 看淡些

  “刘仕昌先生是我们学校四位终身教授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已经93高龄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樊粤光教授表示,刘老的长寿之道在于“淡泊名利”四个字。

  樊粤光院长告诉记者,刘老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6时左右在学校散步,然后是喝早茶和工作,中午休息,下午和研究生交谈。“他的心态特别好,不求升官发财,也不求出名,和工作无关的应酬他一概远离,几十年如一日,他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好自己工作、研究和休息。”樊院长说。

  关于刘老的淡泊名利,他的学生说了一则轶事。1973年,广东省评选名老中医,以刘老的资历和学术水平,毋庸置疑当属其中。但此时他正在肇庆带教,有关方面一时疏忽漏报了他。但他却泰然处之,从未提起。时隔二十年,直到1993年第二次评选名老中医,大家才发现遗漏了刘老。面对20年的遗憾,刘老只有三个字:“看淡些”。

  刘仕昌先生坦言:随遇而安就是他的养生秘诀。他说:“小时候,也是名中医的父亲就教育他,自己学问粗浅,读书不多,家里又没人做官,说话声音不大,气力不大,手脚不长,不如修身养性,随遇而安。”幼承家训,刘仕昌就兢兢业业地贯彻了一生。
来源:广州日报网络版
-----------中医名家谈养生,医院院长淡商业,有意思.
相关文章
 当归和血散(《脾胃论》卷下)
 凉惊丸(《幼科发挥》卷二。)
 法制半夏
 长夏是什么时候
 着个方子不知道,有人知道详细点吗?有什么
 陈逊斋最早初步阐明了经方六纲病位病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