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陈逊斋最早初步阐明了经方六纲病位病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考证,民国时期医家恽铁樵和陈逊斋先生认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主一身之里,少阳在半表半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也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为半表里,厥阴也为半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为里,太阴也为里。  恽氏还认为: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症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伤寒论辑义》按) 陈逊斋说: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病理》) ——一语中的。
  从以上内容上分析,陈逊斋,把六纲基本病机和关系,已经阐释很深了!
  陈逊斋说:伤寒六经者 ————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太阴、 少阴、厥阴、皆为阴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寒病。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实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虚病。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
太阳为表,少阴亦为表,太阳之表为热为实,少阴之表为寒为虚,阳明为里,太阴亦为里,阳明之里,为热为实,太阴之里,为寒为虚。 少阳为半表半里,厥阴亦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热为实。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寒为虚。 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之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 太阳少阴皆为表。太阳之表可汗,少阴之表不可汗。阳明太阴皆为里,阳明之里可下,太阴之里不可下。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清解,厥阴之半表半里,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体之正气,起而反抗,发热恶寒,即正邪交争之表示也。头痛、项强、体痛,即正邪交争时所发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时因皮肤开合,汗腺通塞之故。又发生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之两大症候。伤寒为散温机能衰弱,故以麻黄汤发其表。中风为散温机能亢进,故以桂枝汤解其肌。凡此伤寒中风,可由发汗解肌而愈者,皆称为表病。又称为太阳病。 正气抵抗邪气,在太阳病期内,无法战胜,因而妨碍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热往来、胸胁满呕、口苦咽干各症,概称为少阳病。《内经》谓三焦为决渎之官,生理学则不称三焦,而称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脏腑之外, 皮肤之内,故谓之半表半里。小柴胡一方,为本病之主剂。  正邪交争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内部粘膜,愈加干燥,及在太阳少阳期内,发汗利尿过多,则肠胃间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发生烦渴谵语,不大便,但恶热不恶寒之阳明里实症。轻则用白虎汤,重则用承气汤。  若肠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则为太阴病。水谷不化,则水分过剩,因而上吐下利。此与阳明病正成反比。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实而太阴虚也。理中汤温中去湿,故为太阴病之专剂。  若造温机能衰减,体温为之降低者,则为少阴病。中医谓为阳虚。因心脏衰弱,故少阴病之脉必微细也。因神经不振,故少阴病之症但欲寐也。因体温不能分布,故少阴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太阳必发热而恶寒,少阴必恶寒而不发热。四逆汤强心生温,实为少阴病之主剂。若夫厥阴病者,实抵抗力消长进退之重要关头也。其病状为厥热互为来复,热多于厥,则抵抗力有恢复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于热,则抵抗力愈趋愈下,故主病进。若但厥无热,则抵抗力完全失败,病主不治。 此与少阳病正成反比。少阳之寒热往来,不过三焦不和,血管伸缩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阴之厥热来复, 则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厥阴之主剂,亦不离四逆辈。盖非生温无以退厥也。  总观六经之变化,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三阳病则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阳病无死症。三阴病则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阴病多死症。一部伤寒论。盖如是而已。
  注:此篇为一九三五年陈逊斋先生在前中央国医馆附设训练班的演讲词。  看来,仲景先师后,真正初步明了经方三阴三阳真谛的,当属陈逊斋!不愧为陈修园先生之后人!历史上仲景先师以后真正初步阐明经方六纲病位病机的,是陈逊斋,而不是胡希恕先生!(二者没有可比性)更非日本皇汉医学所能知!

