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条有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就是嗜卧,嗜就是嗜好,喜爱之意,卧,就是卧床休息,就是喜欢安静的卧床休养,嗜卧就是喜欢卧床,不想动,不喜欢动,就想安安静静的躺着。
这段的提要:太阳病多日,可能出现的三种转归。下面是解释:太阳病10日以上,可以出现多种的变证,张仲景在这举出三种以示意。在临床上我们当辨脉,按脉察色,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已,做出洽当处置,下面说一下三种转归。第一种转归: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这是第一种转归,脉象由浮紧变为浮细。紧脉为有力的脉,而细为虚弱无力之脉。关于紧脉和细脉,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熊猫细说脉,那上面把各个脉的表现形式都用挺通俗挺浅显的东西做过描述,因为发那帖子的意思就是怕我们学脉的,知道脉名,但是对于脉形、脉势,怎么掌握,在那个帖子中,对各个脉做了具体的说明。继续:紧变为细,为表邪已去,而正气尚未完全复原,加之喜静卧休养,为病已去,待正气复原则痊愈之征兆。
第二层意思:如证见胸满胁痛,胸为太阳经气出入之部位,胁为少阳经脉分部之区域,在这里见胸满胁痛,那就是表邪内传少阳,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故用,所以要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第三层意思,脉但浮者为邪仍在太阳,所以要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这是比较长的太阳病,十日以去,可能是半个月、20天或者一个月,或者时间更长,我们经常碰到所谓感冒经久不愈,这时要考虑有多种的转归,张仲景在这个条文里仅仅举出三条转归,这是取得一个解例示意的意思,这是我们在临床当中一定要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然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在这个条文当中,也有值得玩的东西。第一个值得玩的就是,第二层意思当中,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在这提到一个胸满胁痛,仅仅提到一个胸满一个胁痛这样的证。但是我们看仲景的东西,一定要想到病、证、脉、并治,想到这四层的意思,那么他仅仅提到一个胸满胁痛,你首先要想到的是这个病是邪传少阳了。然后他的证是胸满胁痛,那么他的脉又当是什么脉呢?少阳脉是弦象的。那么即有胸满,这是一个胸为太阳经气出入的部位。既然有胸满还有胁痛,那就是太阳和少阳涉及到,所以少阳脉是弦象的,太阳脉是浮象的。所以在这个胸满胁痛的时候,他肯定出现一个浮弦的脉,或者出现浮弦紧的脉。
再有第三种转归。脉但浮者,为邪仍在太阳,所以要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这条,张仲景仅仅提到一个脉浮,又提到一个为邪仍在太阳,所以要用麻黄汤。那么仅仅提到脉象的话,脉但浮者,宜麻黄汤,你看到这句话,应该马上就反应出来,他脉浮的,他的证还是有个太阳伤寒证的表现。那么这条值得玩的就这两点。一个是小柴胡汤,他的脉象是浮弦,或者是浮弦紧的;一个是脉但浮者宜麻黄汤,他的证应该是太阳伤寒那些个表现的存在。
四十六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在这条当中,有几个词解释一下。一个是目瞑,其人发烦目瞑,这个瞑就当黄昏,天黑的意思,目瞑呢,指的是目部瞑,在这个发烦目瞑,应当是就喜欢闭着眼呆着,不喜欢睁眼睛。关不是指着目瞑,目部瞑看不见东西。第二个要解释就是衄,这个字正确的发音是衄nv(女),我习惯把它发成衄nu(妞),因为这个衄nu的发音不是我造的,在好多年以前,起码十年二十年以前,听别的老师讲课把这个字发成衄nu,鼻衄,就是鼻出血。第三个要解释的词是阳气重,对阳气重的解释,尤在经是这样说的:阳气,阳中之邪气也。阳气不把他理解为正阳之气,把他理解为阳中的邪气。这段所以然者,阳中之邪气重也.下面把解释和玩法放在一块说。
这条把他分成三层意思说。一层意思,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这段脉浮紧,我们要以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个脉阴阳具紧,说明就是一个浮紧,在这条当中非常明确的提出就是一个脉的浮紧。在第三条我们说脉阴阳具紧的时候,强调过,仲景脉法的阴阳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阴阳是以部位分的,尺为阴,寸为阳;第二层意思就是浮紧为阳,沉涩为阴,所以我们看到脉阴阳具紧,就应当理解,他的尺寸脉是紧的。第三条,脉阴阳具紧,这阴阳即然指的是尺寸,再看第一条,太阳病,脉浮,那么把他结合到一块,尺寸都是浮紧的脉,在这条中把浮紧的脉明确的表述出来了。这是一个解释,也是一个可以玩的地方,太阳伤寒,他的尺寸脉,也就是寸关尺三部脉,他都是浮紧的脉。同时在这一段当中呢又指出,太阳伤寒随然已经八九日,但是脉象是浮紧的,并且无汗、发热、身痛,这个表证仍然存在,这是病证尚未传变,仍是太阳伤寒证,所以治疗上还是用麻黄汤发其汗。
对这个,我们再看看前辈的解释,尤在经是这样说: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麻黄证是也。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表证仍在者,仍以麻黄汤发止。所谓至伤寒不可计一日数,但见表证脉浮者,随数日,尤以汗之使也。这层的意思,我们再把第七条、第八条复习一下。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邪不传则愈。
为什么要复习第七条和第八条呢?因为第七条、第八条都提到一个日期的事。尤其第七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在这也提到一个六和七数字的问题。这段提到八、九的日期的问题。
