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急诊医学:第111章 昆虫所致皮肤损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第一节 白蛉叮咬皮炎

白蛉在我国华北地区多见,以中华白蛉常见。白蛉是灰黄或灰白色双翅小虫,全身密布细毛,体长1.5~4mm,停息时两翅竖起,因身体小,能飞入沙窗。白蛉孳生于墙角、洞穴及潮湿阴暗处,卵、幼虫和蛹在泥土中发育。雄蛉以植物汁液为食料,雌蛉则在夏季晚间暗飞出,叮吸人及家第四的血液。雌蛉吸血后产卵30~80个,以后即死亡,www.med126.com/kuaiji/我在5~6月繁殖。

白蛉有毒液,将此毒液稀释1000倍,仍能引起皮内反应。毒液内也有特异性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反应之强弱个体差异很大,有遗传过敏患者反应较强,有的人经过反复多次叮咬,反应可渐渐降低,甚至可以脱敏。

一、临床表现

一般都在5~6月份发病,暴露部位多见。叮咬后不久局部起风团样红斑,痒甚。继而周围皮肤红肿,在叮咬处出现疱疹或紧张性大疱,约1cm直径。在手背、脸部及生殖器肿胀明显,附近可发生淋巴管炎,疼痛,肿胀。疱液破后结密痂,有时继发脓疱病。皮损约1~2周渐消退,但有的可能转变为搔痒性结节,为迟缓性变态反应引起。

二、治疗

刚叮咬时可外用含有氨的虫咬药水外涂,红斑风团发痒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若有大疱则可抽取疱液,外用1%龙胆紫液或硼湖。内服药可选用一种抗组胺药物,如有断发感染可服抗生素,晚期结节可用冷冻疗法治疗。

第二节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属昆虫钢,鞘翅目,其中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体长0.6~0.8cm。平时常栖息于田野草木间,夜间喜围绕灯光飞翔,叮咬人畜。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所以本病是由于人自觉或不自觉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而引起的。

一、临床表现

多见于夏季,多数为夜间灯光下工作者。皮损好发于脸、颈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初起时为丘疹,红斑,常很快形成条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疱疹或脓疱疹,排列成条状,单一或多条,长短及方向不一,一般长约3~10cm,状如鞭子抽打样。在条状皮损附近也可出现丘疹及疱疹。局部有搔痒、灼热感及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约1周左右戏肿渐消退、脱屑,留下色素沉着。

二、治疗

最初应立即用肥皂水或10%氨水清洗。红肿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有继发感染则选用抗生素。

第三节 桑毛虫皮炎

桑毛虫为桑毒娥幼虫,有很多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内有黄色液体,含有组胺类物质。如将此种细毛放置前臂皮肤,可在12h内出现丘疹、风团及疱疹,奇痒难忍。

桑毛虫多在我国南方的树林中繁殖,常见于桑树或杨柳树干或枝叶上,在刮大风时,大批毒毛自虫体脱落飘散在各处,接触人体皮肤即能发生皮炎。发病季节为6~10月份,常有成批患者发病。

一、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颈、肩部及四肢等处。毒毛接触皮肤后约10min到3h出现剧痒,继而有刺痛感。皮疹轻重不等,疏散分布,可分为三型皮损。

(一)斑丘疹型 为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丘疹,淡红色或鲜红色,呈水肿性,中心有黑色或深红色针尖大小的瘀点。

(二)丘疱疹型 粟粒大丘疹位于水肿性红斑上,中心有针豆大小的疱疹,抓破有糜烂面,结密痂。

(三)风团型 少见,1~2cm大小,数不多。毒毛常常附着于内衣而引起泛发性皮疹,搔抓后可使毒毛陷入皮肤,痒痛难忍。有时毒毛侵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或角膜炎。桑毛虫皮炎能自愈,病程约1~2周。若反覆接触毒毛可拖延较长时间。

二、实验室检查

用透明胶纸粘取法可从皮损处检出毒毛。

三、治疗

用橡皮胶布或透明胶布去除刺入皮肤内的毒毛。局部消炎止痒,如外用炉甘石洗剂,白色洗剂,水疱糜烂处可用3%硼酸水湿敷,或外涂龙胆紫。皮损较多时可内服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