-------------------
   民国二十五年之秋,有美侨李梦如之子,居江寧镇。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塘泻,均由余治愈。此次患寒热病,历十餘日不退,邀余诊治。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性痰,夹红,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脚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病理,连拟排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怯意,复拟乾薑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书方既竟,正欲开车,适大雨滂沱,久而不止,据电话报告,各站桥梁已断,汽车不能通过,因下榻于李宅附近天主教堂中。电灯闪烁,寝不成寐。爰就原病再三思索,恍然有悟。乃询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服之。因初病不欲延医,自服泻盐三四次,自觉胸中舒畅,不意脉象忽然变险,水泻频仍。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脾弱易动,素有喉病,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无汗,表未解而误下,且一下再下,表邪不退而外热内陷,触动喉炎旧疾,故咽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躯,复因大泻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各症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在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於下部,故阴脉亦间歇。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乾薑化水饮,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与当归四逆汤之用当归殆同一理。用黄芩,知母石膏,所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所以解咽喉之毒,用葳蕤所以去脓血,用天冬所以利咽膜。今日大雨,前方未能购服,明日便可照服此方。李父终疑脉有败症,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搏沉弱是阳鬱,非阳虚。加参转虑消炎解毒各药之肘,不如不用,经方以不加减為贵也!后果服之愈。
后数日,父子踵门道谢,馈食品人事数十金,知病已痊癒矣。余用此方,只此一次。中央日报公佈医案后,京市医生无不人手一册,传為佳话。
  寥笙注:本案为伤寒误下致变,邪传厥阴,上热下竭,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陈氏此案,为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客渝时所治。当时陈氏曾对余述及此案治疗经过,谓伤寒病真难辨,真难医,而《伤寒论》尤其难读。又如柯韵伯直谓麻黄升麻汤杂乱无章,疑非仲景方。徐灵胎于伤寒约编厥阴病中,亦不录此条,仅在伤寒类方麻黄升麻汤条下注曰:“此乃伤寒坏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随症施治,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亦无所发明。陈氏在未治此案前,亦不知麻黄升麻汤究竟是真是假,有无此病,亦持怀疑态度,经此番治验,确信《伤寒论》为临证实践的总结,故特为余述及之。当时余于此症,亦无实践经验,听后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此种病例不多见,以前注家多不解此条临床实际意义,遑论治疗。治此病者,前有张石顽,后有陈逊斋,两案可先后媲美,故并辑之,于以见《伤寒论》为临床实践的实录,非一般空谈医理之书可比,凡究心中医学者,应深入钻研之,则获益非浅。(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附:张石顽医案:治一妇人。年二十余,腊月中旬,患咳嗽,挨过半月,病热少减。正月五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忽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异常。又三日则咳吐脓血。张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寸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篇中麻黄升麻汤症。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勉力支持岁事,过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复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发热,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虚,复感寒邪之故。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郁,不得外散,势必内夺而为自利,致邪传少阴厥阴,而为咽喉不利,吐脓血也。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遂与麻黄升麻汤。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数剂而安。
麻黄6克、升麻3克、当归3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
白芍1.5克、天冬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甘草1克、
生石膏3克、白术1.5克、干1.5克。
寥笙注:本案为寒闭热郁,上热下寒,阴阳错综证。《仿寒论》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患者虽非伤寒误下所致,而寒闭热郁,内奔而为自利,致邪传厥阴,则可一例观。张氏审证求因,至为精详,对此阴阳错综,表里混淆,寒热难分之症,心灵眼亮,径渭分明,仲景谓为难治之疾,亦能一剂即中,不愧一代名家。方用麻黄、石膏、甘草以疏表,发越郁阳;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升麻性味辛寒,功能升阳,清热解毒,天冬、知母、黄答以清上热;白术、干姜、茯苓以补脾利水,温下寒;玉竹性味甘平,以滋阴;当归以养血,且以防发越之弊也。

-------------------
喜多村直宽(1804-1876)《伤寒论疏义》

《皇汉医学》1930年在我国翻译出版,发行量很大,此书于十年中印至八版。 当时医界还大量翻译出版日本汉方各种著作。

恽铁樵《伤寒论讲义》撰于1933年。此书以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为蓝本,辑其中25家之注,另采日本学者喜多村直宽《伤寒论疏义》、中西惟忠《伤寒论辨证》及片仓元周《伤寒启微》等注解。

-------------------
为什么恽铁樵、陈逊斋、黄竹斋等基本都在30年代提出类似观点?原因我想还是很明显的。

无须讳言,那时的中医界先锋人物,没有不关注日本汉方学术的。甚至可以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近代被打醒的中国主要就是向外学习,学日本、学苏联、学美欧。

-------------------
中国近代最早的生药学奠基者也多是日本留学生。讲近代的中医学术发展变化,回避不了日本的影响。除非为面子问题说瞎话。

-------------------
有启发。谢谢。

-------------------
汤一笑:为什么恽铁樵、陈逊斋、黄竹斋等基本都在30年代提出类似观点?原因我想还是很明显的。
无须讳言,那时的中医界先锋人物,没有不关注日本汉方学术的。甚至可以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近代被 ..?(2013-10-06 12:37)?700)this.width=700;" >

汤老师所言甚是!

-------------------
汤一笑:中国近代最早的生药学奠基者也多是日本留学生。讲近代的中医学术发展变化,回避不了日本的影响。除非为面子问题说瞎话。?(2013-10-06 13:22)?700)this.width=700;" >

确实如汤先生所言,当年蒲辅周先生用一个月时间手抄《皇汉医学》一遍,刘绍武先生自承看了《皇汉医学》医术大进,胡希恕先生的《伤寒约言录》处处可见《皇汉医学》的影子。

-------------------
我发现经方界对于三阴经的开阖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请高人指点!

-------------------
天医星:我发现经方界对于三阴经的开阖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请高人指点!?(2013-10-12 11:03)?700)this.width=700;" >

黄帝内经早就说了的东西,是日本鬼子搞乱了
日本人精通内经的是很少的

-------------------
优秀文章! 收藏学习!

-------------------
顶一个,继承发展!

-------------------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非仲景立论本意
相关文章
 原发性肝癌
 请教:感冒用药后断乳?急
 上来就点
 中国炼丹术和丹药.TXT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银蒲解毒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