我们在读伤寒的时候,六、七、八、九这个数字,我们应该怎么解?是否有必要按河图、洛书那些数字套到伤寒上来解这些个日期?在这提到这个问题,大家如果以前听我讲过,我的意思是什么?构建中医三大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这是文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中医是从这三大基础当中脱颖而出的、自成一个体系的东西。我们有些个学者,就是学过道和气的话。所谓道就是道里的东西,比如鸿蒙状态呀、混沌状态呀、太极状态、或者道家那种道的状态,有些非常强调道的层次,而忽视了器的层次,他们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那么按照他们的分法,就把中医的东西都分为器的,这个器是武器的器,相当于工具的意思。按照这种东西分,只有处于鸿蒙状态、处于混沌状态的那些状态才是道,那么我们具体应用的,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这些方剂,中医用的针炙,中医所讲的经络、脏腑,把这些都看成是形而下的,看成是器的东西。
我以前说过,中国自宋朝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重道而轻器的这样一个文化学风,出现这个学风后,人们往往就追求所谓道的东西,而忽视器的东西,做为我们中医来说,中医自己是干什么,我们先不去说那些道,先来现实的,人家头痛找你中医不会治,人家发烧你不会治,人家咳嗽你也不会治,你就是坐那给人讲道理,那就肯定不是中医了。但是我们在做中医工作的,或已经在学中医的,一定把这个环节搞清楚了。往往讲道的人能获得听众,因为中国人心性的特点,往往是越不清楚越觉得神秘、高明,在分析这种心态的时候,以前我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看过一篇小说,那篇小说的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就是我,早晨急匆匆的去上班,还有几分钟我就迟到了,但是走在路上,看到一圈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在看什么东西,这时我禁不住好奇也下车挤了进去,看个明白,但是又看不见,我又想办法挤进去,经过千辛万苦的挤进去,到那一看,一个傻子,蹲在地上,在看两只蚂蚁打仗!这是很短的一篇小说,实际上他描述的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崇众的心里,大家都去看,我也要去看,想去看,看什么呀?我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因为不知道,有一种神秘感,有一种好奇感,所以要去看。假设看明白了,一个傻子,蹲在那看两只蚂蚁打仗,你觉得没意思,站起来就走了。
但是假定我们看不明白,那这个悬念必然一直存在你的脑海中。这个具体应用到中医方面,就是凡是讲道的,把层次讲的非常高的,能讲到混沌初开的那个层次的,往往是最能吸引人的。比如讲太极图、讲河图、洛书,或者是讲中医以外的,象什么推背图了这些东西,往往这些东西是吸引人的。但是真正说讲中医的时候,讲一个具体病怎么治的时候,该怎么去辨证、怎么去分析的时候,往往一听,哦,是这么回事,这么简单呀,往往人们的兴趣反到没了。
之所以花好几分钟说了这么多没用的话,其实在这说的是这个条文中的八九日,第七条当中说的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还有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这个日期都不是固定的日期,都只是一个概数,我们在临床工作当中,一定不要净等,这个头痛,过几天就好了,为什么呀?行其经过,到那时自然就好了。这样是不行的。再有,我们也不要说发于阳七日愈,如果七日不愈呢?一定等到十四日愈吗?那么第十天好了行不行?第十一天好了行不行?发于阴呢,六日愈,那六日没愈呢?就一定等到十二日愈吗?第九日愈好了呢?所以看我们看张仲景的东西,一定要把伤寒看活,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东西,这些都是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的东西。
我以前说过,我觉得伤寒这本书的书眼在什么地方?这个书眼我理解就是十六条上面,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给了那么多条文,那么多方子,但他强调了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一定要看他的证、查他的脉,知道是什么病,然后随证治之,这是这本书的一个书眼。
重道而轻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或者叫一个失误的地方。因为我们做临床的,我们每天面临的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形而下的,这个器的东西。至于搞器的东西,你是用什么层次的东西做指导,那又是一回事了。但是我们搞中医的人,确实每天都在做形而下的这些工作。第一层意思就说完了。
第二层意思,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服药微除,指的是服麻黄汤以后的反应,说明汤药是对证,但是外邪比较重,不能一汗而解,所以只起到缓解,而没有全愈。患者出现心烦、目瞑,在临床中也经常遇到过,就喜欢躺着,不愿睁眼不愿说话,心烦,躺着又睡不着。出现发烦目瞑呢,外邪郁闭,阳气被扼,服药后,药力帮助正气去邪外出,正邪交征比较剧烈这个症状。对这条的解释,尤在经说的是,服药,病邪微除,而其人发烦,目瞑者,卫中之邪得解,而营中之热末除也。这就是张仲景说的阳气重故也,阳中之邪气重。
第三层意思,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个剧者,是跟在第二层意思后面的,也是服麻黄汤以后出现的严重反应。同样方药是对症的,但是阳气 浮郁太重而化热,热伤形了以后出现的鼻衄,鼻子出血以后,外邪随着出血而泄出了,所以郁热可以解除,病症得到缓解。所以仲景称为衄乃解。对于这条,尤在经的注解是,卫中之邪得解,而营中之热末除也。剧者,血为热搏,势必成衄,以至营中之热一除,而病乃解。重之的注解,服汤已,疾病末除,至于烦瞑、剧衄,乃热,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以至相搏而然,然至于鼻血上衄,则热随血解已。此言当发汗以麻黄汤,非衄解之后仍用麻黄汤。这个条文就分成这三层意思。这是把解释和玩法放在一起说的。在下面的还有几条涉及到鼻血的问题。今天时间到了就不往下说了。