第四节 松毛虫皮炎

松毛虫生活在种植松林的丘陵地带,我国南方多见。发病季节以9~10月多见,好发于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

松毛虫体有很多黑色刚体毒毛,能刺入皮肤引起皮肤肿痛,可能为所含的神经毒素所致。仅接触毒毛而未被毒毛刺入者也可以引起全身或局部发痒,发生皮疹。

一、临床表现

(一)皮肤损害 一般在接触毒毛后几分钟到十分钟内发病,见于四肢暴露部位。常见的是丘疹,水肿性红斑或风团,有中间起水疱,极痒,并有烧灼感。病程约1周,有的可演变为结节状,有压痛,需1~2周后渐消退。个别严重病例可出现红肿硬块,疼痛,后期出现波动感,穿刺为渗出液或浓液,破溃后约1~2周自行愈合。

(二)关节症状 发生于发病后数天内,常侵犯手足部小关节,局部红肿疼痛,有非常敏感的压痛点。关节可出现功能障碍,但多于1周内消退,无后遗症。

(三)全身症状 有骨关节症状及严重皮损者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及食欲不振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血沉升高,白细胞数增高。X线片示受累关节有虫蚀状破坏,脱钙及骨质疏松等。

三、治疗

皮炎以消炎止痒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可白色洗剂。症状重者可内服抗组胺类药物或强的松。

关节炎患者可服阿司匹林、抗炎松或强的松等。局部可用0.5%普鲁卡因及去炎松混悬液封闭,或外用紫色消肿膏

第五节 蜂螫伤

蜂类包括蜜蜂和黄蜂。蜜蜂腹部的最后数节内有毒腺,此种毒腺和蜜蜂的尾刺相通,尾刺与腹部连接不紧固。因此当蜜蜂接触人体皮肤后为了自卫将毒刺刺入皮肤后,其尾刺会留在皮肤内,同时将毒腺中的毒液注入人的皮肤内。蜜蜂的毒液含有组胺、磷酸脂酶A、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黄蜂的毒液则含有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和胆碱脂酶等。此两种蜂毒液除含有共同抗原外,还含有各自的特异的抗原物质,因此在被螫的人体中有不同的抗蜂毒抗体,大都为IgE,能发生即刻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蜜蜂螫后皮肤出现红色风团,中心有出血点或血疱疹,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颊、手背和小腿。反应重时可引起大片红肿,如在唇部及眼周围则红肿更明显。局部剧痒和疼痛,如果对蜂毒液无特异过敏反应则一般在2~3天内红肿渐消退。如受多数蜜蜂刺螫后,常常在0.5h内出现全身症状,轻者全身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则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麻木,甚至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虚脱症状。

黄蜂有多种,有的称为马蜂,可以单独飞翔,不经常螫人。如果捅捣蜂窝,则成群黄蜂飞出,叮刺皮肤。黄蜂螫伤的症状比蜜蜂严重,尤其是被成群黄蜂袭击,可引起严重皮肤损害,並可引起迟发性血清病型反应、坏死性血管炎或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二、治疗

(一)处理毒刺蜂螫后应立即仔细检查螫处皮肤有无折断的毒刺以及有无附有毒腺的囊。可用镊子把毒刺小心拔出,毒腺囊不能用镊子挟取,以免挟破毒囊使毒液流入皮肤组织内,有时虽然毒囊无破损,但亦可使毒汁挤入皮内引起严重反应。

(二)中和毒汁 蜜蜂的毒汁为酸性可用肥皂水或3%氨水冲洗螫处皮肤;黄蜂毒汁为碱性,可外搽醋酸。

(三)局部处理 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亦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应用3%硼酸水或次醋酸铝溶液湿敷,然后外用硼酸氧化锌糊剂或1、2、3糊。

(四)中草药 在野外被蜂螫时可用鲜马齿苋或夏枯草捣烂,敷于螫处。

(五)全身用药 有全身反应可内服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疼痛剧烈时可服止痛药。有低血压则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并密切观察。

