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又发展为按脏腑、经络理论来分析药物性能,认为某药对于某一经或某几经有特殊作用,称作药物归经。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说:“
泽泻之功长于行水……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此后,金、元各家发扬这一理论。张元素(洁古)著《
珍珠囊》一书,其中论药物性能即按脏腑经络分类,编成《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在《本草纲目》中加以转载。这里就十二经用药和奇经八脉用药内容作简要引述。
十二经用药
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录之如下:
(1)手太阴肺经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檀香、
山药、
粳米、白
茯苓、
五味子、
天门冬、
阿胶、
麦门冬、桑
白皮、
杏仁、
葱白、
麻黄、
丁香、益智、白
豆蔻、
知母、
缩砂(檀香、豆蔻为使)
栀子、
黄芩、
石膏。
【附记】升麻、
芍药、
木瓜、
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
代赭石、
赤茯苓、麻仁、
甘草、
半夏、益智、
黄芪、
苍术、
白术、胶饴、
草豆蔻、茱萸、缩砂(
人参、益智为使)
防风、
当归。
【附记】
白芍药(酒浸)
延胡索、缩砂。
(3)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
白芷、麻仁、
秦艽、
薤白、
白石脂、缩砂(白石脂为使),
肉豆蔻、石膏。【附记】麻黄、
大黄、
连翘、升麻、白芷、
葛根。
(4)足阳明胃经
半夏、苍术、升麻、白芷、葱白、知母、白术、
神曲、葛根、
乌药、丁香、草豆蔻、缩砂、防风、石膏。
【附记】石膏、白术、檀香(佐以他药)、白芷、升麻。,
(5)手少阳三焦经
川芎、
柴胡、
青皮、白术、熟
地黄、黄芪、
地骨皮、石膏、
细辛、
附子。
(6)足少阳胆经
半夏、
龙胆草、柴胡。
【附记】连翘、柴胡。下:青皮。
(7)手厥阴
心包经
沙参、白术、柴胡、
熟地黄、
牡丹皮、败
酱。
【附记】青皮。上:黄芩、熟地黄。
(8)足厥阴肝经
青皮、
羌活、
吴茱萸、白术、
山茱萸、代赭石、
紫石英、当归、甘草、龙
胆草、
蔓荆子、阿胶、
瞿麦、
桃仁。
【附记】柴胡、川芍、
皂角、
桃仁、茗苦茶。
(9)手太阳小肠经
白术、
生地黄、赤茯苓、羌活、
赤石脂、缩砂(赤石脂为使)。
【附记】防风、
藁本、蔓荆子、
茴香、
黄柏。
(10)足太阳膀胱经
泽泻、
桂枝、黄柏、羌活、麻黄、蔓荆子、
滑石、
茵陈、白茯苓、
猪苓。
【附记】白术、泽泻、
防己、大黄(酒蒸)、藁本、羌活。下:黄柏。
(11)手少阴心经
麻黄、
桂心、当归、生地黄、
黄连、代赭石、紫石英、栀子、
独活、赤茯苓。
【附记】细辛、熟地黄、五味子、泽泻。
(12)足少阴肾经
知母、黄柏、地骨皮、阿胶、
猪肤、
牡丹皮、
玄参、
败酱、牡砺、乌药、山茱萸、天门冬、猪苓、泽泻、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茱萸、益智、丁香、独活(或用桂),桔梗(或用硝),豉、缩砂(
黄药、藁本为使),附子、
沉香、益智、黄芪。
【附记】
地榆、附子、知母、白术。
奇经八脉用药
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甚为密切,临床用药常结合这方面来考虑。叶天士医案所选用的药物,就有
枸杞子、
沙苑蒺
藜、
小茴香、
桑寄生、
杜仲、
肉桂、
牛膝、
续断、生熟地黄、
黑芝麻、
绿豆衣、
桑椹、
菟丝子、
柏子仁、
山萸、女贞、旱莲、
锁阳、
覆盆子、
磁石、
龙骨、牡砺、
鹿茸、
鹿角、
龟板、
鳖甲、阿胶等,这些药都入肝、肾二经;
巴戟天、
肉苁蓉、
补骨脂,
莲肉等药则入肾经。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这样将肝肾与奇经的关系从辨证和用药方面都结合起来。其中有些药物还能直入奇经,如所说的“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
清代《得配本草》一书详载药物归经内容,并编集有关奇经的用药,录之如下,以供参考。
督脉用药:附子、
苍耳子、细辛、羊脊骨、
鹿角霜、
鹿角胶、藁本、杞子、肉桂、
鹿衔草、黄芪。
任脉、冲脉用药:龟板、
王不留行、巴戟天、
香附、川芎、鳖甲、
木香、当归、白术、
槟榔、苍术、吴茱萸、杞子、
丹参、甘草、鹿衔草。
带脉用药:当归、白芍、
川断、龙骨、艾、升麻、五味。
阴阳芷脉用药:肉桂、防己、穿
山甲、
虎骨。
阳维用药:桂枝、白芍、黄芪。
阴维用药:当归、川芎。
-----------先坐在沙发上再细看,我是外行,估计看不懂(*^__^*) 。逐步了解也挺好。
-----------不错,归纳总结。
-----------方便记忆!很好!!谢谢提供分享!!!