下面大家看看四十七、五十五条。四七、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五五、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其中都讲到鼻子出血的问题。关于鼻子出血的玩法,等讲了这两条时再一起讲。到这再耽误几分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听。
问:杏仁去皮尖的意义是什么?需要炒吗?
答:我们一般用的杏仁都是炒的。关于去皮和去尖的意思,网站上也有桂枝去皮的讨论。因为一般认为,皮是收敛固密的,而用杏仁的意思又是起发散的作用,所以需要去皮。去尖的意思是什么,我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张仲景强调去尖。一般的说,我们用中药材,是根生、杆降,就是用植物的根起到升的作用,用植物的尖,比如用桂枝尖,起到降的作用。至于杏仁去尖,去掉降的作用,起到发达的作用,这样说也行;但是还有没有别的解释,我还不清楚。有的朋友提了点问题,给我的感觉是学的非常认真,他提的问题,我看完之后非常受感动,我怕找不到就用笔给抄下来了。下面我把这几个问题念一下。第一,营气从何而来,卫气从哪产生?他们的机制作用分别是什么?第二,肥腠里,温分肉的分是什么意思?
第三,中风时,营气怎么了?卫气怎么了?桂枝汤中每味药分别和营气、卫气有联系吗?对恢复营卫之气的工作机制起了什么作用?
第四,五三、五四条的病机与十二、十三条的病机有什么不同?
第五,临床上次汗时营气、卫气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
第六,运动时出汗的机制怎样解释?阳明病时的大汗出的机理是什么?
第七,盗汗时营气卫气又怎么了?跟中气有多大关系?
提出这些问题,我比较受感动,象我这么赖的人能够找笔把它抄下来,真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他提的问题当中,我发现这是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说思维方式比认识更为重要。为什么要谈到这个思维方式,我以前说过几次,并且来讲堂第一次试讲时我讲的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问题,虽然现在看那堂课讲的非常的不成熟,但是在这还是要说一下思维方式的事。中医有他固有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现代人,尤其接受教育多较多的人,他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西式的思维方式,就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线性思维的方式。
这个线性思维方式,比方说,四个人挖一条沟两天挖完,二个人挖一条沟几天挖完?这是一个算术题,其实我们从小学接受的数学、代数呀、三角涵数呀、物理、化学呀等等都是这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往往是就有一个标准答案,除去这个答案以后,其它任何答案都是错误的。如这个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两个人四天挖完。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可能是一天挖完,可能是十天挖完,也可能是永远也挖不完。为什么是这样?夏天挖时土松软,好挖。如在冬天,冻一米厚,刨冻土刨不动,就可能十天挖完。同样在夏天,正挖着下了大暴雨,沟里存了好多水,就闲着没法挖了,最后就不一定几天挖完了。同样挖着挖着挖出个古墓,考古学家到这一看是个文物,就不让动了,这个沟就永远也挖不完了。但是我说的这些东西是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现在有用西方的各种学说来解释中医,比如说中医是个黑箱,很时髦的黑箱理论,其实中医的思维方式还真的不是黑箱,就象我们玩的电脑,玩着键盘,字就打出来了,这种运算的过程我们不知道,但是电脑里程序都设计好了。我们中医所干的工作,当把这些症、脉、象输入到大脑以后,因为大脑里面早已有了设计好的程序,所以才会反应出来这是个麻黄汤证,那是个桂枝汤证,这种思维方式绝对不是黑箱方式,这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维过程。同时,西方还有一个非线性思维,里面包含两点,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简单系统构成的,这是一点;第二点任何一个简单系统都包含复杂系统的成份。这种西方学说也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还有以前和别人聊天时谈过蝴蝶效应,打个比方说,一只蝴蝶在北京扇动翅膀,可能一个月以后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依然是西方学说,不是中医的。还有前些天聊起的黑天鹅学说,同样也是西方的,也不是中医的。