第六节 蝎螫伤

蝎子有四对足,前部有一对强有力的巨爪,头胸较短,腹部分为前腹及后腹,后腹细长而成尾状,最后一节的末端有锐利的弯钩,与毒腺相通。毒腺内有酸性毒液,含有溶血毒素及神经毒素。蝎子在夜间出动,人在黑暗之处不慎碰上蝎子,蝎的尾钩就会刺入皮肤并释放毒汁,产生毒性反应。

一、临床表现

由于毒液中的溶血毒素的作用,螫伤处剧痛,局部大片红肿,中心有瘀斑,可引起淋巴管及淋巴结炎,严重时可引起蜂窝组织炎、坏疽。由于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心脏,可发生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寒战、高热、内脏出血、末梢神经麻痹、抽搐或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二、治疗

(一)防止或减少毒汁的吸收蝎螫以后,应尽快挤出毒汁,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等方法将毒汁自伤口处吸出。如四肢被螫应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肢端,每15~30min放松1次。或可用氯乙烷喷雾使螫伤部皮肤降温,血管收缩,从而阻止毒素的吸收扩散。

(二)伤口处理 伤口用氨水或高锰酸钾稀释液冲洗,再用紫色消肿膏包扎,也可以用南通蛇片压碎后加凉水调匀,敷于患处。

(三)对症治疗 疼痛剧烈时可用盐酸吐根碱1ml(0.03或0.06mg)于患处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几分钟内消失。

(四)全身用药 有全身症状时可内服强的松或肌注抗蝎毒血清。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第七节 水蛭咬伤

水蛭又称蚂蝗,属于环节动物,体软而有强的伸缩力,在稻田、水塘或小河中快速地游动。当人赤足涉水或游泳时,水蛭的口部有吸盘能紧紧吸着于皮肤吸其血液,同时,口部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其中含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水蛭素www.med126.com和组胺样物质。

一、临床表现

水蛭往往吸附于浸在水中的小腿或足背处,吸附处由于唾液中的组胺样物质进入皮肤使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引起丘疹或风团,中心有瘀点。如果用力所水蛭摘除,吸附处常流血不止,这是由于水蛭素的抗血凝作用。小的水蛭偶然可侵袭阴道或鼻腔引起疼痛、流血。

二、治疗

水蛭吸附于皮肤,不必惊慌,因为不会钻入皮肤,同时不要强行取下,可以用食盐,酒或米醋涂抹于虫体及吸附处,就可以使水蛭松开吸盘,自行脱落。对侵入阴道或鼻腔的水蛭可在该处涂抹蜂蜜或香油,诱使水蛭伸出然后去除。或可用棉球侵入0.1%的肾上腺素及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中,塞入鼻腔,使水蛭麻醉,从而易于取出。

第八节 海蜇皮炎

海蜇亦称水母。水母有很多种类,而海蜇则是各种水母的总称。海蜇在我国沿海均可见到,成熟的海蜇常在海水中随波飘浮,外观呈伞状,直径大小不一。在海上捕鱼的渔民以及海上游泳者常被海蜇的触须刺伤,引起皮炎。

一、临床表现

海蜇的触须和丝状体有很多刺丝囊,囊内有毒液,毒液由蛋白质、肽类、组胺、五羟色胺等物质组成。当触须刺伤皮肤时,由刺丝囊中放出毒液,被刺者立即感到剧烈刺痛或麻痛,几分钟后局部出现红丘疹、斑丘疹或风团状红斑,反应严重者有瘀血。刺伤范围大时常表现为线状或地图状。反应重时1~2日内可发生水疱或大疱。刺伤轻的皮肤损害1~2天就能消退,重者需经1~2周才能恢复。如多处被海蜇刺伤,则在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四肢肌肉疼痛,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

二、治疗

在皮肤刺伤处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红肿处外用炉甘石洗剂,水疱处可用高锰酸钾液,或次醋酸铝溶液稀释20锫湿敷,再用氧化锌糊剂涂抹包扎。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出现低血压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输液并密切观察。

相关文章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灸疗中耳炎?
 脉要精微论篇
 倪海夏医师谈生附子与炮附子的异同!
 绿谷集团狂骗癌症患者真相 数次曝光却十年
 大青散(《普济方》卷二九九引《肘后方》)
  2019医学职称考试题库
  免费试用>>
 
  85514人已试用
  客服咨询:13588130315
立即试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