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思维,那就要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些人非常强调的所谓道的层面。为什么孙思藐说,不懂易者不足以成为大医。他那个层次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了解的比较深,因为中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部分,是自成体系的,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的功底,又有具体可以操作的东西。如果知道中医的思维就要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首先说,在熊猫细说脉的第一个贴子,写的就是自从盤古开天地,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结,天地混沌一片,中间有个江流叫做盘古,盘古用一把巨斧,把混沌之气一劈为二,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以后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也一天长一长,再以后,天积高地积厚,盘古也长的没办再长了,意思就是衰竭了,他的头和四支化做我们国家的五岳,他的皮毛化成了森木,腹部化成了平原,等等。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这个起源说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精气,这一气,是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管你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有其他的任何学家,他的根基都是指的一气。
儒家说,把这一气称为太极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生八卦,每一个八挂中又有八组变化,所以八八生六十四卦,穷极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道家呢,道生一,指的也是这一气,一生二,一气又分为阴阳之气,二生三,三就是三阴和三阳,三生万物,三阴三阳的变化就是六气的变化,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产生万物。道理都是一样的,根基都是指的一气说的,用现在的说话,世间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都是气的运动状态,这指的是什么?
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都是石头,但他是由气化成的。长江黄河那么长,都是水,也是气化成的。在这坐的这些人,摆放的电脑,也是由气化成的。这些有形东西,都是气的不同的运动状态。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世间的事物是纷云复杂的,我们用气的表现形式来解释这些事物的变化,显然是不够的,那么解释这些东西需要工具,这个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阴和阳,和阴阳同一个层面的东西是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实我在理解阴阳和五行的时候,一定要动态的去看,什么叫阴,什么叫阳,什么叫金木水火土,怎么去理解这些东西。其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取象。你说什么叫阴什么叫阳?如何下这个定义?这个阴和这个阳换个地方可能就变了,关键就是如何去取象如何去比类。所以对于取象,我们就规定了把明亮的、上升的、热的、活动的这些东西做为阳,把阴暗的、下降的、寒冷的作为阴。如果你理解了这些取象比类的方法,这个定义不用说就非常明白了,同时你坐在屋子里,你可以很随便的指出这个东西是阳,这个东西是阴。比如和家具相比,你的电灯、电脑这是阳,而家具是阴,因为什么?电灯是发光的,电脑是运作的,而家具什么都不会动,但是如果家具里有衣柜和床相,在上下位置讲,衣柜高,床底,衣柜处在阳的位置,而床处在阴的位置了。
阴和阳随时随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个变化不是本身发生的,而是随着取象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同样五行,金木水火土,我们不要把木就理解成木头,火就是着火的火苗,土就是大地中的种庄稼的土,水就是我们喝的水,大江大河里的水,是以象联想其他的东西,把属象接近的东西归同一个象数范围之内的,我们现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具体到中医的东西,比如天人相应的观念,比如整体观,这些就非常好理解了。但是要达到深刻的理解取象、比类,是绝对需要时间的,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所学过的现代科学教育所灌输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人们往往先入为主,从小学开始,这些年接触的都是西方的线性思维方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很难转变。我以前说过,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理解一个阴阳,就用了整十年的时间,其实这就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
尽管我们线性思维方式已经成了定式了,假定你要学中医、要搞中医、要专研中医的话,思维方式必须要转变过来,如果转变不过来的话,就必然会陷入具体的问题,在具体问题上究纠缠不清。比如西医攻击中医,我们说肝升,肝在左主升,西医的解剖学就说,肝怎么在左边呀,是在右边呀,就认为中医在胡说八道。因为他没有理解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医讲的肝不是肝脏,中医说的心也不是说的心脏,取的是一个象。比如肝的木象,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包括春天、一天的早晨、包括东方、包括风,包括肝藏魄,包括肝主筋,等等,这个象包括的东西非常非常多的。我们如果不能理解这个层次的话,学中医会有非常大的障碍。所以象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可以说我一条也没给解答,今天就说了一个思维方式,因为这些东西,哪个都不是问题,假定思维方式慢慢转变过来后,你再看这些问题,哪个都不是问题了。
今天就说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